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体会
陈绍斌
新课程要求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点经过多年的理解大家已经形成共识。但是,走进当今课堂,新的问题出现了,不少教师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而学生的问题意识仍然没有培养起来。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学贵有疑。有位哲人对“人”这么诠释:第
一、人是想问题的;第
二、人是提问题的;第
三、人是解决问题的。问题是人的灵魂、生活的发动机,也是聪明之本、智慧之源。没有问题,恰恰是平庸的根本原因、无能的客观表现。
针对这个问题我也认真的思考了一番,得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学生没有问题意识的原因可能包括:
1.懒于提问题
2、没有思考的独立性。或者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3、学习积极性差,长期的惰性思维造成的
4、我们教师自己的问题意识没有培养起来。我们没有自己的问题,也是人云亦云或者“书云亦云”地在提问。很多时候提的问题不是自己想出来的,而是从书本上借来的,“备课资料”上怎么说就怎么问。
二、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要做到:
1.师生关系要融洽,老师得放下架子,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让学生有话说,实话实说和学生平等地一起讨论问题。
2、要有目的地启发、引导、鼓励,培养学生的提问题能力
3、应该注意适时性
4、“问”是一种探究,教师要平等、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问题,“释疑、解惑”并非是将疑惑全部“冰释”,而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5、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好的问题,教师再适当地引导他们提高问题的价值。不能因为问题无意义而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6、要长期培养学生提问题的习惯,不要随便反对他们,要多给鼓励,多教方法。宽容学生的错误,让他有信心,有胆子。
7、教师要敏锐地抓住可以引发讨论的契机
三、另外是不是也可以试试将主动权放在学生身上的两个具体操作方法。
1、把学生分成两派,让他们互相提问,老师做裁判,看谁家的问题有质量;
2、由学生互相出题,出题过程中允许查阅资料,一定要扣紧课文重点,出题人要提供参考答案
逛完这学习园地后,觉得有必要多放一些视频资料特别是名师的精彩课例给我们学习,让我们从他们处理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切实的得到提高,本来我们就缺少面对面学习的机会,如果能在视频上多学点教学方面的知识,那也算能弥补这一遗憾。篇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收获与心得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收获与心得
联合关小学臧志平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已被当今教育界广泛关注。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意义重大。在实践教学中我有一下收获与心得。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一环节是培养问题意识教学程序的准备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架起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抽象数学与具体问题的桥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求知欲望,促进全体学生的参与。通过自己提出的问题,动手操作、实践,感知、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出积极主动探索的求知欲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自制动画教学课件、童话故事、精彩的谈话引入、激疑设疑等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运用,教和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教学程序的探究阶段。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在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大多数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不例外。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结合学生生活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做示范,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问的,并把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看,为今后学生能正确地、独立地质疑奠定基础。其次,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逐步教给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学会提问到善于提问,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知道“问什么”、“怎么问”,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积极鼓励和正确评价。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这时教师在关键处要扶一把,送一程。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使学生一步一步的上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当学生所学知识较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先进行讨论,再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逐步保证提问的质量。具体做法:
①从课题切入,培养提问能力,课题一般都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重点。学生抓住课题提问的过程,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虽然有些问题本节课无法解决,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学生积极质疑课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养成爱提问、善提问的良好习惯,而且学生提的一个个问题还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培养了他们提问的能力。
②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新教材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改变例题的呈现形式,选择学生身边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于本课重点,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出解题方法;对于用已有知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口头解答,对于本节课不能解决的,让学生课下研究,使学
生感到“问题”就存在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而解决问题又是必须的,拉进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的距离。课堂上呈现情绪高昂,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在活动中,学生亲自参与了收集信息,观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投入到学习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③深入读本,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进行质疑,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引导学生透过简洁文字表述,诱发新邃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着问题的火花,从而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精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和探究兴趣。
④同中求异,提出数学问题,教学中,教师更新观念,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又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算法进行反思和质疑,促使学生优化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⑤挑战教材,提出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不满足课本中的方法,而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的现象,这正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也是训练数学思维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质疑应当加以鼓励、引导,促使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找到新方法。
⑥发挥教材优势,提出数学问题,教材中有许多例题或练习题都有“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的提示,图文并茂练习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场景,在场景中又蕴含着一个个的数学信息,教师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鼓励孩子们尽可能的在信息中发现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解决已经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自己或小组合作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说选择了哪些信息,
为什么选择这些信息,再次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内化信息,加深理解,从而提高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利用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作业中出现错误,往往爱用粗心、马虎这类词语搪塞过去。其实,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形成正确认识的过程。每个孩子的错误是不同的,出错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面对错题,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及时改正,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认真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并在自我反思中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这道题还能用其他方法解决吗。等等,使学生发现自身问题所在,避免重犯同样的错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首先需要学生具有数学的眼光,理解问题中的潜在数学特征,能识别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与其他学科中蕴涵的数学关系,并把它们提炼出来,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然后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加以解决。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但是,关键在于观察身边的物和事,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敏捷性。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后,联系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有限,知识积累少,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知冲突,这也是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要适时引导。
