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先进工作者的事迹材料
*,中共党员,现任广州市地铁总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曾经荣获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全国劳模和广州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999年2月16日8点30分,南国花城第一条地铁列车呼啸着,从芳村河畔西朗站出发,穿过公园前站、东山口站、体育西站……抵达广州东站,全长18.49公里。沉寂多年的古城地下沸腾了,十万市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向地铁涌去。
弹指一挥间。短短4年时间,广州的第二条地下长龙又展雄姿。全长23.32公里的二号线全线贯通,20*年投入运营。而与此同时,三号线也已破土动工。
当人们乘座着安全、舒适、快捷的地铁出行,享受着现代科技的成果,或许不会去想,有多少地下劳动者前赴后继,为地铁建设挥洒过和正在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这些地铁建设者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始终和“地铁”两个字紧紧相联,有一个人的命运始终和地铁的命运紧密相依,有一个人的故事随着地铁的不停掘进而伸延。他,就是广州市地铁总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一个把一生都献给了地铁事业的人。
近30年间,广州地铁五上四下,有人心灰意冷,舍弃而去。而*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念,执着追求不言悔,地铁建成了,他也老了,他用一生圆了地铁梦。
1965年秋天,23岁的*跨出了广东工学院的门坎,来到刚成立半年的广州地下电车指挥部报到。他一生的悲喜,一生的命运就和地铁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条隐藏在古老羊城地底33-45米深处的九号工程,全长8.3公里,当时为了战备需要而仓促上马,技术先天不足,国家经济又处于极度困难时期,竣工后无法运行地铁。那虽是一段遗憾的历史,却是一个艰难的起点,放飞着一个美好的梦想。此后几十年*为之魂牵梦绕,从未放弃过在广州修建地铁的理想和信念。
1970年,地铁筹建工作再次上马,*一边广泛地收集地铁资料,一边不断地从实际工作中摸索,积累经验,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再次为地铁而奔忙。然而,还是由于经济和技术等原因,地铁梦再度幻灭。
1971年,广州市政府又拉起队伍,再次扯起兴建地铁的大旗。但因为扩建的难度太大,工程很快又被迫下马。
1973年,一直对未建成地铁而感到遗憾的老省长陈郁重拾地铁梦,想搞成像北京地铁那样以战备为主,但又能运行交通列车的隧道。1974年,地铁勘探开始后不久,积劳成疾的陈郁省长病逝于陆军医院,广州地铁又一次下马。
经历了几上几下,和*一同调入九号工程筹建地铁的技术人员或由于心灰意冷,或由于其他种种原因大多离开了地铁。
*留了下来。带着一份心灵的痛惜,带着对理想、信念和事业的执着追求,他潜心研究、通读了43家地铁公司的地铁资料,并作了10多本有关地铁方面的笔记,即使在地铁建设最低落、无人问津的时候,他也没有放松地铁规划、研究、论证和资料的收集等前期工作。熟悉*的人都说,*这辈子是“铁”了心肠。
1980年,地铁又准备上马,由于筹不到资金,时隔3年下马。
地铁的命运,始终和国家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中国技术人员带来了春天的希望。1987年3月,*、金锋等技术人员飘洋过海,第一次来到了以效率高、整洁、客运量居世界第三著称的巴黎地铁。在那里,*他们马不停蹄地跑遍了巴黎地铁每一站,跑遍了法国每一条地铁。
乘座着异国的地铁,*心里涌动着无名的兴奋和感伤。他看到了真正的现代化地铁,看到了中国地铁与世界地铁的巨大差距。“广州一定要兴建现代化的地铁,吸取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赶上世界先进地铁水平。”这无声的誓言,成为他心里不停息的强大动力。
1993年12月28日,广州地铁一号线工程正式动工,*担任地铁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分管地铁铁路网规划,技术决策和新线建设管理。地铁多数设备是从国外引进的,资料全是英文。*凭借扎实的英语功底,翻译了大量地铁著作,掌握了大量的地铁知识,他的头脑成了一座地铁博物馆、地铁资料库。建地铁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25个系统、30多个专业,困难重重。一号线要过江,一连几月,他领着技术人员吃住在工地,夜以继日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填补了国内这一项目的设计空白,解决了沉管下去以后接头积水和抗震等问题。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组织实施完成了重大科研项目25项,他和全体设计人员始终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没有节假日,每天的工作量超过16小时。
