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砭时弊保险界的丑恶现状

【保险】

号称金融领域三大支柱之一。银行证券保险。至于保险的好处优点,功能功效功用,我想有太多的保代人员连篇累牍的说道,在此不赘述。

本文仅就保险业中的人寿险方面的问题,揭露一些内幕。

之所以说是内幕,是因为本人打入某保险公司一段时间,深入了解公司上至老总下到业务员的实际状况。限于本人学识及孤陋寡闻,可能会挂一漏万也许会用语偏激,望看官理解。

先说说好的,保险是个人人都不要的好东西同时又是你相信了才能得到结果的好东东。但,现状是大多数人排斥拒绝这样一个好东西。为什么呢。原本是一本正经,但却偏偏遇上了歪嘴和尚甚至是假冒和尚。

开始揭露内幕:

1.忽悠

a。忽悠新进人员见到客户,大谈保险的好处优点,把学来的话术竹筒倒豆子般灌给客人。解释保险时,尽量不提免责条款,不说注意事项。素质不高的保代人员总是言语间攻击其他保险公司。大肆鼓吹自己公司的产品。大话说尽,好话说透。一旦签约,不见踪迹。

2.增员:

常言道开源节流。保险公司的经典名言就是“剩者为王”,“为卖保险不要脸面”。说白了,保险就是合法的传销。他的组织架构,人员布置与传统传销别无二致。所以他们格外注重开源,就是增员-拉下线,拉人头。

每个公司都有增员奖,每拉到一个人头,拉人者都有相应的奖励。至于能不能留得住留得下,就不管不问了。

所以,各保险公司拉人战波涛汹涌此起彼伏并乐此不疲,周而复始。

3.流失:

上边说的是开源,接下去本该是节流,但保险业最大的问题恰恰是“流失”,公认的行业员工(保代员)流失率高达80-90%。我所在的那家公司,留存率不足1%。

“保险不是人干的,是人才干的。”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正常减员不是啥大问题,无非是从业人员素质不够,技能欠缺,不能适应且无法完成公司下达的任务额。

但,真正的问题在于保险是爱和责任心的体现。陈词滥调。能整出点新玩意吗。可能是时过境迁,也许是与时俱进。保险公司已经渐渐远离保险的真谛。

至于正确的理念,似乎他们不愿意说,不能说,不屑说。好吧,保留点神秘感。我知道,但我也不说。。。

6.产品:

保险产品分两类-消费型和返还型。最大差别就是赔率(赔偿金除以保费得到的倍数)。

目前,各大保险公司纯消费型的险种都是很少的,而恰恰是这部分才是最重要的最有用的(泛指对80%以上的投保人),这些险种才真正体现了保险的真谛买保险时,如果你还没有富到不知道钱该往哪里投,请暂时不要先考虑购买返还型的保险;请先把消费型的保险买足买够再说。

保险公司往往提倡大家购买返还型的,为啥。他赔起来轻松嘛。比如,我保险费交了50000了,我遇险身故了,才赔我10万;如果我买的是消费型的意外险,只花了500多,他也要赔100000。如果你是开保险公司的,你希望赔哪个。

当然,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为啥那么多远离保险真谛的险种能大行其道呢。

大家不妨仔细思考一下那句遭遇无数砖头+口水的房地产名言“商品房是为富人建的。”抛弃你的仇富心理,摒弃你的攀比意识。去好好体会一下“xxx是为富人服务的”这句话。

第二篇:拜金主义的丑恶表演拜金主义的丑恶表演

——读《百万英镑》有感

建兰中学103班方家勋指导老师:李老师

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在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笔下,引出了一系列夸张的拜金主义表演秀。最近我看了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对拜金主义的嘴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美国人因为一场事故,流落伦敦街头的流浪汉享利·亚当,碰巧遇上了两个正在打赌的富翁,无缘无故地得到了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

刚开始,无论他到什么地方,所有人看到他都会看不起他,嘲笑他,对他冷嘲热讽,甚至把他赶出门去。

但接着,只要那个流浪汉享利·亚当一拿出那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所有的冷嘲热讽全变成了阿谀奉承,使他一下子从一个流浪汉成为了上流社会的高层人物。他无论是到饭店、服装店、旅馆还是高层人士的宴会,他总是很出风头。没有人看到那张百万英镑会不巴结他。

这就是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那么,如果在我们中国,也出现了一张一百万人民币的钞票,那么我们会不会也像书中的人一样参加这场丑恶的表演呢。会不会也是充满了阿谀奉承呢。人们看不起穷人,对富人满是尊敬,谁有钱谁是老大。有些贪财的医生为了多赚那么一些钱,给病人做不必要的检查、吃不必要的药,甚至在给病人做手术时还要收病人家属的红包。贪污受贿的官员数不胜数,而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是什么引发了这一系列的事呢。就是金钱这个可怕的魔鬼。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在我的身边,就没有这样的人。最近社会上涌现出了许多爱心人士,他们善良,有爱心,又勇敢。比如杭州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她看见一个孩子从楼上掉了下来,不管自己的安危,冲了上去用双手把从那么高掉下来的孩子接住。虽然她成功地接住了孩子,孩子安全的活了下来,但她的双手却因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而粉碎性骨折。她是多么善良啊,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家庭的孩子,冒着自己受伤的危险,而不惜一切代价救下了他,她真是一个伟大的人。

