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意识讲稿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以前就有唯物主义、有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为人名服务、与时俱进、共产主义

所谓原理是指:①概念的含义

②概念之间的关系

③理论意义或方法论意义

在答题时有两个答法:【①②③】

或【①③】

物质=客观=客观实在=客观存在辩证法:全面、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片面、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恩格斯的物质定义。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意识的含义。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先有物质后产生意识且物质生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人独有的=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否认物质犯唯心主义错误否认运动犯形而上学错误运动=变化=过程

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化起直到思维。否认相对静止犯相对主义诡辩论错误实践最大的特点是创造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客观在形式上主观本原:世界万物有他产生最后复归于他。

唯心主义的错误有:否认客观、实践第二章

(一)唯物论总结

五观:物质观(4)、意识观(5+15)、运动观(6.1+6.2)、时空观(6.3)、规律观(14)五系:物质和意识的的辩证关系(8)

实践与人的辩证关系(10)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11-12)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16)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辩证关系(18)两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7)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13)一原理:世界物质统一原理(9)

第二章

(二)唯物辩证法总结

一个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实质与核心(25)

两个特征:普遍联系(的特征19-20)与永恒发展(的特征21-22-23)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26–30)

质量互变规律(31-32)

否定之否定规律(33-34-35)

辩证思维(认识)四对方法(39):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五队范畴(24【1–5】

):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

六个环节:5对范畴+整体与部分(事务联系和发展的6个环基本节)主客统一:唯物辩证法是主客观辩证法的统一增强能力:学习辩证法的目的是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第三章认识论总结

认识论的前提:区分主客体(1-2-3)

认识论的基础:实践(4-5)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资本主义政治文化论(40—44)

剩余价值论(20—26)有机构成论(28-30)社会再生产论(34)

矛盾危机论(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