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
在当今社会,旅游业已成为重要的第三产业,在有些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甚至成为经济收入最大的支柱产业.而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以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在旅游活动及旅游业给人类带来许多有利影响时,同时也带来了对环境的不可低估的破坏性.旅游是经济、社会、文化等现象的综合反映,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的发展必然给旅游地带来经济。环境、社会等一系列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其初期阶段,人们往往只注重旅游事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综合效益的研究;虽然认识到旅游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却忽视旅游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其结果便是人类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在破坏着旅游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并且影响到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这有大量事实可以为证。对于旅游环境影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对我国旅游事业的管理以及充实旅游学有关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转自:http://blog.sina.com.cn/yo1118oy版权归作者所哟。旅游对环境的有利影响1.旅游对经济环境的有利影响是最为显著的,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相比,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的产业,同时,旅游业还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就使旅游业对于该地区国民经济收入具有重大的意义.2.发展旅游业,还能增长当地的就业机会,使更多的人有业可从,解决了社会中就业的一大难题,降低社会制安事件的发生频率.同时,各地游客的进入,增长了当地居民和外地人的接触和交往,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化交流,扩大了视野,提高了文化素养.3.旅游业对生态环境也有明显的有利影响.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不断地开发旅游资源,其中有不少旅游资源原来就存在一些生态问题,,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便可采取旅游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的措施,使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比原来的生态环境质量更高,即旅游开发美化了生态环境.旅游业还能保持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出来进入利用阶段,若能科学地管理,能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旅游对环境的不利影响1.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一是旅游资源开发时,旅游交通的建设若规划不当,如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就地随意采石砍树等,破坏了旅游生态环境的协调完整性。二是在旅游食宿措施的建设过程中,水、电及其他能源供应的絮乱,费水、废气、垃圾的处理不及时等都可能对生态环境形成污染。
2.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的不利影响。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的不利影响最为明显的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上。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对旅游区环境的污染表现在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两方面。直接污染是指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时产生的污染,如旅游者留下的生活污水、粪便以及乱掷垃圾、废瓶、废纸、罐头盒等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间接污染主要还是大气的污染,旅游离不开交通,交通工具是使旅游者从居住地到风景区的载体,于是,各种车辆纷至沓来,呼啸而过,汽车尾气在空中四处弥漫。这种废气不止污染空气,而且对人体也极为有害。此外,西南与中南地区的酸雨危害面积大,已经使一些地区的树木枯死,环境质量下降。
3.使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少旅游地超负荷接待游客,或乱建滥造旅游措施,而使得一些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或独特、协调的自然、人文景观遭受破坏。因游人乱刻乱画,随意触摸文物,随意丢弃废物,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文物古迹的破坏,更是不胜枚举。如在故宫的宫墙、石板走道、各类门栏上,在泰山的摩崖石刻上,在古老长城的城墙、城楼上,都留有游客不文明的印迹。
4.传统文化简单、粗糙的舞台化、商品化、导致其文化内涵消失和艺术形式的退化。为了获取经济效益,迎合旅游者猎奇的需要,各旅游区多放弃传统文化的社会、精神意义及艺术含义,随意改变其传统艺术设计形式,使传统文化粗糙、简单地舞台化、商品化。传统民俗、庆典活动等再也不按特定时间、地点、方式进行,而由“旅游需求”随时随地举行,仿佛其存在基础是旅游者需求而非当地的社会生活。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制作转向面对大众市场,机械批量生产,并逐渐走向粗制滥造,失去传统的艺术形象和价值。
5.直接或间接导致旅游接待地社会道德水平下降。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有着各自不同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旅游者消极颓废意识和生活方式,极易使部分旅游区居民失去纯朴的美德,诱发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欲望,从而败坏当地的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旅游供给一方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和旅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就旅游供给一方而言,旅游作为污染源与工业污染源有共同之处,即以旅游服务设施所排放的“三废”(废气、废水、废碴)和布局不当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为主。旅游对环境的污染来自两方面,即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双方。