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的名义分析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
近日反贪神剧《人民的名义》的热播,没有激情的动作,没有恋爱的狗血,但却收获了公众的一致好评,足以看出社会对我国反腐行动的热棒,从中也体现了我国政治改革的改革和建设。
《人民的名义》里,处处是权力的影子。它像笼罩在人们头上的一张大网,从一直隐身幕后贵为副国级的领导人赵立春,到破产的大风厂普通职工,无一遗漏。不同的是,拥有权力的人,高高在上,风光无限。而权力治下的人,百般忍耐,无计可施。
追根溯源我们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社会关系就像一张网,联系着每一个社会上的人。记得辞去副县长下海的王大路说过:“在中国做生意,一定不能绕开官场的存在。俗话说的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官场的人有了权力就会尽量让身边的人得到许多利益。就像剧中公安厅长祁同伟的远方亲戚犯了强奸罪,他也能通过一个电话要求当地公安分局撤案,花钱了事,让犯罪的人逃之夭夭,不能得到法律正义的制裁。当然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司法制度的不完善,权力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很多为官的人自身素质不高,很容易收到金钱或者美色的诱惑,坚持不了自身的原则,没有了党性,做出违反乱纪的事,从而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
自从习近平上台以来,一股反腐之风盛行,老虎要打,苍蝇要拍。反腐正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其一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防止权力的滥用。剧中赵立春书记就是腐败的始作俑者。他纵容自己儿子赵瑞龙做出很多违法乱纪的事,还让自己的秘书刘新建去经商,贪污了很多国有资产,同时勾结山水集团和公安厅长祁同伟做出了许多非法的事。倘若从赵立春一开始便注重对权力的监督,也就不会出现这么多一群贪官和奸商,腐败的细菌也就不会滋生。
其二要加强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剧中有一副很搞笑的场景,光明区区长孙连城蹲在信访办的小窗前接受李达康书记的教导,李达康书记故意拖时间让孙连成蹲着感到累,让他体会到人民群众去上访时的痛苦感受。我想设计这个信访窗口的人也是“良苦用心”啊,把窗口设计的很小,极大的缩短了公众上访的时间,提高了效率。殊不知这样他们这样做违背了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及时的反映民意,做到为人民服务,权力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使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大大减少。试想,一个不能满足人民利益,获得人民信任的政府将是多么的黑暗。其三要加强党性教育,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是什么让剧中反贪局长候亮平坚持反腐,不畏强权,就是他有一颗纯洁的心,有正直的党性。还有陈老,虽然年事已高,不是检察长了,但是受过革命熏陶的他怎能容忍政府权力的滥用,官商勾结,于是他毅然站出来维护大风厂员工的权益。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加强我国司法制度的建设。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光通过官员自身的自律难以避免形形色色的诱惑。只有通过完善法律体制,制衡权力。加强对于贪腐的打击力度,才能让为官者对于法律望而生畏。绝不越过雷池。
第二篇: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谈谈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
谈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的认识
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
谈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正式提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但此时是把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笼统而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就着重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并没有作为独立的任务提出来。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文中系统地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政领导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规划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
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第二阶段是由“为主、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三阶段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改革不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而政治体制改革则主要是改革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最终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要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一天,改革就必然存在一天。那种否定改革开放的思想,从根本上违背了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是有害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因此,从基本矛盾层面看,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在思想理论上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坚持改革,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改革事业。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而不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说明,社会主义社会仍存在改革的要求,仍需要通过改革来推动社会发展。
这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决定改革的必然性。
并且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在认识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的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认识改革的性质,它关系到改革的政治方向。从唯物史观层面上讲,改革的性质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的。
毛泽东指出。“同其他社会一样,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是矛盾的状态已同资本主义社会根本不同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基本上适合生产力性质的。但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必须按照具体情况,克服这些不完善的方面,解决矛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我们今后必须按照具体的情况,继续解决上述的各种矛盾。”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方面,这是基本的方面,必须坚持;而不相适应的方面,这是局部的方面,必须改革。即改革的对象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而是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不完善的方面。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只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而且是它的非基本部分,改革中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不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最终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改革要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基本矛盾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一般来说,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矛盾。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因此,它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这种性质,从哲学上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我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改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如果改革的措施否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体地位,否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合理性,改革将演变成否定社会主义而走向失败。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将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推向前进。我们要加强马克思理论理论教育,自觉地全面地贯彻执行,以这些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积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第三篇: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谈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1范文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谈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
马克思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辨证运动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另外,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毛泽东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基础上,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他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
