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事迹典型材料

塔顶山下写春秋

—记市镇村党总支书记

秀丽宜人的塔顶山下,有这样一位村党总支书记。多少年来,他始终把为村民百姓谋利益作为第一追求,以无私的精神、无畏的气魄,带领全村老少,写下了一曲改造自然的壮丽篇章,铺就了一条致富百姓的康庄大道。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亿元,人均纯收入5047元。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节水工程示范村”、“国家级生态环保示范村”、“山东省创安工作先进村”等30多个荣誉称号,他本人也先后多次荣获“全国百位优秀基层企业家”、“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科技带头人”等称号。他就是现任村党总支书记――。

临危受命真诚的求索

昔日的国路夼村,地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社会秩序混乱,民心涣散,干群关系紧张,是出了名的“老大难”村。

1991年12月,时任乡石灰厂厂长的,临危受命,毅然放弃每年40多万的收入,回村担起了党支部书记这副沉甸甸的担子。

治村必先治乱。上任之初,就从治乱入手,特别从群众关心和财务问题抓起,全面开展综合治理工作。面对一些人的威胁、恐吓,他毫不退缩,对过去的帐目一笔一笔登记、核实、清理。对12个贫困户,他主动垫付2200元。17天时间,500多笔帐全部结清,35年的历史遗留问题逐个解决,重塑了干部形象,重树了集体权威。

“集体没有实力,办事没有能力”。常建富审时度势,把着眼点放到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上,以特有的拼劲和韧劲,带领全村群众开始了第一次创业。92年正月初五,他就坐火车到北京寻亲访友谈项目。为了节省开支,他睡在最便宜的旅馆,吃在街头小摊。没有人才,他就在全村和社会上公开叫行喊价,凭本事用人;没有资金,他四处奔波跑贷款;没有厂房,带领群众自己建。在他的带领下,当年村里便扩建了石子厂,组建了运输队,新建了机械厂,三个企业不到半年就上交纯利27万元。93年,他又抓住机遇,发挥石材资源丰富的优势,一边建厂房,一边进设备,陆续发展村办企业12个。95年,为实现规模经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组建了山东三星集团公司,初步形成了集体经济大发展的框架。

治山治水沸腾的热土

村四周大小山头连绵不绝,2200亩耕地90%以上挂在山坡上,群众上山靠的是肩抬人挑;全村大小水塘只有2个,群众视水如油,纷争不断。山、水是制约山区发展的两大瓶颈。对此,他带领群众治山治水,坚持向荒山要效益,在二次创业中做活了山区农业这篇大文章。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97年,他脊椎增生非常严重,从家里到办公室几百米的路要休息10多次,但他仍忘我地为集体操劳。在北京住院治疗期间,他一天三四个电话,了解安排村里的工作,病情稍有好转,便办理了出院手续。回村后常常是一边打吊瓶,一边安排工作。因手术后未能好好休息,落下了个不能久坐的毛病,于是他就特制了两张1.2米高的办公桌,站着办公。

为当好班长、带好班子,规范村干部行为,他在全村大会上公开做了六个承诺:在职期间不抽集体一盒烟,不在饭店用公款吃一顿饭,不在集体报销一张个人的单据,不到村民家做一次客,不收一次礼,不在任何场所打一次麻将,并专设了“监督奖”:谁能给他指出一件违反村里制度和廉政规定的事情,他自己掏腰包奖励他2000元。但这个奖励定了十年了,到现在还没有人得奖。他还专门设立了8个意见箱和8个公开栏,分布在全村8个区,用来监督自己和干部;聘请村里9位有威望的老同志和离退休老干部组成理财、议政小组,定期审议集体帐目。为了严密理财手续,他发明了“公款收支连环理财法”;为了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他创造了“附加传票记帐法”;为保证办事公正、公开,他对村里的重大事项,一律通过“一会、一栏、一纸、一单”的形式向全民公开,及时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劲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正是靠这样一些朴素的理念,靠着他一身正气和敬业豪气,党总支一班人在他的带领下,不仅凝聚出了坚强的战斗力和号召力,而且建设出一个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