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区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几点思考
法院执行是司法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文书确立的义务内容,采取强制措施,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的司法活动。近年来,人民法院执行工作面临“执行难”现象,执行难一直是困扰人民法院发展的一个“瓶颈”。按照区人大工作要求,我对区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时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查看资料等形式,全面了解近三年来区法院在执行工作面临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法院执行工作基本情况
(一)区法院执行队伍的基本情况及工作现状
区法院执行局共有在编干警35人,其中法官7人,法官助理17人,聘任制7人,法警4人。自“两到三年基本解决执行难”以来,区法院依法履行执行职能,妥善化解纠纷,扎实推进服务辖区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为推动我区法治建设、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20**年至2021年,该院共受理执行案件10813件,结案10808件,结案率97.9%,实际执行金额到位11.8亿元。同时,受到经费、人员力量、执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案件质效的提升。
(二)主要做法
区人民法院执行工作措施有力,社会效果显著,率先完成了“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目标,为推动我区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认真履行执行职责,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服务全区发展。区法院充分发挥司法服务保障职能,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司法需求,通过执行程序的公开、透明、可视化,满足群众知情权;通过执行团队与执行指挥中心的“并行不悖”,实现与当事人的无障碍沟通。加大强制执行和财产处置力度,努力提升执行质效,更好地保护当事的人合法权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维护了法律的权威。
二是创新执行工作机制,形成执行工作良性循环。建立重大案件联合执行机制,实现执行工作从“法院独奏”到“全域推进”的转变。改变过去“一执一书”的办案模式,探索创新打造信息化执行团队,设立执行工作平台,方便与当事人的信息沟通,实现整个执行实施工作的高度协调和有机管控,切实提升工作质效,推进了各项执行工作有序开展。
三是加强政治建设,打造过硬执行队伍。法院党组高度重视执行队伍建设,建立司法职能党小组,以党建引领队建,配齐配强执行队伍,在人力、物力和工作配合上给予极大支持,组织干警深入开展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学习,选派干警到基层一线跟班锻炼,不断提升干警队伍的综合能力,打造了一支能够适应执行工作新形势的队伍。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二是健全执行工作程序,构建联动机制。法院进一步加大对拒执罪的打击力度。要敢于和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用好用足法律赋予的强制措施和执行手段,维护司法的公正。对那些有能力履行义务但却抗拒执行的被执行人,要果断采取拘传、罚款、拘留、搜查等强制措施,直至追究其刑事责任。在执行工作中兼顾执行艺术,在对破产、集团诉讼、涉农、特困企业和影响企业改革、生产经营及社会稳定等案件适用强制措施时,要做到既严格执法,又注重法律宣传,做好调解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要将法院执行工作纳入综治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建立起协助执行的工作网络。公安、检察机关要与人民法院密切配合,共同运用法律,严厉打击暴力抗拒法院执行的违法犯罪行为。建议公检法三家每年选择3-5起典型的案件,集中协调办理。各部门要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综合解决执行难问题。
三是引入诚信机制,加强执行队伍装备建设。一是健全信用查询系统。通过建立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并与工商行政管理、房地产管理、工程招投标管理、出入境管理、车辆管理等部门信息管理系统链接起来,形成联动机制和信息共享,方便查询和监管。二是增大违约失信成本。通过限制或禁止被执行人融资、置产、出境、高消费,在诚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等手段,加大被执行人拒不履行法院裁判的成本和代价,使被执行人感受来自法律、行政、经济、行业、道德等方面的压力,敦促其自动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法院要进一步加强执行队伍建设,充实和加强执行力量;通过开展法治、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强化执行人员的公正意识、为民意识,提高执行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执行队伍。政府应加大对法院执行的支持,落实好执行经费,解决执行器械装备差,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为执行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
执行难问题的解决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完善社会诚信系统,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执行难的最终解决有赖于我国政治文明的逐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的进一步增强,以及社会各项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