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年度科学技术工作总结暨工作打算

2015年,市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委、市政府落实“八项工程”、实现“八个领先”的决策部署,着眼“落实科技创新工程、实现科技竞争力苏中领先”目标,创新举措,狠抓落实,科技创新工作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2015年科技创新工作回顾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是全市科技系统全面发力、创新举措、加快步伐向“十三五”奋进的一年。4月份,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推进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工作会议,进一步吹响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号角。出台了《关于主动融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意见》、《xx市专利助推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15-2020年)》等10多项政策文件,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了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与“十一五”末相比,3个指标翻三番(创业投资规模、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和国际pct专利申请量),2个指标翻两番(百亿gdp发明专利授权数和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5个指标翻一番。全年科技创新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一是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坚持市科技、财税部门联动和市县科技部门联动,扎实做好高企申报工作,总计申报317家,已通过省科技厅等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公示是262家(第一批94家、第二批168家),目前全市高企达到750家,是2010年的3.1倍。二是抓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按照“有技术人员、有场所设备、有研发经费、有研发方向、有专利产出”的“五有”标准,采取“找准定位、明确任务、集聚人才、落实经费、提供条件装备、构建运行机制、开展研发活动”的“七步工作法”,通过网格式包干、个性化辅导等手段,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居全省第三,总数达到333家,是2010年的1.7倍;新增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66家;组织中天科技、中洋集团申报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企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7%,列全省第一。三是抓科技金融扶持。新认定xx市科技型中小企业57家,市级科技型入库企业总数达到527家;推进“苏科贷”科技金融产品服务企业。有60家企业以专利作为质押,获得质押贷款1.67亿元,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四是抓政策落实带动。坚持以创新政策的落实带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举办1期科技企业家培训班和2期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培训班,培训人员达880人次,努力形成“企业创新有投入、政府税收就减免”的普惠性激励机制,为企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13.45亿元,带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14年度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41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占gdp比重达到2.5%,比2010年提升了0.57个百分点。

(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跃升一是推进高新园区建设,强化产业集聚。建立协同推进南通高新区联席会议制度,围绕推进南通高新区打造“特色产业、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三大产业集群,每季度与南通高新区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共谋加快推进南通高新区发展,集成创新资源,支持南通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省纺织丝绸技术研究所、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推进科技园区提质,市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增省级科技孵化器6家,新增三创载体面积51万平方米,促进高新产业集聚发展。二是推进产业研究院和产业联盟建设,强化产业创新辐射。成功引进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纺织丝绸技术研究所落户南通,成立了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了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食品技术研究所落户如皋。与清华大学无线通信研究团队合作建设“南通先进通信技术研究院”;与欧进萍院士团队合作筹建南通现代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集聚产业高端研发人才和团队,培育“种子”产业。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原则,成立xx市智慧建筑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xx市纺织丝绸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创新引领和辐射。三是推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战略培育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省以上科技项目争取,总计争取省以上项目669项、资金1.88亿元,其中14个项目获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获省科技资助1.08亿元,通过项目扶持、技术集成和协同攻关,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和重大产品,已有297项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还有983项已报项目待评审);有23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全省第三。1-10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103.23亿元,同比增幅达到14.89%,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4.9%。据省统计公告,今年1-9月,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477.7亿元,同比增幅达到11.23%,比全省平均增幅高3.31个百分点,总量首次超过了南京,列全省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62.7%。产值总量和占比在全省位次均比2010年上升1位。

(三)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力度加大一是大力实施产学研活动。成功举办xx市新型动力电池技术论坛暨产学研对接洽谈会、第三届通州湾科技创业大会,参与第五届中国江苏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对接会。征集发布企业技术需求360多项,收集发布高校院所科技成果1800余项、科技成果团队400余个,完成技术合同登记交易额3亿元,350余项创新成果在通实施转化和产业化。大力组织省企业创新岗(科技副总)申报工作,有31名高校院所专家入选省“科技副总”。二是推进协同创新载体建设。扎实推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通)基地项目和中科院南通光电工程中心建设,组织江苏如皋花木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海门面向生物医药高端研发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申报省级基地,邀请中国纺科院、同济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专家研讨推进海安省功能新材料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海安高新区与南京大学共建的南京大学海安高技术研究院获省科技厅计划立项。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密歇根大学与江苏通创现代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决定四方共建可持续建筑环境合作科研中心,围绕华东特别是我市建筑产业发展,推动现代建筑产业化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功举办生物农药剂型技术国际培训班,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亚太地区农药协作网等16个国家的代表和农药专家参加,研讨交流农药三废治理、生物农药的生产应用中的技术难题。组织企业参加了mit2015年中国(无锡)年会和加拿大安大略省技术转移对接交流活动。全年获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立项3项、资助240万元。