(3)拓展应用,引进札记
这一环节是培养问题延伸阶段,是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把课堂时空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带着更多问题,走出校园,走入社会。
应用拓展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我们常说的巩固练习,题目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开放性、趣味性,与生活紧密联系。第二个层面:①是
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延伸到课外去实践,让学生学会做数学。②低段的学生,利用写数学日记的方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他们熟悉的生活中。③关注学生还想知道什么。教学中往往是“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不断探索的激情篇三:学习《领导干部要有问题意识》的心得体会
学习《领导干部要有问题意识》
的心得体会
通过此次学习,让我对领导干部这个称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作为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是工作的前提;基石正确地发现问题是工作的基础;全面正确的认识问题是工作的本质;深入科学地分析问题是工作的精髓;积极稳妥地解决问题是工作的目的。
我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针对此次学习的内容,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自省自觉,深刻领悟到发现问题的迟与早、理解问题的深与浅、分析问题的主观与客观均取决于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在对工作的自省自觉中,发现尤其是包村工作中,村级领导对待百姓民生问题,总是存在“拆东墙补西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问题方式,这就致使百姓对问题解决结果的不满,从而引起了纠纷、上访、越级上访等,并且,他的连效反应就是暴行对村级干部、乡级干部的不认可,进一步影响全乡的经济、文化、精神文明等工作的和谐健康发展。是否具有正确的问题意识,是衡量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工作标志、领导方法的重要标志。这就强调新时期发展下,作为领导干部,时刻要拥有问题意识,只有有了正确的问题意识,才能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正视问题,深入研究问题,积极解决问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作为基层领导干部,将会时刻牢记问题意识、反复揣摩问题意识、正确运用问题意识。多进村
队,与百姓经常交流,认真听取民生、充分了解民意、切实做好民生,减少纠纷、上访等事件的发生,为我乡的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篇四: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体会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体会
石门县维新镇中心学校伍玉载盛孝华13786674219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这话一点都不假,正如许多人见过苹果落地,唯有牛顿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许多人见过蒸汽顶壶盖,唯有瓦特从此发明了蒸汽机。。要培养出一批有扎实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又有独立思考、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就要十分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先决条件,是培养小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学生探求并解决问题的保证。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结合自己的经历及在这方面所作的尝试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是他们的天性,也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它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今天,就应该大胆地打破过去的那种“教师权威”“书本至上”的影响,课堂上一不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不怕打乱教学程序,给学生充分的宽松、自由的空间,让小学生敢于向教师提问。
要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异,正确对待小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其次重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交给学生发现问题,善于提问的方法,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⑴引导学生在预习教材知识点时提出问题
预习是学生自学的一种方式,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在预习中质疑提出有效的学习问题。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数学课题入手,围绕课题提出问题;二是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在联系处提出问题;三是从知识的重、难点入手,围绕重、难点提出问题。我们课题组的吴凤玲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如她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就是引导学生从上述三方面入手,学生成功地提出了“可用什么方法求圆的周长。”“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什么叫做圆周率。”“求圆的周长有什么作用。”“圆的周长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有联系吗。”等这些富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⑵引导学生在尝试做教材中的练习时提出问题。
学生课前预习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做一做教材中的练习。学生在尝试练习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难以独立解决的题目。这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把“难题”演变成为“问题”,也许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学习问题。
⑶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出问题。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问题技巧,又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⑷引导学生在整理复习中提出问题。
整理复习是学生归纳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整理复习中,边概括归纳,边查缺补漏,并针对缺漏知识提出学习问题。
⑸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设计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很多数学知识本来就是从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似曾相识的背景中萌发求知欲望,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学习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比教师更需要问题能力。因此,大力培养农村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是农村小学教师的一项长期任务。希望我们每一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一起努力,激励学生敢于提问,教会学生善于提问,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意问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问题具有开拓新知的价值,发现问题往往是进步的开始。把问题当作财富,不仅是成功者践行和推崇的成才之道,也是推动事业发展的经验总结;盯着问题开展工作,不仅是事业取得成功的秘诀,也是确保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客观上,问题可能是缺陷,也可能是失误、短板,也许会成为事业发展、工作进步的桎梏和瓶颈。但只要人们认识到它的存在,并致力于真正去解决它、攻克它,我们就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一笔财富。问题解决得越及时、越主动,财富的价值就越大。培养这种可贵的“问题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可以奏效的。要靠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靠坚持不懈的党性锻造;靠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养成;靠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的实践与思考。舍此,别无他途。
学术创新中的主要逻辑问题
学术创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把这个过程简化为三个程序:发现问题、解析问题、证明问题。发现的问题应是别人在其研究过程与成果中表现出来的理论观念与研究方法的错误、片面性、不科学、不系统问题。具体说就是所用范畴或没界定,或界定错误,或不准确;或概念属种关系错误;或判断有误(周延与否、类型与真假问题等);或偷换概念,违反逻辑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或推理论证有误;或研究方法不当,等等。解析问题在于按逻辑要求对问题进行定性定位与分化研究。具体说就是提出假设(命题)、界定概念、理清上下位概念的。逻辑关系等。证明问题主要是选好恰当的逻辑方法。具体说就是用演绎法还是归纳法,类比法还是假设法,分析法还是综合法,系统论法还是决策的方法,逻辑语言学方法还是数学方法或逻辑哲学方法,还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等等。总之,学术创新的全过程大都跟形式逻辑的规律、规则与方法密切相关。所以要在学术上创新,就必须很好地遵守与运用形式逻辑的规律、规则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