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两会学习心得5篇
【篇一】
寒冬过后,春暖山河。随着武汉“解封”、春季“重启”,全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又走出了坚实一步。但应看到,当前仍处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的关键阶段,筑牢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防卫线”、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线”,呈现“双线”合并、“两战”叠加的态势,一点马虎不得、一点松弛不得。
学习两会精神,就要提振复工复产信心。信心比金子还重要。疫情带来的不仅是健康危机,也有思想和心理上的剧烈冲击。复工复产首先在于恢复信心,要加强防控宣传,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解读防控措施,分享复工复产案例,将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到每一个企业和职工,引导正确认识疫情发展态势,科学理性对待疫情,做到既不过分夸大恐慌,也不盲目轻松乐观。要加强人文关怀,通过热线咨询、在线讲座、发放心理防护手册等方式,帮助企业家和企业职工做好心理干预和疏导,心理上减压力,思想上添动力,预防和减轻因为疫情带来的思想上的焦虑和困顿,积极稳妥推动复工复产。
学习两会精神,就要疏通复工复产堵点。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疫情防控为复工复产带来压力困难,复工复产为疫情防控带来风险挑战,绝对不能一拥而上、搞大呼隆。要抓好精准指导,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的要求,坚持一地一策、一企一策,因地制宜帮助企业做好教育培训、隐患治理、应急准备、防控保障,并及时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动态优化调整,为企业复工复产吃下“定心丸”;要抓好政策精准支持,针对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综合运用简化审批流程、减轻经营负担、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开辟返岗“绿色通道”等手段,为企业复工复产送去“雪中炭”,保障企业顺利复工复产。
学习两会精神,就要增强复工复产动力。“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推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硬,最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各级党组织要加强组织领导,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抓实抓细抓落地,发挥好统筹协调优势,加强资源整合、要素融合、横向联合,为复工复产凝聚强大合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突击在第一线,奋斗在最前沿,把复工复产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和磨刀石。“关键少数”要发挥“头雁作用”,靠前指挥,对复工复产中发现的问题敢于亮剑出招,拿出务实举措和过硬作风,帮助企业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
【篇二】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把为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党和国家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员干部更要为之不懈努力、艰苦奋斗。
要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我们指明前进奋斗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奉行“人民至上”。就是要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为先思想,在日常工作中指引着不断为民服务、为民解忧,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收官阶段,实现全面脱贫,就要时刻怀揣为民情怀,深入田间地头,坐到百姓炕头,了解群众贫困最后的“拦路石”,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确保“不让一个人掉队”,就要体现“精准”,挨家挨户入户走访,还未达到脱贫标准的要再努把力,针对贫困原因,多想脱贫办法,致富手段再多一些,确保按时脱贫;达到脱贫标准的要再次核实政策落实情况,做好保障防止返贫。
要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担当精神。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全国人民上下齐心共抗疫情,党员干部冲锋防控一线,人人化身“飞将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拦新冠病毒持续蔓延,筑起疫情防控高墙。干事创业,推进改革,需要担当。如今,经济社会发展受阻,经济亟待复苏,改革攻坚进入深水区,面对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形势,要因地制宜找准改革方向,党员干部要带头冲锋改革一线,敢担当善作为,出实招破难题,以改革的思维、改革的举措整合资源力量、消除盲区漏洞、补齐短板弱项。要打破惯性思维,摒弃思维定势,莫让“旧路”限制新思想,大胆创新、勇于尝试,方能啃下“硬骨头”。
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落实韧劲。“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再好的政策,不能落实到底就是一纸空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大抓落实、狠抓落实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制胜法宝,在改革攻坚的最后阶段,抓落实仍然松懈不得。当前,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只动嘴巴,不见行动,口号喊得响亮,却迟迟不见落实,大搞形式主义,使得工作打了折扣,百姓寒了心;有的党员干部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只打“顺风仗”,不做“翻盘人”。抓落实,就是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狠劲、“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迎难而上、攻城拔寨,汇聚群众力量,“牢牢拧成一股绳”,党群连心齐发展,带动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人民至上,党心为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一颗为党为民的赤子之心,勇于担当、狠抓落实,在不平凡时代中彰显党性、贡献力量。
【篇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拓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作出了新的部署。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将实现,然而,一些地方为了圆满“收官”,抱有侥幸心理“闯关”“冲关”,企图在督查检查中“蒙混过关”。
总结≠终结。光阴荏苒,2020年已时过近半,不少地区已全面脱贫,盲目自信认为已经攻下了脱贫攻坚的山头,把大量的时间和功夫花在表彰先进典型和提炼总结经验做法中,整理各种“口号响亮”“文字闪亮”的经验材料,在各类表彰汇报大会上“邀功”,文字功夫远胜实战功夫。盲目自信实际就是侥幸心理的表现,其源头在于曲解了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目的,图“一时之快”,把阶段性胜利当成了永久性胜利。其实,总结并不等于停止前进,总结并不等于终结,反而需要在行进中“回头看”“左右盼”,横看竖看找到自身不足和差距,及时调整状态弥补,方能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大展拳脚、大获全胜。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毕竟是煤渣路,时间久了,也暴露出不少弊端。最突出的还是卫生问题,农民平时拉土、运肥、秸秆等掉下来的颗粒,全都进入煤渣缝隙里,遇到大风或者下雨,飞扬的尘土、粪肥的臭味,飘到各家各户,令人苦不堪言。
再到后来,政府实施了“村村通”工程,下拨专项资金,把村与村之间的主干道全都重铺一遍,真是大快人心,人人拍手称赞。路修到谁家门口,家里的妇人们又是沏茶,又是切西瓜,还会端出一大盘刚烙的菜饼,往修路的工人手里塞。村和村之间的四通八达了,可村里的小土路、小胡同却变得更加不协调了,弯曲的小路、泥泞的胡同、村民的抱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听父亲说,“户户通”进展很快,现在都投入使用了,我在千里之外的异乡感到无比高兴。我知道,无论是“村村通”,还是“户户通”,通的不仅是路,更是人心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