(四)知识产权示范市建设成效明显。7月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2014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综合考核结果,我市居全国第二名、地级市第一名。我市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三年复核验收;获批国家知识产权投融资试点城市,全省首家。海门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县级市示范,江北首家;南通开发区列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全市拥有国家级试点园区总数列全省第二;如东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实现国家级知识产权区域试点示范全域覆盖。一是推动知识产权与产业紧密融合。出台《xx市知识产权助推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启动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成立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积极争取国家专利导航海洋工程产业发展实验区建设。二是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培育。根据企业创新发展阶段,率先采用分梯度方式,探索专利消零企业、专利强企试点示范培育工作。全市有16家企业获得2015年度“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全省第一。大力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标准化建设,完善贯标推广、培训、咨询服务和绩效评价体系,全市申请省贯标绩效评价企业24家,通过国标第三方认证企业81家,国标企业数位居全省第一。三是专利质量提升、结构优化。1-10月份,全市专利申请量28885件,同比增长35.43%;专利授权量19080件,同比增长112.24%,增幅列全省第一;发明专利授权量1674件,同比增长137.11%,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全市有效发明专利10386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4.23件(是2010年的15倍),同比增长47.28%。pct专利申请量201件,列全省第三。有3项专利获第十七届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获省专利金奖、8项获省专利优秀奖(全省专利金奖10项、优秀将50项)。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占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76.4%和83.45%,比2010年分别上升39个百分点和48个百分点。全市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占比基本达到了3:3:4的比例,专利结构进一步优化。四是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水平。开展知识产权运营,与国家专利运营试点企业合作建立知识产权投融资运营分支机构,南通家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完善专利保险服务机制,拓宽专利保险产品险种,投保试点专利侵权责任险产品,全市累计329家企业投保专利执行险,投保专利516件,投保额达1025万元,较上年翻了一番;建立知识产权重大项目评议机制,出台《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工作意见》,先期开展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形成了重大政府投资和财政资助的知识产权约束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保护。五是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开展“专利执法月”活动,省市县三级联合执法2次,多部门联合执法5次,全年共办理专利执法案件500件,其中调处专利侵权纠纷案件120件。加大特色专业执法维权力度。组建家纺电商执法维权团队,完善线上维权与线下线索追踪、调查取证、案件移送的衔接机制,全年受理电商侵权投诉99件,结案95件。六是强化知识产权服务。加大高端服务机构的引进力度,引进深圳威世博、北京聿宏等5家名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入驻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与国内顶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深圳赛恩倍吉集团建立专利助推产业创新发展服务支撑战略合作关系,构建辐射华东地区的知识产权南通服务品牌。深入开展专家服务队进企业“流动课堂”活动,以企业需求为依据,累计开展“流动课堂”37场,服务企业近80家。建立知识产权常态化培训机制,先后开展专利信息分析利用、海外专利布局等各类培训班20期,培训人员1000余名。

