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育管理难题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党的阶级基础的巩固和党的群众基础的扩大,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大。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如何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对此,我们做了一些调查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
与现状
我县现有23个党委、239个党支部、4121名党员,其中乡镇党委14个、县直部门党委8个、机关工委1个,县委直管总支2个(1个企业总支、1个事业总支),农村支部98个、企业支部25个、事业支部42个、机关支部61个、其它支部13个;现有农民党员2225名、党政机关党员746名、企业党员113名、事业党员306名、退休党员394名、其它党员311名(含工人党员175名);女党员732名、少数民族党员90名。
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了两轮集中整建,在县直部门、乡镇村党员干部中开展“四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了“六个好”乡镇党委、“五个好”村党支部的创建和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党性党风教育、干部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建立健全了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制度、党员干部定期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双评双考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实行以岗定责、不断强化党员目标责任管理。这些活动的开展、制度的建立健全,从根本上加强了党员的教育管理,使全县党员教育管理基本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为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但我县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农村党员文化素质偏低,新经济组织党员偏少的问题依然存在,有的地方还较严重,这些问题给党员教育管理增加了难度。我们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党员的特点,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方法,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坚持“三级联创”,创新教育管理机制。
我们坚持以创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六个好”党委、“五个好”支部为契机,着力建设一支好的党员队伍,来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在“三创”活动中,我们把提高党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始终把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作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治本之策,长久之计,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分类办班、因需施教,分级负责、分级培训的办法,县上主要培训乡镇、县直副职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乡镇重点培训乡镇干部和广大党员;在培训内容上,突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想信念、宗旨观念、法律法规、实用技术和党员教育管理知识等。在培训阵地上,充分利用县、乡镇党校,14个乡镇电教工作站,24个电教村的设备。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上,推行“以岗定责、分类管理”,将党员分为机关党员、农村干部党员(村支书、主任、支委)、青壮年非干部党员、老龄党员、流动党员五大类进行管理:一是对机关党员按照其担任的工作职责实行以岗定责,搞好本职工作,负责指导和抓好包挂村的产业建设;二是对干部党员按照其职责和分工,实行年度工作目标责任管理;三是对青壮年非干部党员按富裕、中等、贫困,实行富裕党员在带头致富,体现先进性方面发挥典型引路作用,中等党员寻找差距、在增加收入上下功夫,贫困党员在选准增收项目,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方面有新突破;四是老龄党员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五是对流动党员实行流动党员登记和定期联系汇报,在为家乡提供致富信息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二)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教育管理行为。
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注重建立和完善党员电教管理工作各项制度,坚持用制度来规范党员教育管理的行为。县委组织部于2001年12月制订印发了《宁陕县党员教育管理暂行办法(试行)》,从日常教育管理,组织关系转移、流动党员、下岗党员、离退休党员管理,不合格党员和违纪党员的处理、责任追究等各方面进行了规范,各乡镇党委、县直部门党委也结合各自实际,制订了相应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同时,我们还就党内组织制度,党员定期学习制度,制、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各项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各基层党支部每月能够正常组织一次以上活动,坚持一月集中一次以上学习,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一年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进一步规范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三)扎实开展党建活动,丰富教育管理内容。
将党员教育管理融入党建活动之中,以开展深入扎实的党建系列活动来不断丰富党员教育管理内容。几年来,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争先创优活动,焕发了基层组织建设的活力,我们坚持面向农村党支部,开展争创五好先进村党支部活动,在以往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活动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在农村广大党员中,开展“五带头、比奉献”活动;在农村干部中开展“争创基层干部标兵”活动;在全县机关、企事业党组织及党员中开展争创“实践‘三个代表’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活动。通过树立典型,弘扬正气,促使广大党员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工作,为党员教育管理拓宽了新的空间。开展“双带两示范”活动,坚持在农村党员中开展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活动,确定有能力、有技术的党员帮扶两户贫困户,每年安排党员“双带”300户以上,争创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和党员科技致富示范基地,每年确定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30户以上,党员科技致富示范基地20处以上,为走向共同富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员的先进性和经济建设相结合,提供了措施保证。着力实施“四大培养”工程。每年在全县农村党员中培养发展绿色产业建设标兵30名,在绿色产业建设标兵中发展党员85名,在绿色产业建设标兵中培养选拔基层后备干部120名,在实施经营绿色战略中培养选拔基层组织先进典型30个。从而,为在绿色经济建设中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增添新的内容。
(四)健全党建责任体系,强化教育管理职责。
我们把加强领导作为党员管理工作的关键,认真贯彻“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在深入开展“三级联创”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切实履行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责任、狠抓落实。一是落实党建及党员教育管理的“四个责任人”。经常研究并督促检查,随时掌握党员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将党员教育管理常抓不懈、持之以恒,避免时紧时松的现象;二是强化教育管理。县乡镇村党组织在对党员教育管理中,严格制度,在明确教育对象、教育时间、教育内容的同时,建立健全党组织生活、党员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创先争优等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从制度上强化了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工作;三是搞好工作协调。组织、纪检、宣传部门分工负责,各有侧重,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形成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合力;四是注重培养队伍。培养锻炼了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全县乡镇村现有专兼职党务工作者289人;五是加大教育投入。重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投入,几年来,县、乡镇采取了积极措施,通过各种渠道尽力解决了党员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县每年举办四期基层干部培训班,各乡镇每年完成两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培训均在800人次以上。
三、存在问题与原因
我县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经过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总体上看,已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是农村党员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全县4121名党员,其中56岁以上的1199名,占到29.1%,农村党员2225名,56岁以上有752名,占到33.8%。
二是一些党员宗旨观念和模范作用淡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明显,有的甚至混同于一般群众。
三是有些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积极,开展集体活动难。
四是流动党员还存在失管、漏管问题,非公有制经济建党组织问题有待研究,社区党建工作需要进一步探索。
五是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针对越来越多的党员、职工、群众没有被党组织所覆盖、所影响的现状,要加强探索与研究,着力从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网络化的党员教育管理体系入手,切实加强对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在深入挖掘社区单位党组织丰富资源的基础上,一方面凝聚离、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的力量,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强化他们的社区意识,要求他们在维护社会稳定,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青少年教育及邻里团结互助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根据老党员的需要充实组织生活内容,广泛发动在职党员及时参与社区工作,发挥在职党员8小时以外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建立灵活机制,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实际工作中,要本着方便、快捷、实效的原则,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流动党员管理模式。一方面。抓好组织关系的转接和党组织的建立。对于外出6个月以内的,开具党员证明信,接转临时组织关系,参加当地党组织的活动;对于外出6个月以上,地点比较固定的,接转党员正式组织关系;对于外出6个月以上,活动频繁,地点不固定的,接转临时组织关系,要本着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的原则,积极在流动党员中建立党的组织。另一方面,建立定期联系汇报制度。对于转出临时组织关系和外出6个月以上,因流动地未建党组织而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要求他们积极主动地和原单位党组织定期联系,汇报思想,按时缴纳党费。
三是立足新的实际,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的教育管理。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大量涌现,而党建工作存在空白点的状况,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尽快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和工青妇组织,使党组织的覆盖率达100%。同时要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来开展党的活动,在活动形式上,本着“业余、灵活、小型、分散”的原则,在活动内容上,从引导党员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组织开展争创党员模范岗、党员责任区、科技攻关、义务奉献等活动,在非公有制经济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