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

论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现状与加强对策研究作者:万萌

摘要:文章以哈密市农村信用社被撤销案件为例,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对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

一、案件回顾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的发展和农村金融市场上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国务院在2003年6月通过了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的方案,预示着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任务更加艰巨,作用更加凸显。然而,在改革关键时刻,农信社的各类违规案件不断发生。2007年6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宣布,包括大泉湾信用社在内的哈密市4家农村信用社,因特大经济案件造成资产严重损失,无法支付到期债务,经国务院批准,决定依法予以撤销。这是全国首例县级金融机构被行政撤销的事件。2004年9月7日,哈密市农村信用社新西分社曝出金融大案,司法调查显示,会计王凤霞、出纳尉萍等人,从2000年起即以储蓄款不入账方式,进行账外资金循环。累计账外吸收存款1.89亿余元,账外支付5900多万元,涉嫌侵占、挪用资金高达1.45亿元。“9·7”案在当地引发严重的挤兑风潮,哈密市农信社正常经营难以为继。此案平息之后,哈密市4家农信社展开“自救”行动。但挤兑危机严重影响了信用社的信誉,吸储已经越发艰难;而案发前放出的贷款呆坏账率高,清收难度也大;另外,由于停止放贷以后,农信社只能封闭发放每年7000万-8000万元的央行支农再贷款,所得利润也仅能维持农信社的日常经营支出,“自救”几无可能。哈密市农信社在困境中挣扎了3年,此间又爆出22起农信社职工涉嫌犯罪案,涉案金额达1.56亿元。至此,案件频发的哈密农信社不得不走上撤销末路。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的现状及问题

哈密市农村信用社,十年前曾是新疆管理水平最高、效益最好的信用社,十年后却因为违规被撤销。对国内外金融机构违规案件的分析表明,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一不与机构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不完善这一根本性、基础因素相关。

(一)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首先体现在制度空缺,农村信用社正常经营所必须具备的若干基本规章制度,在某些地方还存在盲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出现风险损失自然不可避免。其次是虽有制度,但制度设计漏洞多,许多制度设计从方便自己工作出

发,对方便客户和防范风险考虑的不同。再次是有章不循,本来就不多且还存在漏洞的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也没有得到认真执行。不乏领导将自己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独断专行、以权谋私,增加信用社的经营风险。

(二)人事管理混乱,任人唯亲,人员素质低

一是部分干部职工主人翁意识不强,贪图个人享受,责任心不强,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在岗位的重要性和所负责任重大,人事派遣中讲人情,任人唯亲;二是人员文化、业务素质低,缺乏识别风险和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导致经营风险发生;三是法制意识淡薄,为谋私利,无视法纪法规,中饱私囊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

【3】

、林永军.农信社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月刊,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