1998年12月28日,广州地铁一号线宣告全线建成,从而使广州成为中国内地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第四个建成地铁的城市。
广州地铁迈出的每一步都是踏实而成功的,五年建设期间,没有发生大的意外和事故,没有死一个人。广州地铁是设备、技术世界一流的地铁:自动售检票系统、东南亚最大最壮观的地铁车站公园前站、国内首次使用的残疾人专用设施……
此时的*已经年近六十,从年轻到年老,他把一生的心血和聪明才智都献给了地铁事业。*似乎可以歇一口气,他确实太累太累了。然而,这不是尾声,而只是刚刚开始,地铁二号线又在紧锣密鼓地筹建。
技术创新是没有止境的,取得了一号线的成功经验后,*就一直在琢磨着,怎样才能让二号线、三号线既省钱,又出高质量。他像开足了马力的机器,朝着新的技术高度冲刺。如果说地铁一号线是扶着“洋拐杖”成长的,那么地铁二号线、三号线则是*和战友们靠着自己坚实的脚步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二号线设备系统在总体技术水平有所提高的前提下实现国产化率7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二号线没有请一个洋顾问,与一号线相比,单是聘请洋顾问一项就节省了两亿元人民币。
二号线于1998年7月28日正式开工。*结合一号线的建设,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战略目标,组织实施和完成了广州地铁线网规划的调整,不仅为广州地铁二号线建设打下了基础,也使广州快速轨道交通的持续、有序发展有了近、远期目标,从而促进了广州整个城区人防工程的重新合理规划。
*决心对部分系统设备技术进一步创新时,有人劝他。“你何必这么辛苦呢。二号线完全可以参照一号线的技术,克隆一条就行了,何必冒这个风险、花那么多的心思。不要弄那么多名堂了。”
*不图名、不图利,只是抱着一个纯朴的愿望,就是要为广州、为中国设计出一流的现代化地铁。广州地铁的资金是人民的血汗钱,必须在设计上精益求精,完善再完善,节省再节省。
地铁二号线有20个车站,原来计划每个车站放一个冷水机组。*经过反复的技术论证,决定采用集中供冷系统,既避免了城市占地问题,方便了行人,同时减少了投资成本。接着他又采用了屏蔽门系统,把区间和站台的空间隔断了,避免了乘客掉下去的隐患,每年还可节约8000万元的电费。为了疏散客流量,*从降密的角度考虑,反复推敲、研讨,采用无接触的ic卡自动售检票系统和悬挂式刚性接触阀,使客人进出方便,又便于运营维修,节约了成本。二号线比一号线整体上的技术有所提高,而且大大节约了资金。
2002年下半年,地铁三号线全面动工。与二号线相比,三号线整体技术水平又有新的提高和突破。*根据三号线线路的特点,提出了快线制式的理念。地铁三号线将在国内首次采用时速120公里的快线制式,同时也将采用综合自动化、信号移动闭塞、优化车辆选型、无人驾驶等多项技术。三号线将与一号线在天河体育中心换乘,与二号线在客村站换乘。三号线建成后,越秀、荔湾、海珠、芳村、东山、天河将实现轨道交通覆盖,有利于促进番禺区外向型经济发展,三号线建设从广州利用交通、信息、科技连接珠三角出发,贯彻了市委、市政府保护旧城,开发新城,拉开城市布局,重点向东南部发展的战略部署,成为广州市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负责组织的《广州地铁浅埋矿山法综合技术》项目,是针对广州地铁埋深浅和地质、地面条件复杂的特点,研究开发的一项多学科、多技术交叉融合,集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于一体的新的施工方法和管理体系,其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城市繁华区域的地下工程施工,探索出了一套经济、灵活、快速、优质可靠的施工方法和管理体系。荣获1998年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的成功经验,已推广应用到广州市市政工程——东山口大型综合性过街隧道系统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我唯一希望的是广州地铁四号、五号、六号、七号线能顺利诞生。没有交通的现代化,不可能有城市的现代化,作为一个搞地铁的,最想看到的就是广州能以地铁带动全局,将广州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提到一个更高层次和水平,使地铁成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杠杆,让市民出行更方便,生活环境更优越。”
*语言朴实,谈起地铁情真意切,一如他平日的为人,一点也不做作,如果不逼问,他绝口不提自己,而是滔滔不绝谈机械、谈地铁、谈广州的城市交通建设。
人上了60岁,多数是找个舒适的环境休息。可*如今60多岁了,依然忘我地扑在地铁事业上。*像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一样,是我们党千千万万个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他信念坚定,执着追求,工作上高度负责,勇于创新,艰苦奋斗,鞠躬尽瘁,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在地铁界,他是不可多得的顶尖级专家;在干部职工中,他被亲切地称为“我们的韶章总”。他的感人事迹真是叙说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