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育文化建设现状
生育文化阵地好载体建设不断优化。人口学校、人口文化大院、人口文化一条街等生育文化阵地实现了村(居)全覆盖,市和县(区)报刊、电视台、电台、网站建立了人口计生专题栏目,人口计生电子书库和人口学校电化教学到位率进一步提高。如滨城区所有村(居)均配备了电子书库,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建设了标准高、规模大的人口文化大院;无棣县各级人口学校共设立352个图书室或者图书角,收录图书2.5万册;北海经济开发区投入10万元为全部22个村建立可高标准、永久性的人口文化一条街,投入15万元将计生妇保大楼内部走廊的墙面改造成宣传生育文化的窗口;等等。
新型生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各级通过组织文艺宣传队伍等形式,面向基层广泛宣传人口计生政策,充分发挥庄户剧团等文艺团体的作用,通过演身边人、唱身边事的方式弘扬新型生育文化。如阳信县人口计生局与梨乡艺术团、农村庄户剧团把“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等内容编排成相声、快板等文艺节目,积极开展生育文化下乡活动;沾化县人口计生局与渔鼓戏剧团等联合编排节目,展现了实现计划生育30年来农村的新变化;等等。
农村生育文化助推人口计生工作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滨州市是传统的农业地区,农村的体力劳动在一定程度上更需要男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对劳动力性别和数量的要求逐步降低,妇女在农业生产中起到的作用不断增强。这为新型生育文化在农村的传播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接受了新型生育文化的群众在转变婚育观念之后,由于抚养的孩子较少,消费支出也就更少,总体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实现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促进传统养老方式的转变。家庭养老是滨州最传统也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但是,“女儿是要嫁出去的,只能靠儿子来养老”,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养老实际上等同于儿子养老。然而“养儿防老”的现状并不能让人满意。老年人住在矮小破旧的老屋中,儿子娶了媳妇后住在宽敞气派的新房里,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新型生育文化倡导男女平等、男孩、女孩具有同等继承家产的权利,也有同等赡养老人的义务,使部分群众逐渐认识到儿子、女儿一样可以养老。随着生育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非生男孩不可”的意愿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程度的下降。
促进民俗文化的转变。“养儿防老”表面上是为了解决实际困难而做出的“务实”选择,但在这种“务实”的背后,则是沿袭了几千年的“传宗接代”的传统文化在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文化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观念的转变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随着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传统“传宗接代”的观念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无法完全消除,但是其影响必将日渐势微。目前,“生男生女都一样”、“儿女都是传后人”作为一种生育观念而不是一句口号逐步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育行为,有力地推动了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加强农村生育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各级要进一步达成共识。文化的力量绵延而巨大,文化影响甚至决定行为。农村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点,也是传统生育文化影响根深蒂固的领域。为此,必须在推进人口计生工作发展中,高度重视生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坚持“管理、服务、文化”三位一体。建议把生育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全市人口责任目标考核范围,在宣传教育部分占一定权重,使之真正引起基层重视。引导各级将其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和基层宣传教育成效。
整合部门资源协力推进。加大部门协调力度,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同步发展生育文化。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做好融入文章,坚持场所、设施资源共享。同时建议将加强农村生育文化建设纳入文化部门履行人口计生职责责任书内容,将生育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中,做到有措施、有效果。
制定农村生育文化发展规划。生育文化发展需要在规划框架内推进,确定分阶段的目标、任务、重点发展和推介品牌,注重阶级性、系列化、长远性、操作性的一体化。把生育文化建设的长期目标和阶段任务相结合,达到整体连贯、局部推进、整体发展;把生育文化发展的系列化与可操作性相联系,形成全面铺开与重点突破的结合,达到重点推介与一体带动的整合。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经验和品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生育文化多元化发展思路,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同人口计生工作基础、不同民风民俗的地方,总结积累不同模式的经验。以县区为单位,认真总结推广特色和经验,形成“一县(区)一品牌、每年都有新亮点”的发展格局。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举办业务培训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提高基层人口计生宣教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生育文化活动的吸引力,让群众参与到生育文化活动中来。
第二篇:当今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一、当今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1、农民文化生活开始丰富,但是仍旧比较贫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们不再为吃穿发愁,在物质生活日益增长的同时,农民文化生活开始丰富;一是农村文化逐渐增多,农民信息接收渠道日益拓宽,农民不仅可以看报纸、杂志,还可以看有限电视,数字电视,目前,数字电视转换到边远山区已开始推进,一些年轻人学会了上网,部分农民对网络已不再陌生;二是乡镇宣传文化系统每年都通过“三下乡”,艺术节,文艺汇演等形式,使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活跃。民间文艺团队的演出活动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是现有的文化活动还是难以满足足群众的需要,农民文化生活仍旧比较贫乏。很多农民的娱乐活动还是仅仅局限于看电视,除此之外,别的文化活动很少,目前文艺团体的文化活动的开展具有单向性,临时性的特点,现有文化活动对时间和地域的覆盖也远远不够,往往只局限在乡镇街道中心地段和节徦日,一些乡镇文艺演出一般集中在交通便利,人口密度大的村子,每年的文艺演出能有
