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两会精神感悟7篇
【篇一】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这注定不平凡的年份,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两会的召开彰显了党中央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决心,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决打赢疫情阻击战,完成各项发展目标。“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减税降费时曾三次被掌声打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强化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为恢复受疫情影响的市场主体,不断提振经济发展,党中央制定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为六稳六保提供有力支持。作为基层税务工作者,要时刻守初心、担使命,发扬兴税强国税务精神,不断提升思想认识,强化业务学习,扎扎实实将税收优惠落到纳税人手中,同时强化后续管理,坚决打击税收违法等破坏正常经济秩序的行为,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篇二】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之年,近期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下团组”,强调“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各地代表委员们也纷纷对脱贫攻坚工作建言献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全国政协委员、大连市政协主席王启尧提出建议,基层脱贫攻坚工作要加强党建引领,发挥出农村党支部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保障作用,以及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宋虎振则表示要在农业生产这篇文章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引导发展优质小麦、花生、草畜、林果、蔬菜、花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水产品等十大优势特色农业,其中贫困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3095万亩,占全省49%。围绕十大优势特色农业,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积极引导当地百姓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动贫困地区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目前,河南省发展特色主导产业71个,建设优势特色基地2721个,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9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1个,优势特色农业覆盖贫困人口达到193万人。
【篇三】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总理做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紧扣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履职尽责,在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要紧扣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履职尽责,在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方面更好发挥代表作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意义重大、举世瞩目。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严守大会会风会纪,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集中精力开好会议。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要看到,无论是保住就业民生、实现脱贫目标,还是防范化解风险,都要有经济增长支撑,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要用改革开放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作为基层组工干部,我们要把从报告中汲取的力量转化为立足岗位、担当奉献的强大动力,将责任牢牢地扛在肩上,要进一步端正用人导向,选好干部,要集聚人才,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基础,特别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坚持对标对表,创设有效载体,引导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勇担职责使命,焕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要聚焦问题导向,巩固脱贫成效,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进一步整合产业要素,充分发挥党组织统揽各方的作用,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要全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推动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勇闯新路,为巩固脱贫成效、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篇四】
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积累财富,而是旨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应当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历程就是不断改善民生的历史过程。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民生始终是重中之重,始终是一条红色的主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话题几乎贯穿始终。
“两会”是事关民生的会议,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比如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也直接关系到执政者的人心向背,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
改善民生,不仅是扩大内需的治本之策,更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要千方百计加大改善民生工作力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历史和现实都启示我们,民生问题,无论何时何地都轻视不得,忽略不得,淡忘不得。改善民生不但要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还要改善人民的精神生活;不但是要提高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还要追求社会公平。凡是民生解决得好的地方,社会就和谐;反之,社会就动荡。一些地方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几乎都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全面小康、构建和谐,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否则一切也就无从谈起。
关注两会,让我们明白,党和国家给人民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努力;关注两会,让我们心中升腾起澎湃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储备资本。
【篇五】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培育“科学精英”,让科技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核心领域、关键技术上的竞争。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至为关键的是中华民族必须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全球化时代的核心技术买不到、求不来、换不来,必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通过自主创新开辟一条通往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各级党委政府要注重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培养具有前端思维、把握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善于凝聚力量、敢于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自我突破的高技能人才,通过“科学精英”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科技工作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创新创造的生动实践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用“科技之光”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弘扬“科学精神”,让科技创新活力“百舸争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工作者是于危机中觅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生力军。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再次成为不容忽视的关键词,党和国家提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持续让创新的激情扑面而来,激荡着祖国坚定向前的信心。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近利,否则欲速则不达。各级党委政府要弘扬“科学精神”,根据科技人员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想方设法为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全面支持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用死板制度约束其研究活动,用行动尊重他们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当创新发展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争当“觅新机开新局”的开拓者和奋斗者,促进创新活力“百舸争流”。
坚持“科学态度”,让科技创新生态“砥柱中流”。创新发展是应对风险挑战的“稳定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防控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在病毒溯源、药物研发、疫苗研发、检测试剂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切实加深了人们对病毒的认识了解,充分增加了人们对钟南山、李兰娟、陈薇等医学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在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路上,需要更多科技工作者和创新主体付出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努力,引领社会攻坚克难、共克时艰。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科学态度”,主动迎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汇聚众智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奋进实干,提升“六稳”“六保”的质量效果。要主动服务发展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加快培育更具活力的创业主体,奋力提升新时代科技创业的中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