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罗湾乡新农村建设调研)

**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一、我乡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文化建设投入的逐步加大,我乡农村文化建设也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民间文化多元化发展尤引人注目。但从总体来看,目前我乡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广大农村文化生活的贫瘠让赌博、迷信、色情等有机可乘,从而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比较普遍,具体情况是:

1、阵地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我乡于2009年完成了国债项目综合文化站建设,新建综合文化站300平方米,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各项配套设备也已陆续到位。但我乡所辖10个中心村(20个自然村)仅一个村有农村文化活动室,其他村的文体队开展活动都是借用庙宇或私人的场地。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及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来,我乡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处,新建农家书屋14家,但由于场地和资金原因,乡集镇没有体育健身设施,乡综合文化站的藏书仍来自于农家书屋的实施。

2、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

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以及民俗日,由各乡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拔河赛,及棋、球类比赛等,又由于资金的缺乏开展活动的次数也不多。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一年仅一次,-1-

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近几年,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文化活动又逐渐活跃起来,但形式单一,仅有一些歌舞、快板、小品等,难以吸引观众,甚至在一些传统的节庆日,也少有具有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尤其是在电视网络广泛普及、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乡农村光纤电视覆盖率达100%,除了打牌外,很难将人们的眼光吸引到文化活动上来,导致一部分群众沉迷赌博和庙会活动。

3、文化队伍人才紧缺,整体素质在下降

我县文化站均为一站一编制,在乡镇基本都是身兼数职,甚至工作重心都在乡镇的其它工作上,难以做到专干专用。全乡7支文体队,95%的人年龄都在60岁左右,又由于资金原因缺乏培训学习,演艺水平难以提高。全乡各类民间艺人20余人,由于没有资金扶持,多数人由于生活原因外出打工,极个别人也少有时间进行创作,更别说进行交流、学习、提高。

4、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近年来,乡文体事业经费均是由财政转移支付,科教文卫等打捆使用,2005年乡财政投入文体事业经费元,占财政支出比例%;2006年乡财政投入文体事业经费元,占财政支出比例%;2007年乡财政投入文体事业经费元,占财政支出比例%;2008年乡财政投入文体事业经费元,占财政支出比例%;2009年乡财政投入文体事业经费元,占财政支出比例%;2010年乡财政投入文体事业经费元,占财政支出比例%;2012年乡财政投入文体事业经费元,占财政支出比例%。

5、农村文化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二是节俗文化活动。传统节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其长久不衰的生命力是深深植根于民间大众,应充分认识其文化底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现实意义。当然,其中也可能夹杂某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但我们要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可以采取政府对传统节俗文化采取资金补助或由政府组织举办节俗文化活动的方式,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使频临消亡的民间节俗文化活动成为广大农村社区民间文化的健康主流。

(2)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化队伍。

通过择优招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级文化协管员。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自学、进修,有目的选送部分人员到相关院校深造。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对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