三、四场,而位置偏远的村子每年几乎仅能看到正月十五由秧歌队,龙船队等组成文化队伍的汇演,
第三篇:关于加强新农村生育文化建设促进生育文明的意见关于加强新农村生育文化建设促进生育文明的意见各县(市、区)农办、人口计生(卫)局、嘉兴经济开发区: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中央《决定》)精神,大力促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提高农村新社区建设水平,把农村人口计生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根据省人口计生委、省农办《关于加强新农村生育文化建设促进生育文明的意见》(浙人口计生委〔2007〕75号)精神,现就加强我市新农村生育文化建设,促进生育文明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决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农村人口计生事业,将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有机地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在农村中大力传播新型生育文化,积极弘扬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的生育文化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需求,增强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意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总体目标
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把新农村生育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阵地建设总体规划,在农村综合服务阵地建设中有人口计生宣传服务阵地,为传播弘扬生育文化创造物质条件,促进生育文明;把新型生育文化建设与乡风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大力宣传人口理论、国情国策,普及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生殖保健等知识,弘扬婚育新风,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乡风文明;把加强人口计生环境宣传与美化村容村貌相结合,在村庄整治中努力营造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人口计生环境宣传氛围,优化人口计生宣传环境,美化农村整体环境,促进村容整洁。
三、主要任务
1、整合资源,整体规划,着力推进农村生育文化阵地建设。各地要依托正在建设的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开展人口文化活动。要遵循“因地制宜、一室多用”
的原则,努力做到相关设施资源共享。要结合在农村开展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的有利契机,抓好计生宣传阵地建设,做到“五有”:一有独立的计生办公室。配备必需的办公用品,各种档案、账册、工作记录摆放有序。存放计划生育科普知识小折页、宣传挂图等宣传品,体现计划生育和人文关怀特色,为育龄群众营造温馨、舒适的宣传服务环境。二有人口学校。设立单独或与村民其他活动场所相兼用的人口学校,有相对完备的设施与远程教育配套,利用人口学校定期开展相关活动,通过按需施教,实现个性化服务。三有计生服务室(可与卫生服务室合用)。室内有温馨的宣传标语,有必要的宣传资料,相关知识上墙,为育龄群众提供宣传、咨询服务。四有人口计生图书角。在村阅览室、图书室中置有计生图书角,有一定数量的人口理论、政策法规、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书籍、报刊、杂志供群众阅读。五有健全的制度。有一套能充分发挥计生宣传阵地作用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扎实开展宣传和服务。
2、抓住关键,务求实效,重点关注农村生育文化建设三个群体。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纳入新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和先进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全面深化“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以生育文明促进乡风文明。在继续把户籍地已婚育龄人群作为人口计生宣传教育重点的同时,要着力抓好以下三种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嘉兴新居民中的育龄人群。部分新居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生育观念比较落后,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问题较多。我们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及时为新居民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政策咨询、避孕节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等宣传服务,做到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二是企业中的育龄人群。要加强企业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结合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建立人口学校,开辟人口文化宣传阵地,组建计生协会等形式,普及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知识,有效推进新型生育文化在企业传播。三是广大青少年特别是未婚青年。在农村要普及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尤其是离校务农未婚青年的教育,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婚前宣传教育和避孕节育、生殖健康服务,增强其健康保护意识和能力,降低意外妊娠的发生率。
3、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努力营造农村生育文化宣传氛围。以在全市开展的第二轮“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设为契机,以创建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为结合点,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服务强化”的要求,加强人口计生环境宣传,努力营造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具有时代特色的人口计生环境宣传氛围。做到“五设置”:一是设置公益性广告。在村口路边或其他
合适场所置有亮丽醒目、文明温馨、具有时代特征和一定文化品位的公益性广告;二是设置生育文化长廊。在农民公园或农村文化中心置有生育文化长廊或生育文化亭、阁;三是设置人口计生宣传标语。在规模较大的自然村,置有体现时代精神,内容文明温馨的人口计生宣传固定标语;四是设置计生宣传橱窗。在村部所在地置有宣传橱窗,经常宣传人口形势、法律法规、优先优惠政策、计生科普知识等;五是设置生育文化园区。有条件的村可结合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建设和村民公园的建造,建设生育文化园区或园地,设置符合时代特征,既有深刻人口生育文化寓意,又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主题雕塑或有关生育文化标志性景观。