旅游需求一方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在旅游者的流动和暂时停留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表现为:大量人口的涌人带来拥挤、混乱;人的破坏性行为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大量人口的践踏使土质变化;大量人口的暂时停留带来趁出以往的生产、生活资料的消耗和能源的使用;人群的集中所带来的大气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等。从旅游者角度分析旅游污染环境的途径可以看出旅游作为污染源存在着不同于一般污染源的特殊性。〈三〉针对旅游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提出以下保护对策1.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1)治理已遭污染的旅游生态环境.对于已遭污染的旅游生态环境,无论其污染的原因是旅游业还是非旅游业的.为了发展旅游业,在旅游区域应采取有效治理措施,适应从根本上治理.如旅游区的污染工厂要坚决搬迁,旅游区禁止发展污染工业等。(2)重建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在现有旅游区和开发旅游区,若旅游生态环境的某一部分已遭破坏,影响了整个生态环境的美学特征.则应对该地区进行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若旅游区山青水不秀,则应治理水,若水秀山不青,则要治山。在治山时,还要根据山地的环境特征,该种树则种树,该种草则种草,该栽花则栽花,使这些树、草、花能有维护稳定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又具旅游观赏价值,(3)应用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理论,避免旅游生态环境遭旅游活动的破坏和污染。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旅游超载是导致“旅游活动污染旅游生态环境、旅游活动破坏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在旅游开发和管理时,应适度控制旅游生态容量。(4)采取必要措施,减缓旅游生态环境的自然破坏。自然界对旅游生态环境的突发性破坏,人类目前只能部分预测,不能避免。但对于缓解性的破坏,却可通过一定的措施,减缓其对旅游生态环境的破坏,如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的异地移植保护、人工植树造林等。
2.旅游社会环境的保护对策(1)安定团结,提高旅游社会环境质量。旅游社会的首要因素就是旅游区的社会政治局势是否和平,在和平的环境条件中,游客才有人身安全感,才谈得上旅游。因此,任何国家或地区,若想发展旅游业,必须安定,才能提高旅游社会环境质量。(2)创造优良的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减少社会事故发生。在旅游区,游客和游客之间、游客与旅游服务人员之间、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若管理不当,均会成为当地恶性社会事故爆发的潜在因素。因此,旅游管理中、应尽量在满足各类人员需求的同时,创造优良的人际社会环境,减少相互间的恶性摩擦,以达到减少社会事故的发生,创造优良的社会治安环境,使游客身心健康,愉快地进行旅游活动。(3)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养,创造文明礼貌礼仪的旅游社会环境。旅游区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认识,直接反应在对游客的态度上。当地居民文明礼仪的行为会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增加游兴,反之则使游客扫兴而归。为此,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养,能创造出文明礼仪的旅游社会环境。
3.旅游经济环境的保护对策(1)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增加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旅游经济环境的衡量指标的主要是旅游接待设施,而旅游接待设施的规模又是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旅游设施超出旅游经济环境容量,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反之则对旅游设施造成危害和破坏,进而造成旅游社会环境问题。故旅游设施的规模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2)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旅游经济环境中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旅游服务人员水平不高,服务质量档次不够,致使旅游经济环境中硬件和软件不相配套,造成旅游设施的浪费和使设施水平得不到发挥,故目前对中国旅游业而言,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是提高旅游经济环境的迫切问题。
4.旅游气氛环境的保护对策(1)建立旅游开发和管理智囊团,保护旅游气氛环境。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往往是因为对当地特有旅游气氛的无知或认识不全面所导致的,才会有如将古城的石板路改为柏油路的愚蠢之举。在旅游管理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对旅游气氛环境容量的无知,导致对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因此,在旅游开发和管理中要建立专家智慧囊,科学地开发和管理旅游业,以达到保护旅游气氛环境的目的。(2)无分调动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保护旅游气氛环境。旅游区的旅游气氛环境是由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反映当地历史、地方或民族气息的环境烘托出来的,这其中,当地人的外形特征和文化素养起了很大的作用。不可想象在民族地区,汉族人身着民族服饰,讲者标准普通话给游客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云南民族村的成功之道就在于它除了移置当地的建筑,还吸引了大地居民的参与。故要充分保持旅游气氛环境,应尽量调动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四〉旅游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1.旅游环境质量回顾评价。通过这种评价可以揭示出某旅游区域在一定历史时期由于发展旅游给环境带来影响的变化过程。目前在我国主要旅游发展地区尚缺乏此类资料的积累。
2.旅游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确定旅游环境质量评价要素以及定量评价方法。
3.旅游环境质量预测评价,即针对旅游区域内将进行的旅游有关活动会给环境质量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这是旅游优化开发的前提与保证。〈五〉关于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1.确定评价对象、评价目的及评价精度。旅游环境就其地域范围而言包括不同层次——游览点、游览区、旅游城市、旅游区域等。评价范围不同、目的不同,对评价精度的要求也不同。从旅游的特殊性出发,笔者认为应对位于或包含人类聚居地的旅游地之环境评价精度要求更高,随距离的远近有所变化。
