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道德教育思考
本文主要论述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忽视的三方面的原因和五个方面的表现,以及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了道德教育回归学校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和五大表现。针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由盛走向衰落再回归复兴这一曲折发展过程,提出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从60年代以来,不约而同地把学校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的发展趋势,充分体现了在当今世界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自二战结束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也必须看到,这些国家在经济和科学技术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社会矛盾加剧,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等社会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犯罪年龄越来越小这一状况,更是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自6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的同时,道德教育尤其是学校道德教育研究,成了人文社会科学普遍关注的热点,出现了道德教育回归学校的趋势。为什么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会出现由冷向热的回归转化过程。这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及思考的问题。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并就我国如何从中获得某种理性思考提出几点意见。
一、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由盛走向衰落的原因
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20世纪是最具变化的年代,它经历了由盛走向衰落再回归复兴的过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开始被忽视,而在20世纪中期,道德教育在西方学校教育中实际上已走向衰落。为什么在这一时期中,西方学校道德教育会发生这种急剧的衰变呢。其内在原因可归结为如下几方面:
1、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内部各教派纷争,削弱了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教育。在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历来重视以拯救灵魂和培养良好行为为目的宗教教育,并把它看作为国家道德教育、伦理原则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例如,美、英、法等国的学校,大都由教会控制,道德教育从初始就与宗教密切联系,宗教道德教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到了19世纪末,由于各教派纷争,从而削弱了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教育,致使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一蹶不振。
2、科学的发展对宗教道德提出了挑战。这一时期,自然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地向前发展,尤其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等生物学和物理学的重大发现,提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水平,从而对长期禁固人们思想的宗教及其道德观产生了怀疑、批评和否定。
3、工业化步伐加快给人们道德价值带来冲击。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们对传统生活方式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怀疑。尤其是城市现代化的加速发展,促使现代化城市的不断兴起、扩大,人口迅速增加,社会流动越来越频繁。在这种迅速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由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道德尤其是学校道德教育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在上述三种因素的影响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出现了这么一种状况,即原有的宗教教条、宗教道德价值、道德规范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之间产生了矛盾,而且这种矛盾在不断地扩大。而解决上述矛盾的新的道德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产生,即使局部已经产生了,但还没有发展到旧的道德观念体系在那个时代所具有的权威性。在这种旧道德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冲击,而新道德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其权威性的状况下,学校道德教育在所难免地被当局所忽视以至走向衰弱。
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走向衰落的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在道德课程设置上,与实际相联系的道德课慢慢地演变为纯理论性的、抽象的道德学课,老师只讲解或澄清道德概念的含义,分析道德推理的逻辑顺序,比较各种伦理道德体系,而不涉及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规范伦理学及道德教育课变成了元伦理学课。
二是在道德教育目标上,公民教育的目标与课程不再受重视,取而代之的是与谋求职业有关的职业教育课和职业训练。例如,美国的许多学者提出,美国是多种文化的集合体,因此不可能教授普遍认同的道德价值观,只能传授谋求职业的普遍就业观。
三是在校规校纪上,学校对于纪律、规则不再那么强调,校长和教授对于学生的言行不再过问,学生的品行不再评定,教授们只对评价学生的学术成绩负责。
四是在教师的选聘上,不再强调个人的品德与宗教信仰,更多地是考虑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
五是在学校的管理上,学校领导名义上负责学生的道德与行为问题,而实际上将注意力放在一些非道德领域的日常事务上。上述五方面问题的出现,使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校品德培养与专业学习第一次被分开来而出现了“两张皮”的状况。因而导致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校完全停止了道德教育。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道德教育回归学校的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从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被忽视的状况有了很大的转变,出现了道德教育回归学校的趋势。为什么在这一时期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会发生这种根本性的转变。其重要的原因是:
第一,经济发展与道德教育的不协调性所带来的反思。这一时期,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高速发展,而道德教育严重滞后的现象,这种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极不协调的畸形现象,引起了西方主要发达国的忧虑。本世纪50年代,由于受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的震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朝野认识到国家面临着科技教育的危机,因而触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制定了《国家教育法》,把数学、外语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而道德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结果是: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带来了社会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另一方面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人们的精神面貌却在走下坡路,道德堕落的现象日益增加,尤其是学校道德教育更是每况愈下。据美国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大多数研究生入学的主要动机是赚钱发财,扬名天下,统治他人,而为贡献社会、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种族关系的则寥寥无几。
第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出现了大量涉及道德的社会问题。这一时期,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出现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由民权运动、女子权利运动、越战问题、环境保护等引起的社会动荡;一是出现了如贿赂、贫困、堕胎、吸毒、同性恋等尖锐的社会难题。这两方面的问题都涉及到道德与价值的问题,它要求每一个公民对此作出判断、选择。但是,由于传统价值观的崩溃以及传统道德教育在各教育机构中的衰落,社会和个人已不可能拿出一整套明确、规范的道德价值观念或道德规范体系,去解决如此众多复杂的道德与价值问题。这样就出现了这么一种状况:一方面是社会公众在这种社会变化和道德困境前不知所措,另一方面是社会公众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水平的迅速下降。在这种状况下,有关部门开始意识到道德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呼吁社会尤其是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与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道德教育回归学校主要表现为:
1、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在教育改革中把德育改革提高到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原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他的《重视优等教育》一文中指出,学校不能仅仅发展学生智力,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他还强调,“必须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家庭参与重新纳入教育计划”。1990年2月在华盛顿召开的全美会议,正式通过了乔治。布什总统签署的《关于全美教育目标的报告》,明确要求全美“所有学生都要参与提高和显示良好公民意识,社区服务和责任心的活动”,“美国的每所学校都要实现无、无暴力,并提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有纪律的井然环境”。美国原联邦教育部部长贝内特**年4月在向原总统里根递交的5年来教育改革的总结报告也强调指出,为了使学生“增强成功的民族精神”,“富有爱国精神”,必须在“道德课”、“纪律秩序”和“勤奋学习”等三个方面取得显著改进。
近几年,美国教育部颁布了道德教育《大纲》,规定学校必须向学生传授道德价值观。这一决定是针对美国学生“道德真空”状况作出的。美国全国课程委员会主卫。柏斯卡说:“教育不能与道德相脱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约克大主教约翰。哈勃古博士强调:“把道德教育列入学校课程仅仅是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在学校创造一种鼓励诚实、尊重别人的氛围”。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一是要采取强制性手段,保证校内道德教育课按计划时数授课。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过数十年的痛苦周折和探索,终于不约而同地明确规定学校必须专门设置道德教育课,并且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相比之下,我国教育界有的领导则对道德教育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学校道德教育排不上课,对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不予重视,不按教学计划执行。为了保证教学时间和效果,必须采取强硬措施,使道德教育这个“软”任务真正“硬”起来。
二是要把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师的事,社会、家庭和学校要紧密协作。但是,现实的状况是:教育部门在鼓吹社会教育,党政部门在呼吁社会教育,社会团体在敷衍社会教育,大家都在糊弄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文件中。要改变校内校外教育相脱节这一现象,必须由国家和地方行政出面组织,教育行政部门作参谋或助手,把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强大的道德教育氛围。
三是建立和完善道德教育考评制度。道德教育考评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必要保证。通过考评,可以全面了解和衡量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表现及其发展水平。道德教育评估应以学校道德教育目标和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为依据,建立和完善道德教育考评的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按照思想、政治、品德的分项内容及其标准进行考评。道德教育考评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采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整体考核和综合评定,力求客观公正。应当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相结合,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全面考评与重点考评相结合,阶段性考评与总结性考评相结合,教师考评与学生考评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