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思考
党的**届**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历史经验、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抓住重点,领会实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共同的思想基础。
一
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高度重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不断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为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提供了共同的思想基础。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筹备新中国成立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上,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在全体人民中倡导并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公共财物”的社会公德,为建立和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强大的思想道德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列主义、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强调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提出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健康发展。
党的**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新形势新任务,坚持我们党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科学分析我国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情况,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抓住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些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根基,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忽视任何一方面的建设,都是十分有害的。
二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不同群体收入差别也有了扩大,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呈现出复杂的局面。比如,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作用没有完全消除,一些人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的思想意识;一些人唯利是图,弄虚作假,坑蒙拐骗;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的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些消极腐败现象都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抵制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确保市场经济体制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保证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政治基础的需要。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惟一正确的道路,集中代表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体现了当代我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追求。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和群众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奠定广泛而牢固的政治基础。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我们要看到,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逐步形成,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和进步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忽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落后的思想意识沉渣泛起、乘虚而入。特别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将长期面对敌对势力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强大号召力、创造力和影响力,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实现思想文化建设上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文化根基。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需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继续不断涌现,大量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群体被催生,形成利益的多元化。新形势和新任务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进步的“生命线”。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改革创新是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靠发展。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要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坚定不移地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坚持从实际出发,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的良好氛围,使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要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使中华民族始终以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明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应当坚持和提倡的,什么是应当反对和抵制的。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要加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力度,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运用典型生动的事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妇孺皆知、入脑入心,积极引导人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使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蔚然成风。“百业德为先”。要通过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全体社会成员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带头倡导并践行同志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提出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引领思想道德新风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