拜金主义是可耻的,金钱也不是万能的,在这世上还有许多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真、善、美”。

第三篇:中国美容界的现状与问题中国美容界的现状与问题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期起步,中国美容化妆品业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二十余年。这二十年来,中国美容化妆品业从简单的“一把剪刀闹革命”与“雪花膏润肤、凡士林护肤”发展到现在集美容、美发、浴足、医疗美容、保健美容、造型设计、美容教育、专业美容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生产与服务并行的一个庞大产业链。2003年,美容化妆品业上游企业销售额达到300余亿元人民币;2004年,美容化妆品业再次发力,至12月底相关权威机构数据统计表明,美容化妆品业上游企业的销售额已突破500亿元大关。而整个美容化妆品业全行业总体服务产值早在2003年就已达到1600余亿元人民币。行业年发展速度平均呈30%以上的增长态势,而上游企业的销售每年以50%以上的增长率迅猛发展。

中国美容化妆品业因其经营、销售与服务特色的不同而分为专业线与日化线这两大类。专业线俗称美容院线,是指产品专走美容院、美发店、浴足及美容保健店销售渠道为特色,这一类的企业产品涵盖面宽而广、大而全,通常有美容、美发、美体、浴足及保健类产品系列,一个品牌通常有上百个品种,上游企业提供从销售、技术指导及全面的售后服务,如广州肽能、艾丽素、广东琪雅等。

美容业起步于80年初中期,而实际真正发展则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才进入高速发展期。90年代中期,家庭作坊逐步走出宿舍楼开始以街面店专业美容院的面目出现。从90年代初中期起步至今,根据产品与专业美容护理项目的逐步延伸,专业美容共经历了这样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美容基础保养期

第二阶段(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美白去斑期

第三阶段(90年代末期至2000年代初期),减肥丰胸期

第四阶段(2000年代初中期),spa休闲期

第五阶段(2002-2003年),光子嫩肤期(美容仪器时代)

第六阶段(2004年至今),男士美容期

美容业企业经营现状

我们按行业经营特色,从生产、销售、服务三种经营态势出发,将行业经营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均包含了各自的经营特色与专长。

a、上游企业现状

根据国家工商局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在册的美容化妆品生产制造型企业共为4000余家(2002年),而以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品牌企业则有6000余家,冠以外资之名进入中国市场经营的化妆品企业则有1000余家。在目前中国美容专业线中,以oem方式经营品牌的企业约占50%,以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企业约占30%,以专业生产为主导的企业仅占20%。

以销售额而论,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为一线品牌,约占行业规模总数的5%;年销售额3000-5000万元的企业为二线品牌,约占行业规模总数的10%,年销售额1000-3000万元的企业为三线品牌,约占行业规模总数的30%,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内的企业约占行业规模总数的55%;而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内的企业90%以上均为oem模式经营自有品牌。

以经营规模而论,一线品牌已形成较具规模的营销体系,内部管理大部分引入了iso9002-2000国际质量标准,产品研发体系、生产体系与营销管理体系较为成熟,企业员工总数达100人左右,企业品牌有较强的知名度,品牌形成时间在五年左右。相当一部分一线品牌已达

六、七年甚至十年左右,如创美时、雅兰碧斯、超飞斯、广东琪雅等;在二线品牌中,大部分企业正在形成一定规模的营销体系,内部管理逐步引入iso9002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已具备一定的产品研发能力、生产能力与较强的营销管理能力,企业员工总数在50人以内,企业品牌有一定的知名度,品牌形成时间在五年以内,大部分品牌形成时间在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业界呼吁合理提高筹资标准

陈先生坦言,提高筹资标准还是有好处的,那些大的保险公司特别是上市的保险公司肯定会考虑其盈利问题的,如果经营大病保险业务一直亏损的话,可能那些大的保险公司就不愿意参与了。如果大公司不参与,那小的保险公司即使想参与,可能服务能力也达不到。

在今年“两会”的提案中,吴焰建议,合理提高大病保险的筹资标准。他认为,要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精算技术优势,按照市场化原则科学测算确定大病保险费率水平,建立大病保险费率的动态调整机制。对于大病保险业务如何改变其亏损的局面,张先生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入手,一是调整费率,即最简单的办法提价;二是可以调整保障责任,可能只需要稍微调整一下,对保险公司的影响就会很大;第三是要加强风险管理,让保险公司参与到医疗风险管控上来,让保险公司帮助政府全面系统地来管理医疗风险。他认为,最关键的是政府要改变观念和转变思路,在现阶段的大病保险业务,一些地方政府将价格压得很低,但如果保险公司都不参与了,对老百姓来说也没有好处。张先生坦言,在大病保险项目中政府要和保险公司一道将风险管理起来,要为保险公司提供科学的数据,同时也给出公平合理的价格,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