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宝龙关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讲话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夏宝龙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也是当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欲成才先成人,“德”乃为人之本。著名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可以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一个人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如果思想不端正、作风不正派、志向不远大、爱国不强烈,必定难有大作为。因此,成才固然重要,但成人是基石。那么,何为成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而是后天精心培育和锤炼的结果。青少年时期是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黄金阶段,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升青少年道德素养水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不仅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题中之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也强调,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精神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紧紧围绕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核心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切实增强他们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强化德育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导向。我们之所以矢志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目的不只是为了让青少年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所以,我们必须把成人与成才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自觉把德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自觉融入到青少年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浙江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学生把成人与成才结合起来,促进青少年知行合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四是深化教育改革,着力创新德育模式。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浙江已实现了基础教育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向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段十五年教育的跨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我们要积极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把创新德育工作模式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抓手,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全面贯彻落实到“教育强省”建设过程中,努力把德育工作推向更高的水平。为此,我们要进一步丰富和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方式,继续深化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全面实施学生成长记录和家校联动制度,努力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要按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各类合格人才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教学改革,减总量、调结构、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使德育融入到高中教学各环节;要继续深化完善本科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促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得更充分;要创新大学生德育工作模式,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德育更好地涵养年轻一代,把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浙江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和浙江省教育规划纲要,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来抓,把青少年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更为突出的位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中国教育报》2012年2月23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