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脆弱性风险研究
摘要。本文从金融脆弱性的角度阐释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机制。由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和高负债经营特性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脆弱性,由于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顺周期特性造成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虽然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可消除但是我们可以预测和采取措施控制它。
关键词: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脆弱性;金融不稳定
金融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形成金融危机,并且金融风险也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这引发了人们对金融风险成因的进一步探索。人们研究的视角也从外部的宏观经济领域转向金融领域内部,而金融脆弱性又被普遍认为是金融风险发生的内在根源。系统性金融风险在建立阶段表现为金融脆弱性,而在经济的繁荣阶段,金融脆弱性将不断增强,从而对金融系统产生压力,此时金融风险表现为金融压力。当压力积聚到足够大时,外部哪怕是很小一点冲击也会使金融风险形成而逐渐演变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相关文献述评
在以往研究金融风险生成的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货币危机理论,克鲁格曼(1979)提出的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阐释了金融风险传导的机制,认为当稳定的汇率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不相容时会冲击固定汇率从而使本币贬值。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将不得不使用外汇储备来购买本币,一旦外汇储备耗尽,固定汇率也就崩溃了,此时货币危机爆发。但该模型的缺陷是无法求出显示解,于是奥伯斯特费尔德(1996)提出了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即多重均衡——自我实现的危机模型。其阐明了投资者攻击某一国货币并不是因为该国经济基本面恶化,而是因为产生了对该国货币贬值的预期,是这种预期的自我实现。前两代货币危机模型均是从宏观角度来分析金融风险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更注重金融风险传导机制的微观基础和如何量化与测度金融风险,于是产生了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这些理论指出,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受金融中介机构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后来的资产负债表理论、流动性危机理论和道德风险理论等。
二、金融脆弱性的理论基础
自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和它与经济的关联性引起了学术界和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金融不稳定性最早起源于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其认为金融系统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当经济中庞氏融资和投机性融资的比例高于对冲性融资时,将出现积极地利用外部投资的局面,金融脆弱性明显增强。当长期或短期利率上升到一定高度时,这种繁荣的外部投资将被打破,从而导致债务通缩和金融危机的发生。该假说认为金融系统具有不稳定和稳定的两种状态,随着时间的迁移,金融系统将在这两种状态之间转移。伯南克的“金融加速器理论”认为金融系统内存在周期性变化特征。当经济处于投资繁荣状态时,金融机构对未来预期良好,盈利动机增强,从而放宽信贷条件,增加信贷。这将进一步刺激投资,资本资产的价格将节节攀升,金融不稳定积聚,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如果没有得到干预,就将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参考文献:
[1]苏明政.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传染与防范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4.
[2]陈守东,王妍.系统性金融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22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