2.确定评价要素及评价标准。根据旅游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有关评价可分为以下若干层次:(1)反映一般地区环境质量的诸因素,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植被、噪音等生态环境要素。这些因素有标准指数。由环保部门检测。但是,作为旅游地对其生态环境应有更高的要求。在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对于各种类型和等级的旅游地,都制定有关于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目前,我国尚未进行这项工作。(2)旅游地的环境特色,可以采用特尔菲法对其具体内容和标准指数进行确定。
(3)旅游地旅游容量与旅游者实际数量的冲突程度。确定旅游容量必须要结合旅游地的特殊情况。可以采取长期观测和问卷统计方法取得标准,问卷对象应包括专家、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根据所设置标准可以判断出该地旅游者数量与旅游容量的冲突程度。
(4)景观环境的协调性和环境气氛的舒适度这两个因素主观性较强,应尽可能使之量化。
3.确定评价要素的权值。
4.旅游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可参照表1进行:
5.旅游环境质量分级。运用综合评分方法也为环境质量的分级提供了方便。明确所评价的旅游环境质量等级,一方面可以反映出该旅游地旅游环境质量的现状,另一方面也为环境质量的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表1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分表评价要素权值记分级
100-8180-6160-4140-2120-0生态环境w1环境特色w2旅游者数量与旅游容量的冲突程度w3协调性与舒适感w4可见,实现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需要旅游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的通力合作。这也是关系到人类长远利益的大问题。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
俞穆清田卫李文呈张自川
摘要:概述了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有利与有害的影响,简述了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要点与主要内容,并论证了它在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具体功能和作用,为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可行性、旅游规划的优化制定及旅游业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
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协调好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协调这种关系的有效工具和重要手段.因为它可以科学地预测旅游开发与运营对资源、环境的近期(当代)和远期(后代)诸多影响;并有效提出使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保证资源永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1-3].
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已实行了20年,取得了丰富经验和较好效果,但包括旅游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开发与区域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还刚刚起步.目前我国旅游环境研究多侧重于正在运营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业已发生的旅游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而旅游资源开发前的环境影响预测性评价却很少报道,因其复杂性与综合性,旅游资源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要点、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等方法学问题有待研究与规范[4-6].
本文对旅游资源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要点及它对我国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功能与作用予以探讨.1旅游资源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点
旅游资源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根据我国有关环境、资源及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与标准要求,采用科学的技术路线与预测模式评价方法,对项目可能产生的区域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识别与筛选;对所在区域环境现状质量、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评价;对旅游开发与运营过程中可能产生诸多有害与有利的环境影响予以预测评价;在进行全面客观的效益分析后明确提出与论证旅游资源开发活动的环境可行性及应采取的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为旅游主管部门、规划设计部门及开发经营部门提供了科学依据.
显然,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预测科学,它应该在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或规划阶段进行,否则无法起到“预防为主”和“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旅游资源开发与运营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大体可分为自然环境影响、生态环境影响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3个方面,而且常常是对某一环境既产生有害、消极影响,又带来有利、积极影响.一般说来,对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多,而对社会经济环境的正面影响也较多,所以,环境影响评价应予以全面、客观、公正的预测与评价来权衡其利弊,综合决策.目前一般认为,旅游业可能带来的有害与消极影响主要包括[3,5,6]:开发期和运营期所产生的建筑垃圾、生活污水、施工废水与扬尘、交通噪声与扬尘等对地面水、地下水、土壤、大气及声环境的影响与污染;占用绿地、砍伐树木、减少植被复盖率;影响与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与迁徙路线;使野生生物数量、种类减少;过度与不合理的开发使原始生态系统特征、结构与功能受到影响与破坏;对地质、古生物遗迹和文化遗迹的可能人为破坏;过多失控的游人及不良行为的侵蚀,对当地居民正常生活、文化及风俗的可能干扰与消极影响.积极有利影响主要包括:有利于本地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及社区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扶贫和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文化交流,有利于本地自然环境与资源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资金投入;有利于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价值与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可为国家创汇,并有利于国家的改革开放与国际往来.
