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局违规违纪问题经验交流
自从审计机关成立以来,我市审计机关对一些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几乎年年进行审计。个别单位会计信息失真、违规违纪问题屡禁不止,年年审年年犯的恶性循环现象很难遏制,这下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充分说明依法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单位的审计监督力度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一、问题的主要表现
近几年来,在加快我市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多数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加强内部控制,规范财务收支行为等方面较好地遵守了国家的财经政策和法规。但是,笔者注意到,对一些单位审计中发现和揭露的违纪问题年年都有,很多都是共性问题和“老毛病”,如,挤占挪用各项专项经费问题;隐瞒截留财政收入问题;弄虚作假,漏交各种税款问题;巧立名目,乱发钱物问题;用“白条子”报销问题;私设“小金库”,资金体外循环的问题;铺张浪费现象严重问题等等。这些违规违纪问题在少数单位中反反复复地发生,意味着少数单位及相关负责人,为谋取单位、“小团体”或少数人的不正当利益,在经济活动中违反国家政策、法规、制度和财经纪律,侵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审计机关完成每一项审计后,针对揭露出来的问题,都向被审计机关提出审计建议和意见,多数单位闻过即改,努力规范本单位的财务行为,但我们也发现少数单位和有关领导对审计建议,或阳奉阴违,或屡教不改,或前改后犯。这种恶性现象的循环发生既有它的主观原因,也有它的客观原因:
1、求利原则的诱发性
市场经济的求利原则和利益驱动又容易诱发和助长一些人“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倾向。这就是少数单位和相关领导干部站在本单位和个人主义立场上,把金钱看作是追求的目标,为了钱,被审计查出后,甘愿冒险,继续违规违纪,照犯不误的最根本的原因。他们认为,为职工搞点福利,为领导“活动”留点“小钱柜”,花点国家钱,是个小事,无害于大局。这就必然促使个别领导奢侈浪费、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
2、法制观念的淡薄性
违规违纪问题年年查年年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少数单位和相关人员非常淡薄法制观念和财经纪律观念。有的领导干部是由于不认真学习财经法规,因而认识不到违规违纪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少数领导干部却是明知故犯,知法犯法,总是认为只要把单位的钱不装进自己的腰包,把单位的东西不拿回自己的家,审计部门怎样处理处罚都是“公对公”,自己照样理志气壮,谁也对自己不敢怎样。这些人眼中什么偷税漏税、挪用专款、坐收坐支、设账外账等触犯刑律和违反财经法规的严重问题都是“儿戏”一样,无关大局。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要解决违规违纪问题屡禁不止的现象,要从源头上加大治理力度,这就要求我们从制度入手,不断健全法规制度。要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各部门特别是纪检、组织、审计等部门制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严厉的处罚和追究责任的措施,形成完善有效的制度制约机制。特别是做假账、提供虚伪会计信息的单位领导和财会人员要坚决追究责任,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针对违规违纪的风险不大,违规违纪的成本很低的实际,对屡禁屡犯的问题加重处理;要完善领导干部廉政教育谈话制度,做到警钟长鸣;任职培训要增加财经法纪知识的相关内容,明确单位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领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便做到在处理财务问题和涉及经济利益的事情要三思而后行。
3、强化监督力度
充分发挥监督制约的整体功能,是有效遏制违规违纪问题屡禁不止的重要措施之一。既要加强行政上的经济监督和司法监督,更要加强党内监督和舆论监督,还要逐步加大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力度,形成监督合力,早日解决执纪执法失之于宽、失之于松的问题。要秉公执法,对明知故犯,屡查屡犯的单位和相关责任人,不管是什么人,要施以重典,都要做到该怎么处理处罚,就怎么处理处罚,绝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敢于碰硬,敢于排除“说情”等各种干扰,坚持法纪面前人人平等;要加快审计结果公示制度的步伐,增加审计监督透明度。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上看,很多屡查屡犯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内部处理处罚如何严都不在乎,却最害怕最担心把问题公开于阳光之下。总之,必须强化监督力度才能减少违规违纪问题的产生和复发,净化经济环境,达到政府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