(五)科技强农惠民取得新的成绩一是强化农业创新重大品牌创建。成功创建国家江苏南通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级(如皋)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安惠生物成为“国家食药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二是强化涉农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省级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分店2家,便利店4家;有2家分店及1家便利店评估结果达优秀。目前我市省级科技超市分店共10家,便利店20家。三是强化送科技下乡(进社区)活动。全年组织“送科技下乡(进社区)”56场(次),其中市县联动重点活动8次,共发放资15万多份,组织科技特派员和各类技术专家约35名,举办培训班90场,培训人次约1万人次。四是强化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发展。重点与南通高新区生物医药园区建设工作,制订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协同推进办法”和“月度工作定期沟通机制”,开展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研究与论证,推进高新区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六)成功打造创新创业南通服务品牌一是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出台《大众创新创业南通行动计划》、《xx市市区科技型初创企业和创业团队创新创业创意项目补助管理办法》(通创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释放创新创业活力二是在全省率先打造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开发建设了“创新南通”服务平台,成为全省首家能够为市内外的各类创客、团队在南通创新创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的创新创业平台。整合、展示、盘活、拓展南通创新资源,为线上提供创新创业路径导航、线下提供承载创新创业活动的众创空间以及对接投融资的“通创荟”系列活动,促进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和产业化。同时,建立了“创新南通”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形成市县联动、首问负责、有问必答、专家支撑、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的工作网络。三是推进众创新空间和众创集聚区建设。新增南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6家市级众创空间,我市“江海圆梦谷”、“中国创纺e站”9等个众创空间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全市在建众创空间突破20家。南通高新区世纪大道众创集聚区、如东新宇科技创业众创集聚区被认定江苏省首批省级众创集聚区。四是精心组织“通创荟”系列活动。成功举办“通创荟”专场活动2次,首场主体活动推荐的6个路演项目全部对接到投资,已经或即将落户南通;“通创荟”二期走进南通国家高新区――纺织丝绸产业创新创业专场取得圆满成功,5个纺织丝绸创新创业项目进行了路演,得到在场投资机构和纺织丝绸企业的高度肯定,当场得到投资意向1.041亿元,开启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通创荟”系列活动已在全市上下引起强烈反响,众多市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创投机构、创新创业团队开始积极关注“创新南通”和“通创荟”,来自北京、上海、苏州和南通本土的55家投资机构齐聚南通,成立了xx市创新创业投资机构联盟。“创新南通”和“通创荟”已成为我市服务创新创业的特色品牌。江苏江海机床、南通振康焊接获省科技类“双创团队”立项;巴塞利亚药业(中国)有限公司的王要博士等5人获得省创新类“双创博士”计划支持,项目数居全省第二。

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我们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做到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科技系统自身建设展现了新风貌。强化责任担当,刚性落实党组主体责任、纪检部门监督责任等“两个责任”,强化“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和其他领导“一岗双责”责任,制定并印发《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和《责任分解表》,明确责任主体,促进责任落实和责任倒查。强化制度约束,结合市纪委专项督导巡查,健全监管制度和业务工作制度,出台了《xx市科技局行政监督实施办法》、《深入推进科技计划管理“阳光工程”实施意见》,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强化经常教育,结合“三严三实”专项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切实将经常教育抓实、节点教育抓准、警示教育抓牢。强化监督检查,紧紧围绕中央八项规定、省市十项规定,坚决反对和纠正“四风”。加强科技信用管理,深化科技政务公开,不断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水平。

二、2016年科技创新工作打算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七)更具实效地推进科技惠民富民,全面提升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一是建设现代农业大载体。围绕科技载体、项目建设、投融资体系,创新“一园多区”组织模式,着力推进“江苏南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围绕江海水产生物资源、临海临江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着力培育形成2-3家重点科技型产业集聚载体,并力争形成国家级科技产业创新载体创建的后备力量。二是创建惠及民生大平台。联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在公众健康、居民生活信息化等领域,依托重点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管理服务机构,按照挂牌运行、定期服务的模式,以及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思路,布点建设一批民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度开展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网络化、体系化运行服务工作,努力提升科技服务民生的成效。三是实施一批示范项目。加强绿色能源、公众健康、节能减排、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科技创新,组织实施一批科技示范项目,加快民生科技产业的培育。围绕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开展秸秆、废弃物等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开发和示范应用。支持临床医学中心建设,促进重点病种规范化诊治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科技进步的感知度和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四是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计划,扎实做好科技惠民富民工作,努力提升科技惠民水平。

(八)更强势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力打造“创新南通”全国一流服务品牌一是完善“创新南通”平台服务功能。进一步整合、盘活、拓展南通创新资源,及时对网站的内容进行更新、充实,更好地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便利化、全要素的一站式服务。要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实现创新与创业结合、线上与线下互动、孵化与投资并重,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建立健全“创新南通”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形成市县联动、首问负责、有问必答、专家支撑、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的服务体系。二是加强众创空间建设。加强全市众创空间建设的规划布局,引导各地众创空间错位发展;加强对众创空间运营主体的业务培训,提高创业孵化服务水平;加强对众创空间的绩效评估,提升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器的发展水平,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风险,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三是强劲推动“通创荟”活动。以走进县(市)区、走进各高校、走进企业等形式,开展相关“通创荟”产业专场,整合全市创新资源,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发展;组织“通创荟”走出南通,走进中关村等创新资源丰富地区、走进国内各知名院校,持续不断扩大影响力,把“创新南通”打造成全国一流品牌,吸引全国创新资源落户南通。四是强化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建立50名创新创业导师队伍,让专业的人才提供专业的服务

分页阅读第1页:科技局年度科学技术工作总结暨工作打算第2页:更大力度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第3页:更加高效地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