因为旅游资源开发为区域性开发行为,所以其环境影响评价属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一般建设项目环境评价相比,它具有区域性、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等特点,其评价重点不仅要注意自然环境污染影响,更要注意区域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范围除资源所在区域外,对借景、障景、风景景廓线所涉及区域均应作出评价.
对于地处环境敏感或脆弱区,可能造成明显环境影响的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应该编制详细的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其主要内容应包括:总论(评价目的、依据、标准、范围、等级、重点及保护目标的论述);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概述、工程分析及环境影响分析识别;区域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区域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开发项目的环境、经济及社会效益综合分析;自然资源保护、环境污染防治与环境管理、监测的对策与建议;综合评价结论.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
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的可行性主要取决于资源价值、景区(点)规模、旅游条件及市场需求等诸多方面因素[6].如果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衡量,资源环境保护也应作为一个主要决定因素.
据旅游专家预测,我国今后15年内将面临新一轮旅游资源大规模开发的浪潮,而且为满足国内外日益提高的旅游需求,其开发重点逐渐移至资源品位、类型、奇特度及观赏价值更具有吸引力的海滨、海岛、海滩、山岳型风景资源和各类型自然保护区.
环境影响评价的责任是正确处理与协调好旅游与环保的关系,使这些脆弱、敏感地区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合理、有序开发其旅游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任何形式的旅游开发活动都会对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只要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得出开发活动对环境影响较小不会使生态系统环境功能降低或损伤,或通过努力可以使受损伤的生态功能得以恢复
[7]和补偿,保证自然保护目标得以实现,则旅游开发项目就具有环境可行性.反之,如果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得出旅游开发可能出现或导致下列后果之一,则开发项目不可行,应予否决;或进行重大调整与彻底修改:旅游开发活动明显不符合国家及地方环境保护及自然保护区法规、条例或地方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旅游开发与运营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使其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结构与功能无法恢复和重建;对珍稀、濒危动植物和生存环境构成威胁和破坏,使当地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造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与景观价值的严重损害,环境感应指标严重恶化及可能导致或促使自然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及水灾等)的发生.
国内外一些旅游资源开发的失败教训表明,由于事先没有对其环境可行性进行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就进行盲目、不合理的开发建设和粗放、野蛮经营,以致带来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旅游资源价值明显降低、游人迅速减少,正常旅游业难以维持,即使再花费巨额资金和代价也无法恢复和重建.这样的现象近年来屡见报道,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3].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为旅游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在旅游资源评价和开发可行性研究之后的旅游规划制定是旅游业实现有计划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3].其中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应该是旅游规划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对其它专业规划具有密切的制约关系和指导作用.
显然,旅游规划中的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开发活动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即必须以环境影响评价结果为科学依据;它要求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应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以满足旅游规划编制需要.旅游资源开发环境影响报告书可在下述方面对旅游规划的优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作用.3.1旅游区开发范围与功能区划分
旅游区内特别保护区、自然景物区、资源保护区、原野区、娱乐区、渡假区及服务区等功能区的划分应以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为前提,在自然保护区内开设旅游区更是如此.环境影响报告书有义务根据我国的有关法规及影响预测评价结果对此提出建议和推荐方案,为功能区合理划分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3.2旅游环境容量及开发规模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游客:开设环保课堂
游客作为生态旅游的主要参与者,采用何种旅游方式,直接关系着生态景区的前途命运。为了减少和避免游客旅游行为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干扰与破坏,金丝峡景区特设了“环保课堂”,使游客在进入景区之初便接受5分钟的环保教育,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图片展示,使游客熟悉景区的规定。景区在游客中开展的拾垃圾有奖活动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签名活动,使游客的旅游行为与环保行为融为一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
对景区周边的农民,金丝峡景区没有采用全民搬迁的简单办法,而是对其加强生态宣传和管理:对集体私有林地,实行“产权不变,林权共有,专业管护,合理补偿,收入分成”的办法,有效保护了森林;建立护林防火联防共建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在景区及周边投入巨资,栽植风景林、水源涵养林、经济林;采取重奖办法,鼓励农民植树造林、恢复植被„„“金丝峡模式”克服了许多生态旅游景区普遍面临的大规模旅游流与有限度的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实现了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共生与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