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县委书记的首要职责

苍海百年,民生不息。民生问题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县委书记作为县委班子的“班长”,处在领导核心位置,在揽全局、作决策、抓落实过程中,必须始终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首要任务,时刻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奋力推进经济突破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进程

一、解决好民生问题,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牢固树立一心为民的思想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观点始终是我们党的基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努力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立党之本、创业之本,也是党员领导干部安身立命之本。作为县委书记,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牢固树立一心为民的观念,自觉地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体现到各项工作和各个方面,真正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办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成果惠及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是要把顺应群众意愿作为决策的依据。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作每一项决策前,都要深入基层一线,认真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使各项决策符合群众的意见、愿望和利益,赢得群众的支持、理解和参与,真正变成群众自觉自愿的具体行动。二是要把满足群众需要作为工作的重点。坚持“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始终把群众的需要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善于从群众最需要、最急迫的事情做起,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三是要把解决群众疾苦作为自己的责任。树立对人民负责就是对党负责的观念,坚持群众利益重于一切,群众疾苦急于一切,体察百姓疾苦,关心群众冷暖,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设身处地的去帮扶、去解决,满腔热情地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题,坚持不懈做好事。四是要把力求群众满意作为奋斗的目标。始终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工作的最高标准,一切群众不满意的言行都要及时纠正,一切群众不满意的风气都要坚持克服,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尚境界,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解决好民生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奋力推进经济突破发展

为政之道,以厚民生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解决好民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生产力不放松,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极大地增加社会财富,为改善民生问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面对山阳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工业经济总量小、财政比较困难、经济实力不强的现状,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县委书记,就要善于把中央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与山阳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善于从县域资源发展的现状中找准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完善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推进突破发展,实现富民强县。一要立足于工业强县富财政。按照“做强医药化工、做大矿产开发、巩固建筑建材、提高农产加工、加快水电开发”的思路,充分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加强工业企业基建技改,重点抓好千吨氮化钒项目实施和必康制药公司国家级新药五脂软胶囊生产线上线生产,加大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努力形成支柱企业更强、特色产业优势更突出、企业经济增长更明显的新格局,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抓工业的基础是抓项目,通过抓项目抓住资金、技术、市场的“总开关”,带动产业上台阶、大发展,为持续发展储备后劲和动力。抓项目的关键是抓开放,着力营造“招商、安商、亲商、帮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依托资源和农产品优势,谋划、推出一批优势资源开发、优势企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大项目、好项目,寻求县外资金、技术支持,借助外力求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二要着眼于药业兴县富民。坚持“稳粮、兴药、优果、强牧、开发绿色食品”的思路,积极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以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激励、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民在产业化进程中获得更大收益。加快发展劳务业,加强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实行订单输出,着力打造山阳劳务品牌,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三要坚持繁荣第三产业活经济。以发展大商业、建设大市场、搞活流通业为目标,加快建设商贸功能区、专业市场群、特色商业街、规模住宅区、新兴物流园区,抓好县城“十大工程”和一批小城镇小集镇开发,完善城镇功能,激活城镇经济,全面提升三产发展质量,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繁荣第三产业的重点,坚持高点起步,加大招商引资,下大气力抓好月亮洞、天竺山、漫川古镇等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解决好民生问题,必须坚持统筹协调发展,扎实做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

第二篇: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2003听之声,转之生

历史在不断进步,沧海桑田,日复一日,总有那么一个话题经久不衰,被历朝历代所重视,不能摒弃,那就是民生。

从古至今,无数圣贤,都曾探讨过民生,从“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叹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凄凉,再到“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壮志,我们不得不谨慎对待民生之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奏响民之声,心系民之生。

民生问题一直关乎国之存亡。

汉帝刘向曾说“失众心,足以亡”。曾经的西楚霸王,却在最后被小人刘邦打败,在垓下之围中,他悲歌辞美人,意气慷慨。在乌江畔,他马赠亭长情调悲凉。而他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明白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他的致命弱点就是不关注民生,失民心就会失天下。

民生就是发展,民生就是政治。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代表民意,倾听民声,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政权,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长久。实践证明,只有以民生问题作为考虑问题的基点,把民生问题落到实处,科学发展观才得以贯彻,得以实施。

关注民生就是要事必躬亲,深入到人民中了解民生。才能知道最真实的群众生活,为他们切实解决一些问题。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用情于民,他在皇帝面前做谏管时,就屡次上书,请求革除弊政,写了大量讽喻诗揭露官僚势力残害人民的罪行。他写诗力求人民群众看懂。相传他每写好一首诗,都要读给不识字的老妈妈听,听得懂的方才拿出去。他在地方做官时,每到一处,都要力争多做些对人民有益的事。在做忠州刺史时,他搞了许多利民的改革,改进税收办法,尽量节省开支等。白居易主持群众聚会,席地而坐与民同乐。后人为纪念他,修建了“白公祠”。

社会越发展,民生问题就越向纵深发展。因而,解决民生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时期,我们国家融入全球化的时期,往往也是民生问题更加突出的时期,如果不重视这些新出现的民生问题的解决,原来在民生问题的解决上所花费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发展就会受阻。

所谓国计民生,众人皆懂,民生者,国之大计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民生问题,这样的社会还能长久吗。反之,无数昔日的寒士惧会欢呼“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第三篇:

为什么标杆管理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执行力为什么标杆管理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执行力。

李老师

标杆管理是目前大中型企业为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益普遍采取的一种最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尽管许多企业标杆管理执行方法可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设想达到的效果却不尽人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其实效果不佳并不是标杆管理本身的问题,而是在标杆管理过程中由于执行力差,导致所制定的标杆管理工作不能按计划完成,已经形成的指标、流程、标准、制度、实施措施、监督与考核方案等不能有效地贯彻执行。

首先,标杆管理的执行力来源于高层、中层和基层,每一层级都有自己承担的责任。假定每个层级的执行力都是1(100%完成工作),其最终执行力结果为1(计算方法:1×1×1=1)。一般的企业高层领导在对标工作中仅限于口头上的支持,中层领导根据自己的喜好支持,基层员工只能被迫接受支持。三种不同的支持,使执行力大打折扣。如果高层领导的口头支持力为0.9(支持效果90%),中层领导喜好支持力为0.8(80%的领导支持),员工被迫接受的支持力为0.9(90%员工完成工作),其综合执行力结果为:0.9×0.8×0.9=0.648

0.648的执行力结果,使取得标杆管理成果的时间严重滞后,标杆管理工作无法按期完成,短期内看不到成果。在我们的实际标杆管理工作中,很多企业的执行力远远达不到0.648这个水平。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其一,治理干部作风,就是要“对症下药”。如果把教育看作“软约束”,制度就是“硬约束”。要通过落实制度,特别是干部监督考核制度,增强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

其二,治理干部作风,就是要通过声势强大的宣传教育活动,肃清一些干部灵魂深处“官老爷”的封建余毒,把干部的精神振奋起来,劲头鼓舞起来,打牢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

其三,治理干部作风,就是要把其当作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来抓,始终如一,常抓不懈。对违反规定的部门、单位和个人,不管是谁,决不手软,不能因为某某人门子硬有后台,就视而不见,那么这样的治理结果,也只是仅仅让大家“震动”一下而已。所以,必须要敢于碰硬,再硬的“角”,只要其违反了有关规定,就要勇于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