4、因地制宜,创设载体,积极创新农村生育文化活动形式。要根据农村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农民群众的新期待,对生育文化活动的形式进行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着力发展农村特色生育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雕塑、编织等生育文化工艺品。顺应当前群众求知求美求健康的需求心理,组织有关专家、志愿者开展生殖健康专题宣讲活动,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要以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举行文艺演出、知识竞赛、广场宣传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着力提高生育文化的群众参与度。努力使互联网、手机短信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生育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5、抓住机遇,强化服务,不断拓展农村生育文化传播途径。各地要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为载体,加大农村生育文化建设力度,增强农村生育文化传播动力;要以农村数字电影和新一轮广播电台“村村通”工程为抓手,加强农村生育文化宣传力度;要以人口计生科技二次发展为重点,做好优生优育、优生检测、预防出生缺陷方面的宣传服务;要以远程教育为平台,大力宣传人口计生知识和奖励保障政策,促进生育文明。要从育龄群众宣传服务需求出发,开展经常性、面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到“五个结合”:一是结合生殖健康服务开展宣传;二是结合避孕方法知情选择开展宣传;三是结合随访服务开展宣传;四是结合技术服务开展宣传;五是结合奖励扶助开展宣传。通过“五个结合”把宣传教育融入服务之中,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满足群众的求知、求美、求富、求和谐、求健康的需求。
四、工作要求
1、深化认识,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加强新农村生育文化建设促进生育文明工作
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省《实施意见》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口和计生工作融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明的需要;是创新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工作方式方法的具体体现。各地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抓好新农村的生育文化建设,对开展新农村生育文化建设作出总体部署,在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工作制度,以营造良好的人口计生工作环境。为保障这项工作顺利开展,要求各级人口计生事业经费有20%以上用于生育文化建设,以确保宣传阵地和硬件设施配套到位。
2、积极协调,整合资源。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和农办要把新农村建设与生育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加强协调,争取各方支持和配合,整合多方资源,做到有机结合,资源共享,特别是要争取宣传、建设、环保、土管、卫生、文化、民政、司法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做到主动融入,广泛参与,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新农村生育文化建设,力求取得实效。
3、加强督查,确保成效。在开展新农村生育文化建设中,必须确保各项保障措施落实到位。各县(市、区)人口计生部门和农办要分阶段加强检查指导,特别是要在规划设计实施过程中,做到审核把关,跟踪指导,使生育文化阵地建设布局合理,融入新农村整体建设之中,并各具特色。要培育典型、探索新路、以点带面、循序渐进。2008年,在已建成的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和新创建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的村中进行试点,每个县(市、区)至少搞2个以上的试点,并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2009年,进一步扩大试点,由点到面,逐步推进;2010年,在全市农村面上推开。各地要把农村生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新社区建设和村庄整治提升工程重要内容一并考核,并占一定比例分值;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年度考核内容。市人口计生委、市农办将适时组织开展检查、评选工作。
嘉兴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共嘉兴市委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
二○○八年五月十二日
第四篇: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成因及改善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成因及改善农村文化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3、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以及民俗日,由各乡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拔河赛,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也只到2-3个乡村,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义务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近几年,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在一些传统的节庆日,一些乡镇、农村都有开展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活动,
最有名、最具特色的是霍童的“二月二灯会”和畲族聚居村的“三月三畲歌对唱”。但这些毕竟是少数乡村举办的少数文化活动,广大农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在电视网络广泛普及、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由于国家将卫星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收后,我区广大农村原电视“村村通”设备未及时更新,绝大多数乡村群众只能收看1-3套外地节目,许多偏远山区基本无法接收电视节目。群众长期看不到中央、省、市(区)的电视节目,也得不到发展生产的信息技术的指导和服务。乡村文化生活贫乏,除了聊天、打牌外,农民没有其它文化活动,导致一部分群众沉迷赌博和庙会活动,致使一些地方赌博及“****彩”等歪风盛行。
4、文化队伍人才紧缺,整体素质在下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均为一站一编制,由于基层文化站待遇低,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在编的有12人,但仅有9人在岗,被乡镇挪作他用或被外借的有3人,即使在岗的也往往兼有乡镇(街道)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乡镇文化专干平均年龄偏大,由于缺乏培训学习,知识老化现象比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