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企业党员管理思考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是伴随非公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领域,其规模、影响都在不断扩大。运用发展的观点,主动适应非公经济发展的规律,及时察觉和研究前进中的新问题新矛盾,调整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思路、方式和措施,才能有效地把非公企业的党员管住、管好、管活。

运用发展的观点必须基于对事物的现状的细致研究和深入思考。我市作为老工业基地,伴随国企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非公企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非公企业所承接的党员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复杂,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从非公企业党员情况看,相当一部分是原国有企业整建制转移的,一部分是国有企业下岗、退休再就业的,还有一部分是本地农民和外来务工的流动人员。由于非公企业的产权关系、领导体制、管理方式的特殊性,加上党员就业岗位、所处环境的变化,这些党员的宗旨意识、党性观念、奉献精神不同程度呈现弱化趋势。这种弱化与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消一长”,形成了一对矛盾,给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不适应”。一是党组织设置不适应。一些企业党组织组建没有及时跟进,形成了党员教育管理的“空白”。已经建立的一些党组织与管理党员的规模不匹配。二是组织活动不适应。一些党组织对新形势下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把握不准,定位不清,找不到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结合点,无所适从,党组织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不合拍,党组织在企业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发生了从“核心”向“边缘”的转化;三是管理机制不适应。缺少切实可行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一些党员参加党组织活动积极性不高,缺乏热情和动力,作用没有体现出来,有的党员隐瞒党员身份,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以上这些都是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暂时的现象。运用发展的观点,既要看到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也要看到有利的条件。近年来,我们采取了“抓大放小、抓点带面”等思路和举措推进非公党建工作,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舆论氛围,各级党组织和企业业主对党的建设重视程度明显加强,非公企业的规模也在逐渐做大做强,出现了一批经营稳定、规模大、效益和社会影响比较好的企业。随着国有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和国家对非公经济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非公企业还将不断地巩固、发展和壮大。而改进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对已经暴露出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才符合事物的前进趋势。反之,如果不能对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形势有正确的判断和把握,忽视了这块阵地,就会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在前进的道路上走弯路。了解当前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对于我们运用发展的观点,加深理解当前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的趋势和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发展是普遍存在的,而实现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改进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要从实际出发,重点从三个方面予以改进和完善。

1、改革旧有体制,把党组织及时组建起来。运用发展的观点首先要解决好主要矛盾。党组织的组建是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没有党组织,党员的教育管理就无从谈起。抓好组建工作,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因此,要在非公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的同时,党组织的设置原则、隶属关系和方式要因势而变,及时跟进。在设置原则上,要从企业实际出发,坚持“就近、可行、好管”的原则,既要充分考虑合理性,又要注重操作性;在隶属关系上,要打破条条块块的常规,综合考虑属地、行业、规模和纳税级次等因素,理顺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非公企业管理网络,使党组织隶属关系明确、合理、科学;在组建模式上也要因企制宜,适合什么方式,就采取什么方式。非公企业由于其投资主体多元、自身规模大小不一、党员人数多寡不一的特点,不可能完全照搬国企、机关、农村等领域建党的老办法,而应根据非公企业的实际,采取独立、联合、挂靠、派入、重组等五种方式,使易于操作,方便可行。考虑非公企业的不稳定性,党员的流动性,在组建党组织时还要有利于党的基层组织的稳定性和活动的开展,起码要具备三个条件,即企业有比较稳定的生产经营状况,党员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岗位,有合适的支部书记人选。这样建立起来的党组织才能稳定、持久,有生命力。健全和完善了党组织,解决了主要矛盾,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才会有坚实基础。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一是让党员亮身份。有效地发挥党员作用,既需要让党组织掌握党员情况,还得让群众了解党员。因此,要通过党员挂牌上岗、党员责任岗、责任区等形式,把党员的身份亮出来,让群众看得见,从而约束党员自觉按照党章标准,管好自己的言行,在业务技术、生产经营、急难险重、奉献创新、带动员工等各个方面都能干在先,做在前,发挥表率作用。通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带动职工群众,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二是给党员定岗位。发展具有方向性。党员无岗无责,发挥作用没有抓手,工作没目标,党员形象就不鲜明。要根据非公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充分考虑党员个人情况,设置若干个工作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安排党员认领,给党员提要求、交任务、压担子。并对党员履行岗位职责和参加组织活动的情况,进行跟踪考核,利用支部会、党员会等形式通报情况,总结点评,引导党员积极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展示特长,发挥优势,在非公经济发展的舞台上体现和塑造党员的先进性。

三是使党员有奔头。在教育管理党员的同时,也要为党员成长进步创造条件。要建起党员管理与激励并重的工作机制,吸收和借鉴农村“三向培养”工作的创新成果,在非公企业党组织中,积极把党员培养成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骨干,把党员生产技术骨干培养成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让党员成长进步有平台,用事业激发党员的奉献热情。还要建立党员奖励机制,对发挥作用好的党员增加工资,提高待遇,在企业党员中形成“有为有位”的激励效应,不断增强党员队伍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