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才状况调查思考
人才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个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最近,笔者对**区的人才状况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人才留不住、引不进的现象仍较突出,而且现有人才的结构、总量、分布和素质层面,远不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和要求,必须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
目前现状
据去年底我们按全国人才调查口径统计显示,全区共有各类人才17411人,其中党政人才2275人,事业单位管理人才2110人,国有、集体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91人,专业技术人才12335人(其中事业单位12000人,国有、集体企业335人)。按学历分,在全区人才中,共有研究生14人,大学本科2335人,大学专科7117人,中专5939人,高中及其以下2006人。按能级分,在全区专业技术人才中,共有高级职称375人,中级职称6095人,初级职称6436人。
存在问题
目前我区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人才总量偏少。我区是一个120万人口的大区,现有各类人才只占总人口的1.5%,远低于全国6.1%的平均水平。二是高层次人才短缺。低层次、一般性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对数量较多,高级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领域人才严重匮乏。三是人才分布不合理。在全区专业技术人才中,有多达97.3%的人才集中在事业单位,并且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系统。工程类只占5.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个百分点。四是能级结构不均衡。全区人才队伍仍处于低学历、低水平、低效能的状态,在全区人才中,中专以下者占人才总数的45.6%。全区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三个能级之间的人数比例为1:16:17,与理想状态的1:3:9相比明显不均衡。五是人才观念老化。少数单位对人才工作不够重视,人才引进工作相对滞后,追求实用的短期行为比较突出,埋没人才的现象仍在一些单位存在。
几点思考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四要注重人才培养。在培养的方法和手段上,要把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短期培训与职业教育、业余自学与脱产进修、请进来与走出去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广覆盖、多层次、开放式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本着“不图虚名,只求实用”的原则,不仅要看评了多少职称、发了多少本证书,更要结合本地经济建设的实际,从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处着眼,注重实用、实效。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人才培养投入上的导向作用,加大财政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力度,为人才资源的开发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五要优化人才环境。环境是决定人才去留的主要因素。人才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环境的竞争。对于**来说,当前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文环境,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要克服嫉妒的不良心理和行为,树立尊重人才、羡慕人才、自奋进取、共同发展的健康心态和社会环境。对于各级党委、政府来说,既要重视有所成就的人才,也要关注具有潜能的人才;既要重视区外引进的人才,也要关心本区内生的人才;既要重视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才,也要将民营企业的专门人才纳入视野。也就是说,不论人才所在单位姓“公”姓“私”,不论人才所处地域是“城”是“乡”,不论人才身份是“工”是“农”,都要做到政治上一视同仁,服务上一样热情,积极帮助各类人才协调和解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他们干成事业、干好事业。
六要强化人才管理。认真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组织部门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切实负起牵头抓总的责任,加强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确保区委、区政府人才强区战略决定的全面贯彻落实。人事部门要积极研究对策,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并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强化人才需求预测,加强人才载体项目建设,提高人才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浓厚社会氛围。其他各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要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司其职,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