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平安 构建和谐 ——精神病残疾人防治之我见

残疾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而精神病残疾人是这一群体中最不可忽视的群体。在打造平安、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尤其应该加强对精神病人的防治工作。

一、现状据我镇2008年6月开展的残疾人调查摸底工作可见,目前共有持证残疾人945名,其中精神残疾人有125人,占整个残疾人中的比例为13.2%。其中狂躁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二、原因造成精神病人违法犯罪因素较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忙于工作,家人无暇顾及。虽然我镇属沿海地带,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人人都要靠劳动吃饭,平时人们大多在企业或外出打工,为生计奔波,很少有时间照顾病人。二是经济困难,无钱医治。精神病人的治疗费用比较昂贵,治疗周期较长,没有国家和慈善机构的援助,一个家庭的负担能力是有限的,就算原本有点经济基础的家庭可能也因此一贫如洗;对于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根本无钱为精神病人治疗,导致精神病人病情日益加重。三是知识浅薄,无能为力。精神病人违法犯罪的文化层次普遍较低,不少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也不高,很少有人了解病人的病因,以及如何防治和照顾。有些家庭成员对病人产生歧视,使精神病人得不到关心和护理,病情加剧恶化。四是法制淡薄,责任欠强。按照法律与道德,精神病人应由其监护人和家庭成员共同担当,承担义务,为其医治和管教。然而往往不问不顾,放任管理。给社会靠成潜在的威胁。对周围人群带来不安全因素,同时也给和谐社会的创建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五是救助机制不够完善,法律依据欠强。对于精神病人康复,必须进行治疗,一旦失去药物和心理治疗,就会造成犯病,使病情加重恶化,那么谁为精神病人的治疗费用买单就成了一个大问题。虽然法律规定必要时由政府强制对精神病人进行医治,但在现实当中,政府部门也因为缺少经费而不能将其及时送到医院强行治疗,使这一特殊群体在社会上继续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在“打造平安,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今天,这个问题更应引起大家的关注,特别是政府部门和立法机关的思考。

三、措施对于精神病的防治工作,省、市、镇都十分重视,省政府于2002年制订了《浙江省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平湖市政府于2007年12月19日以平政发[2007]210号文件印发了《平湖市特困精神病患者精神康复医疗补助实施办法》全塘镇政府根据市政府的文件要求相应制订了对精神病人及其困难家庭有关补助政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镇作为经济开发区,情况复杂,工作任务重。在市残联、卫生、公安、民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我镇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精神卫生总体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差距较大,与我镇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精神卫生面临众多的问题和任务。因此我认为:首先要加强领导,制订规划。建立我镇精神病防治康复领导协调小组,成员由卫生、公安、民政、残联、教育、精神病院等单位人员组成。定期商讨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切实解决精神病防治的有关实际问题。其次要加强宣传,开展培训,要在公共媒体,中小学、大中专成人教育,老人大学开设心理卫生课程,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员,或心理学教授,努力提高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应对各种心理危机的能力,使全社会参与精神卫生工作,普及精神卫生专业知识。再次要加强帮扶,解决困难。对困难精神病人发放优惠证。购药补助券,在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特困精神病人在住院医疗费用实行市、镇、村三级共同负担,补助经费以市为主,门诊补助券由市一次性按人按年补助,对于收入在全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精神病家庭以定期补助、临时补助、且实行低保政策等方式给予救济,同时努力把具有劳动能力的康复病人介绍到企业工作,使其自食其力,回归社会。总之,做好精神病防治工作,是打造平安、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作为残联干部,要扎扎实实的做好此项工作,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