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失业状况及就业对策的研究大全
国外失业状况及就业政策介绍
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1998/1997世界就业问题》研究报告估计,全球失业和半失业人口近10亿,约占全球可劳动人口的30%。可见失业是世界性难题,长期以来各国为解决失业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这也中国解决失业问题提供了一些借鉴。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世界各国的失业状况:
由于受石油危机和全球经济萧条的影响,世界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失业人口超过了3400万,其中欧盟国家的失业问题最为严重。自从80年代初,欧盟国家的失业率持续在10%左右,已成为最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西班牙的失业率曾高达22%,比利时的失业率为14.9%,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失业率也都在12%左右。1991年至1996年期间,欧盟经济处于滑坡阶段,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在1.6%,总共减少了440万个工作岗位。直到1993年中期,情况才开始好转。欧盟整体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1997年达到2.4%,1998年达到2.8%。1995–1996年,欧盟就业状况开始好转。就业率从1994年的60.1%上升到1996年的60.4%。1996年,以下8个成员国就业率上升:卢森堡1.3%,荷兰1.2%,西班牙0.8%,爱尔兰0.8%,丹麦0.5%,希腊0.5%,葡萄牙和英国0.5%。这些国家的gdp产出在1996年普遍高于2%。另外,意大利就业率仅增长0.2%,比利时和芬兰未变;法国下降0.2%;德国下降0.7%;奥地利下降1%;瑞典下降1.8%。就业的增长主要是非全时工作岗位的增加。全日制工作占就业的比例两年中几乎没有变化,1994年是55.1%;1996年是55.2%。
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的失业率在工业化发达国家中较低,约为5%。,1997年11月失业率已降低到4.6%,为24年来的最低点。
东欧国家,由于经济体制的转轨,失业率平均达到15%左右。在东南亚和东亚地区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失业问题成为这个地区的难题,泰国受金融危机的打击较严重,失业人口在1998年上半年达到200万。日本创下45年的失业最高纪录,失业人数达到277万人。香港、印尼、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新加坡、台湾和泰国这些国家或地区在1998年的失业人数总共达到2158万,比1997年多了890万,它们的平均失业率将从3.2%上升到7.7%。其中,印尼有600万人失业,从而使这个国家的失业人数上升到1031万。
面对失业难题,每个国家都推出了相应的就业政策:
1.欧盟的就业政策
欧洲的学者认为:欧盟持续的高失业率是一个综合的社会发展结构性问题,仅靠提高经济发展速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人力资源的培养目标是:提高教育水平、增强适应能力和流动性。94年欧盟委员会通过的〈欧盟社会政策白皮书〉,规定了1994-1995年解决失业问题的策略:
1.为增加欧盟各国经济发展的活力,鼓励投资,增加就业机会,必须进一步克服成员国的保护主义和强化竞争机制,完善欧盟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2.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建立创业机制;
3.单一货币和统一市场可以稳定物价,使生产者和消费者获益;成员国将得到低利率,有利于增加就业投资;
4.制定欧盟就业行动法令,向成员国提出下列义务:
5.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加劳动者的就业适应能力;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在日本,政府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日本把劳动力的就业和再就业放在中小企业主渠道上。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他们根据一个时期的就业状况,政府通过增拨财政预算、降低企业税费、提供优惠贷款等政策,既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增大,又促进就业岗位增加,抑制失业率上升。目前,日本中小企业达千家,就业人数占整个劳动力80%以上,为国家创造的财政收入占整个国民经济收入60%之多。
在泰国,政府鼓励广辟新领域,实施开发型就业。首先,开发落后地区,促进公益部门扩大就业,并从改善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入手,开拓新的就业领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兴办第三产业就业,如旅游业、服务业等。再次,引导和组织劳动输出,该国以控制外国人到国内就业的方法,推动劳务出口,要求雇佣的外籍人员必须是本国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无技术的外籍人员尽量限制。在减少外国人非法入境工作的同时,通过国际劳务合作,扩大国外就业的规模。
新加坡政府在制定就业政策时,采取”流动铁饭碗”的政策措施。对因产业结构变化而下岗的职工实行有组织的再培训、再就业,以新工种换旧工种,也就是实行”新饭碗”换”旧饭碗”的衔接体制,保证绝大多数下岗人员有重新就业的机会,不是砸”碗”,而换个”碗”吃饭。这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对整个国家的下岗人员进行重新组合,使富余人不简单地被推向社会,而是采用政策手段,强制培训分配上岗,这对下岗职工来说无疑是减轻了许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