××法院分析“涉林”纠纷案件的特点、原因并提出对策
分析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
并提出预防对策
某区针对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居高不下的情况,结合该院2011年-2012年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认真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并提出预防建议。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两抢一盗”侵财型犯罪案件比例高。由于未成年人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一旦沾染上抽烟、喝酒、上网等不良习好,为满足个人消费欲望,容易实施侵财性犯罪。近两年,该院共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55件101人,其中“两抢一盗”案件32件74人,分别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和人数58.19%和73.27%。
2.共同犯罪案件比例高。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单独作案存在力量不足的问题,加之未成年人自我控制力差等原因极易结伙作案。该院办理的这101名犯罪未成年人中共同犯罪的有94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93.07%。
3.犯罪主体文化水平低、自食其力能力不足。这101名犯罪未成年人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其中系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93人,占未成年犯罪总人数92.08%,因自身文化程度较低,自食其力的能力不足,为了贪图享受而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4.侵害对象、作案区域相对固定。由于未成年人受身体条件的限制,多选择学生等作为其犯罪侵害的对象,以学校为中心所辐射的周边网吧,以及通往学校的道路、城郊结合部等地点作案。如该院2012年办理姚某、宋某、乔某抢劫案,三名被告人多次在晚上以翻围墙、爬窗户的方式进入某镇初级中学男生宿舍,或者在校园周边采取殴打、搜身及威胁的方法,抢劫20余名学生200余元。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1.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一般而言,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关爱和管教,容易导致未成年心理扭曲和个性畸形,在性格、情感、行为等方面出现问题,因而走向犯罪。这101名犯罪未成年人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父母双亡家庭的涉罪未成年人有32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31.68%。如,2012年5月,16岁的王某盗窃一案中,由于母亲过早去世,从小形成了一种自卑、自闭的心理,其父亲又常年在外打工疏于管教,因此导致其上网成瘾,当缺钱上网时便产生了偷盗的想法,进而走向了犯罪。
2.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家庭结构健全而教育方法不当,容易导致未成年人存在不良心理。如2012年1月,16岁的任某抢劫一案,任某因学习问题被父亲打了一顿,随后离家出走,在网吧上网后由于身无分文,为了找钱吃一碗面,便对一名未成年学生实施了抢劫。
(二)学校原因
1.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弱化。当前,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观仍然存在,因此在德育教育等方面的培养上还存在薄弱环节,也忽视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导致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2.辍学、失学现象严重。当前,有的学校为了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对一些所谓的差等生不管不问,导致他们过早的辍学走向社会,从而结交一些不良社会人员,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101名犯罪未成年人中,系初中或小学辍学的犯罪未成年人有63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62.37%。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一是加强对重点未成年人群的管理和教育。认真落实流动未成年人管理和服务、刑释解教未成年人的安臵帮教、流浪乞讨儿童帮扶救助措施,防止脱漏管现象的发生,积极帮助失足未成年人解决就学、就业问题,切实防止再犯罪。二是强化网吧等社会娱乐市场的整治,净化文化市场环境。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建立经常性监管措施,加强对新闻出版物、音像制品市场和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营业性娱乐场所的监管,减少引发犯罪的社会诱因,为未成年人创造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三是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对于那些社会危害大、犯罪情节恶劣的未成年犯,要依法打击,同时,把“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贯穿于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始终,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检察机关要坚持跟踪回访制度,积极协同家庭、学校等方面开展好考察、帮教工作,积极预防失足未成年人再犯罪。
(四)加强未成年人适应与自我管理教育
一是教育未成年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引导未成年人经常学习法律知识,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诱惑。二是教育未成年人应当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三是教育未成年人应当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未成年人要谨慎交友,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坚持正确的观点和立场,自觉抵制黄赌毒等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