的。”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开始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第二阶段是由“为主、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三阶段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已迈出了重大步伐,但当前在上层建筑中仍存在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等。如果不改革,这些方面就会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并进而压抑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以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进行的,但其意义更伟大,影响更深远。因为它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内含,充实了社会主义的外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具体化为更加贴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新的无限生机、活力、动力和巨大生命力。1949~1977年我们在推翻旧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意志、要求和社会发展规律建立起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奠定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础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则是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改革已经落后了的旧体制,建立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体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更好更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长远发展。1978年以来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在于,在正确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深刻认识原有体制弊端的基础上,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出发,抓住旧的经济体制中的症结,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环节和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环节和部分,建立起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生机勃勃的经济体制,给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动力和巨大生命力,形成比较成熟、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优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而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广大人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改革不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而政治体制改革则主要是改革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最终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就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深入研究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运用与发展,对掌握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有效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加
强马克思理论理论教育,自觉地全面地贯彻执行,以这些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积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世界在变化,中国在前进,客观实践的发展变化,要求理论创新不断与时俱进。要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一次又一次相结合,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人手中一代又一代继往开来。
第四篇。结合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正确认识政治体制改革5结合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正确认识政治体制改革。
(1)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治。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创建时期(1949年—1954年)首部宪法的通过,明确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形成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第二阶段。重创时期(1966年—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使经过艰辛努力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制度遭受严重破坏,很大程度上剥夺了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政治权利。
第三阶段。重建时期(1976年—1978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步恢复。1978年2月召开了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颁布了新的宪法,重新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第四阶段: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发展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快速发展并得到不断的完善。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分析:
首先,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重新恢复并不断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其次,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重要的进展。村民自治、城市社区自治、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适应社会主义中国的法律制度体系正在不断健全,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现象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明显加强;最后,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制度的民主化、规范化不断增强。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是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进步要求的选择。它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借鉴了人类政治文明包括西方民主的有益成果,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
和制度文明中的民主性因素,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的民主政治既坚持了民主的普遍价值和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中国的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
二、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民主。
三、中国的民主是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民主。
四、中国的民主是基层群众实行广泛自治的民主。
五、中国的民主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民主。
六、中国的民主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民主。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的启示:
一是发展民主必须牢牢抓住并始终坚持民主的实质。
二是发展民主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寻求适合本国需要的政治发展模式。
三是发展民主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循序渐进,有序发展。
(2)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
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文明,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制度性保障。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当然了,各个单位的工作性质不同所以权利大小不一样,但级别是相同的。比如剧里的赵德汉,剧里有个镜头是侯亮平他们开车进赵德汉的部委办公室,我注意了大门口的牌子是国有资源部,这是个权力很大的部委,全国资源归他们管,所以赵德汉能受贿两亿多人民币,虽说他在部里只是个处长,但管理的资源很巨大,侯亮平不是有句台词对赵德汉说:有人拿个部长跟你换你都不换。那肯定不换啊,对于赵德汉这种人来说,在油水大的地方当个处长,肯定比当个一般部委的部长强啊,能捞钱啊。这是其他处处长比不了的。
5、科级
最小的芝麻官了,一般就是各个单位的科长。或者县里面某个局的局长。也有一些科级干部贪污数额巨大被抓的。但是要看在什么部门。你要是在中央某个部委当科长,手下可能就两三个人,九品芝麻官。但你要是在某个县城的什么局当个局长,虽然也是科级干部,但那是一局之长啊,大的局手下可能有几十号人,小的局也是几个人。但比如一个县城的城建局,掌管全县的所有工程,那包工头行贿就是几十万几十万的送,权利极大。别小看一个县城的工程量,比如西部大开发这十几年,西部一个小县城的建设工程一年的金额可能就是十几个亿。所以你要让这些贪腐成性的科级干部到中央部委去当个科长,估计他们也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