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古典文学与思想政治研究
【摘要】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凝结的精神纽带,其独特的精神魅力,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丰厚的思想养料。本文从分析现状着手,阐述古典文学之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古典文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下树立科学的传统自信观,在扬弃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推进古典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和传播方式的创新,在世界不同文化的对比和互动中引导青年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推进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态优化和创新发展。
【关键词】古典文学;当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着重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古老的东方文明在新时代显示出旺盛的发展机遇,这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千年的积累与沉淀,其思想内涵和开拓精神构成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之魂。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浩瀚无边,文献总量规模巨大,举世罕见。中国古典文学生活化、形象化、大众化的特点渗透于思想和现实生活中,并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青年古典文学素养缺失,古典文学在现代教育中缺位。新时代传承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与现实国情相结合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要挖掘古典文学中符合新时代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提升青年古典文学素养,以达成古为今用、深度融合的目的。
一、青年对古典文学的认知情况
2017年末,针对福建省非中文专业的青年、中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学习态度、获取古典文学知识的途径和古典文学的时代价值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抽样调研和访谈。访谈了9位青年和4位中学生,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769份,有效回收率为96.13%。
1.青年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主动性不强。调查数据显示,15%的青年表示喜爱看古典文学,有一定兴趣的仅占28.4%,但进入大学后会主动阅读的仅为17.4%。对古典文学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为氛围的缺乏(35.8%)、晦涩难懂(31%)、不实用(18%)、学校不重视(15.2%)。这表明青年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兴趣,对古典文学的价值理性认同,但学习主动性明显不足。73.1%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古典文学教育和全民普及。当问及旅行地的选择倾向时,倾向拥有传统文化资源旅游地的占21%,倾向娱乐休闲的占68%。青年对古典文学的认同表明青年对民族文化觉醒的迹象,是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但与选择困惑相互交织体现了其中不理性的成分。
2.青年对古典文学价值有较高的认同,但对其具体的文化精神了解不深。选择“古典文学无价值”的只占3.5%,选择有“较大价值”的占35%,选择“非常有价值”的占45%,这表明学生对古典文学的价值有较高的认同。在调研期间,我们随机走入校园对15位青年进行了访谈,在问及相关古典文学知识和所蕴涵的文化精神时,能够引经据典的很少,多数学生可以提到在部分经典文学中阐释的家国忧患的爱国情怀、重视道义的道德准则等。但在问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冲突时的个人选择时,多数学生表示会倾向个人,有3位学生表示“视情况而定”,只有1位表示以集体为重。在问及“道德认知”和“道德践履”关系时,多数表示较少付之于行动。虽然访谈人数不多,但学生的回答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西方文化挤占了传统文化在青年心目中的地位,西方的价值渗透影响了青年的价值追求,社会伦理规范失衡,多数青年存在知行不合的情况。在影响学生古典文学素养的形成主要原因中,选择主要集中在教育重技能轻素养,学习功利化倾向、主体意识不足,这表明以古典文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课程建设、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不足。而青年对古典文学的价值认同是积极推动古典文学传播和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能够为高校推广古典文学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高校在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有效传播、资源融合、价值引导上应有所作为。
3.古典文学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但青年的古典文学素养并没有提升。“网络”已经成为便捷的学习方式被青年广泛接纳。随着互联网快速推广,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强大的电子检索功能配合海量的古籍善本电子版,让古典文学的在线教育资源也逐步丰富起来。但问卷中,关于获取古典文学知识的途径,选择书刊阅读的占47%,网络平台的仅占16.3%,选择电视节目的占22.7%,朋友家人的占5.1%。古典文学素养的形成和养成是有一个过程的。青年中小学教育阶段通过课堂接触了古典文学,到了大学古典文学类的课程几乎不再涉及。应试教育的“留白”和试后的“真空”以及进入大学、中学后氛围的缺失,使得许多青年对于古典文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系统地了解,没有足够知识的输入,正确、理性的文化观就难以形成。青年作为文化自信的主体也难以达到文化自省、文化自强的主体要求。
二、古典文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1.从新时代青年发展来看,提高当代青年道德素养离不开古典文学。在新时代前进的大潮中,每一位青年都在见证历史,参与历史,融入历史。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凝聚磅礴力量。[2]青年群体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思想道德素质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现实中,我们看到青年思想状况不容乐观,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和市场经济中价值观的扭曲正侵蚀着大学校园,使一部分青年的精神境界、精神生活和思想道德发生了新变化,躁动不安、作风虚浮、急功近利风气蔓延,考试作弊、简历造假、借贷不还等失信行为屡见不鲜。[3]《周易》:“君子安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孟子》:“居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论语》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苏轼曾道:“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古典文学所包含浩然正气的爱国精神、重义轻利的思想境界、厚德载物的人生境界、爱人孝顺的人道精神、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和志存高远的人格塑造等德性观念和德行准则为时代青年树立善良的道德情感、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自觉的道德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教化、激发作用。[4]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时代性的重大课题。古典文学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构的重要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资源意义和伦理价值,经典文学中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人文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
2.从社会道德功利化的状况来看,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古典文学。马克思说过:“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5]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并由其决定为其服务,所以道德必然具有功利性的一面。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道德症候。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人们在平等观念、经济意识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下,有意无意地陷入道德功利化的陷阱。道德功利化模糊了功利性的合理边界,在社会“大染缸”中,道德的“义”依附“利”,并与文化虚无主义紧密相连,使得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被淡化、弱化,在市场经济中失去了在道德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权。因此,加强古典文学教育,厚植青年的民族文化之“根”,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根要扎得深,文化的自信才能在碰撞交流中不断增强。古典文学历史源远流长,近3000年的传承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诗品、词曲、小说、人物传记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同时古典文学对德性和德行的注重,形成了一种趋善求治的德性文化,为我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推进建构了良好的文化语境。
3.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来看,要厚植文化根基、解决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需要古典文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连续性、空间广延性和价值普遍性在当代中国充满生机活力的现实展现与意义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发展有机融合的产物,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从文化层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6]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邓小平的“小康”思想等都饱含中国古典文学所倡导的精神。古典文学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礼记•礼运》的《大同篇》的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多呈现出某种契合和相通,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积淀渗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我们需要从文化自信中审视中国意识形态的历史跃迁,在文化自信的关照下推进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
三、古典文学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建议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7]赵银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j].理论导报,2016,22(8):7-9.
[8]刘阳,周东立.传统节俭美德与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冲突与调和[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9(2):33-36.
[9]冯巍.文艺批评要具有中国眼光[j].红旗文稿,2016,(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