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市招商引资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招商引资是我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实现市域经济发展弯道超车的重要举措。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深,沿海产业深度转移的形势下,如何化危为机,进一步提高招商实效,是我市招商引资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对我市招商引资工作更加深刻了解和认识,促进下一步工作的纵深开展,笔者借上半年招商引资工作考核机会,对我市招商引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我市招商引资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真抓实干,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招商引资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三年来,全市共引进内资86.29亿元,引进外资1550.5万美元,通过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73.19亿元。共引进各类项目29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个,入园项目41个,12万吨轻型纸、中联重科、通威饲料、金翰船舶、东方水泥、琼泰制衣等一批投资规模较大企业的落户和投产,为市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2、招商引资已成为产业培植的“助推器”。通过招商引资,园区与各工业小区企业迅速增加,已基本形成了机械、船舶、造纸、林板材、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六大产业格局。特别是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达13家,成为园区的第一支柱产业。预计xx年,中联重科年产混凝土搅拌车3000辆,实现产值20亿元,占园区企业总产值的44%;琼泰制衣项目的全面投产,将成为园区经济发展的第大二支撑点。
3、招商引资已成为农村劳力转移的“主渠道”。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增加就业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近几年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如纺织、制衣、机械、船舶、造纸等产业的引入,全市各类企业用工达3.46万人,以人均月工资1200元计算,每年为农民提供纯收入1510.21元,占农村劳力人均纯收入的26.4%,成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主渠道。另一方面,由于园区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企业员工的不断增加,带动了园区周边与城区餐饮、住宿、娱乐、贸易等三产较快发展,提供了大量服务业就业岗位。
4、招商引资已成为优化环境的“催化剂”。在硬环境上,加快推进了经济开发区水、电、路、网络、标准厂房建设和双学垸工业小区、竹莲工业小区、草尾工业小区的规划建设,为企业落户搭建了良好的载体平台。在软环境上,建立了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三个一”和服务企业定人、定位、定责“三定”的推进服务机制,“并联审批,联审收费”等一系列机制的成功推行,使我市“亲商、安商、富商”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通过招商推介,使更多的客商了解沅江、关注沅江、看好沅江,沅江作为全省产业转移的重点承接地之一,开始为广大客商所认可。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结果看,虽然近几年来我市在引进项目和资金方面进步较大,有效地促进了市域经济发展。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4、要重视服务,既要“招得进”更要“留得住”。一个新项目就是一个新财源,就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源源不断引进新的项目,才能保持经济的强劲发展。但我们往往注重在“招得进”上下大功夫,在“留得住”方面却做得不够,导致有些已经招进来的项目未能顺利开工建设与运营。我们必须做到“招得进”与“留得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提高招商服务水平,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使投资客商能留得住,落户项目能长得大。
5、要注重实际,既招“大项目”也招“小项目”。市域经济竞争力如何,取决于经济总量的大小、经济结构的优劣、经济发展后劲的强弱。象中联重科、12万吨轻型纸一样能够牵引和带动市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大项目,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引进来。但也必须看到,我市由于在区位条件、交通设施、经济基础、劳动力素质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对大项目引进缺乏配套能力,存在不少的障碍。因此,在招商引资的项目选择上,应当采取灵活措施,有大引大,善于把项目做大;有小引小,积小成大。今年1-8月,全市新引进中小项目70多个,积小成大成为我市今年招商引资的一大靓点,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估计,全年新引进项目有望突破100个。所以对我市来讲,要从实际出发,以中小项目为突破口,立足于中小项目个数的增加,然后实现由小到大的转化,只有大、小项目一起上,工业结构才可形成一个稳固的金字塔,经济总量才能实现稳步增长。
6、要立足高点,既要“引资”又要“引智”。我市依托丰富的农、林、麻、芦、棉、猪、鱼资源,已经发展与引进了一批资源型项目,但资源量是有限的,要使我市工业产业规模能够不断壮大,持续发展,还须注重依托人力、区位、交通、环境优势,大力引进“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重点引进机械装备、电子、化工、船舶、纺织服装等项目,推进全市工业结构升级。同时,我们要积极打造产业“孵化器”,招商引资与招商引智并举,努力引进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和带有项目、课题的科研人才,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