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镇汇报材料

抓文明创建振古镇雄风

——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全国文明镇”创建工作纪实

巉口历史悠久、文化灿烂。1925年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新莽权衡”和镇域内广为分布的汉墓群及古安西城遗址就是历史的见证。巉口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是安定区北部经济和文化中心。境内

310、312国道,巉柳高速公路、天巉高等级公路、巉郭公路等国家和省级交通主干线错综交汇,陇海铁路纵贯全境,区位独特、交通便利、物流畅通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总揽,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小康建设为目标,着眼于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传播和谐文化,对三个文明建设做到了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全镇三个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

巉口镇党委、政府一贯把创建全国文明镇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立足实际,制订计划,明确目标,落实职责。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了“敢想、敢试、敢闯、敢干”的干事创业精神,并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在群众中树立了较高威望。为切实做好文明镇创建工作,镇上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定期不定期组织检查、督促创建工作的进展情况。同时,每年初镇上与各村、各单位都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并进行半年和年终考核,严格兑现奖罚。在创建工作中,他们把文明镇创建列

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健全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整体推动的工作机制。从而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具体成员积极抓的良好局面。目前,镇党委已达到“五好乡镇党委”标准,又被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

文明镇的创建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支撑。巉口镇党委、政府按照“改善条件、依靠科技、瞄准市场、调整结构”的总体思路,走“巉口人民要致富,少生孩子多栽树,三种两养输劳务”的路子,坚定不移地实施“一区两城”战略,从而使该镇经济实力大增。

自2000年被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以来。该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资金9.6亿元,完成了以“世纪大道”为主线的“三纵三横”主干道路及供、排水管道工程建设;建成了330kv、110kv变电站和投资1200万元的自来水项目;先后培育的扶正制药、金羚生化、陇峰淀粉、蓝天淀粉、薯峰淀粉、田丰面业等工业企业已投产见效;引资新建的总投资1200万元的圣大方舟6万吨变性淀粉项目正在建设;建成无绳电讯塔、移动电讯塔和联通电讯塔各一座;还建成了中国马铃薯之乡——巉口市场和地下式、半地下式马铃薯贮藏库4座共200窖,累计贮藏能力达到3万吨。

在生态建设方面,该镇走出了退耕—种草—养畜—沼气—肥田—增收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累计完成退耕还林

6.57万亩,荒山造林5.8万亩。朱家山、金盆山、凤凰山、龙滩等九条流域治理示范点已成为干旱地区生态治理的典范。目前全镇绿化面积达120平方公里,绿化率达37.5%。

基础条件改善方面,全镇累计修建水平梯田11万亩,使农民人均有了4.1亩的口粮稳饱田;新修、维修镇村道路44条244.6公里,过水桥及拦储工程3处。截至2007年底,全镇共建成水窖15300眼,户均达到2.3眼,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已有1500多户农村居

民用上了沼气,占总户数的1/5。2008年,结合“141”工程建设,全镇规划建设水窖368眼、集流场132处,目前已完成水窖300眼、集流场114处。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按照“二十字”方针,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目前,112户的新农村示范点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且每户配套了圈舍、沼气、水窖和菜窖。加之去年实施的300户的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巉口镇将形成以马铃薯市场为主的物流商贸业、以肉羊等特色养殖为主的养殖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同时,通过希望学校工程、生态富民工程、农村通达工程和新农村电气化工程的实施,以及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的建设,已有15个行政村达到了“五有、五通、五化、五改”的标准,占全镇18个行政村的63%。

巉口的文明创建吸引来了中央、省、市领导关注的目光。2004年5月17日,原国家副主席曾庆红来到巉口,她参观了赵家铺村的退耕还林点,并走访了农民家庭。2004年7月25日,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又来到巉口……各纪领导的到来,对该镇的三个文明创建给予了很大的关怀、支持和鼓舞。

迎着新世纪的朝阳,和着新时代的脚步,巉口古镇流光溢彩,新韵焕发。梯田如诗,林草似画;路网纵横,车辆飞奔;产业兴旺,事业发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