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言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新概括,已经写进党章,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如何理解这一思想之新呢。把握好以下四个维度是关键。

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时代是思想之母,伟大的时代,必然产生伟大的思想。

从世界多极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世界多极化始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在多极化的初期,美国一极独霸超强,而中国这一极不时面对西方制造的“中国崩溃论”的唱衰诅咒,甚至许多人都在担心“中国这面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但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下,经过四分之一世纪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同世界其他“极”相比,中国的发展最为耀眼。这是世界多极化最为显著的变化。世界依然处在多极化的进程中,但中国在多极化中所处的地位、所发挥的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已经今非昔比,变得更加举足轻重。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中国也已经进入新时代。2001年,当中国怀着既欣喜而又紧张的心情加入世贸组织时,面对制定规则的西方发达国家,不少人存在担忧,因为我国是后来者,难免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制约。但我国经过十多年的奋斗,成了经济全球化的最大推动者和受益者。特别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赢得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赞同。与此同时,以往作为“世界领袖”的美国却打起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小旗,从某种意义上看,美国成了经济全球化的阻碍者。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在全球化中所处的地位、所发挥的作用、所产生的影响也已经今非昔比,变得更加举足轻重,一跃成为领跑者。

从我国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中国更是跨进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中华民族由衰到兴的沧桑巨变:“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二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兴盛:“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总之,无论从国际来看,还是从国内来看,中国都已经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二、适应新的实践要求的理论成果

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进伟大的新时代。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伟大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我国科技进步举世瞩目;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所有这些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源泉。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它全面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

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必须首先理解两个根本性的创新。一是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判断。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这一判断一直延续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则敏锐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新判断,准确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民群众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的深刻变化。将“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改为“美好生活需要”,表明随着国家的发展进步,人民对生活需要的期望值更高了,已不限于一般的“物质文化”,而是全方位的美好,包括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行使民主权利更加充分、生态环境更加清洁美丽、文化生活更加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等。而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城乡发展、行业部门之间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收入分配等都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目前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社会主要矛盾新概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论前提。

二是对新时代的理论主题的科学定位。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来说,毛泽东思想所要回答的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经济非常落后的中国如何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走向社会主义。毛泽东成功地回答了。邓小平理论所要回答的是,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成功地写出了开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应当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探索,到党的十八大前足足经历了35年,饱经艰难曲折、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究竟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人们普遍关心、长期思考、也是许多人困惑的理论主题,因为国内外都有人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甚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等等。习近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魄力和理论勇气,抓住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时代主题:新时代究竟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这一时代课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