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分析

中国的民营中小企业差不多都是由个体户、夫妻店和家庭作坊演变而来。由于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总会有大量下岗和失业人员寻求创业的途径和机会,因此个人和家庭创业然后形成小企业将是中国长期而普遍的现象,研究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模式,以及政府需要为之提供的政策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岗和失业人员本身处于弱势地位,我们不可能对其专业素质期望太高,也不能指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能通过培训使其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家。因此,小企业成长需要政策和体制上的帮助。在小企业的发展中有必要克服当前流行的一个错误观点,即小企业做大了就是成功。报告认为,小企业是一种企业形态,有其自身的特性和生存规律,从国内外历史上看,家庭作坊也有百年老店,证明小企业有自己的成功之路。

小企业变成大企业只是一种变化,不能作为成功的标志,大企业也有倒闭的,企业的规模与其成功与否没有直接关系。

另外,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并不复杂,往往是由经营者直接面对员工、面对客户,所以经营者的素质就等于是企业的素质。小企业主未必都有作大的志向(尽管这种志向并不重要),但一定都有多盈利的愿望,政府的一切政策法规和支持措施应以帮助小企业盈利为出发点,抓住这个要

点,并以此为中心展开促进小企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就会形成小企业繁荣和成长的良好局面。政府不需要设定某种企业模式,也不需要设定企业成长的某种指标,政府的政策法规就是企业自我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有时可以听到抱怨说小企业不注重品牌,不讲求信誉,报告认为不在乎自己形象的企业只能是少数,从一般经济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短期行为通常是由政府政策的短期行为引致,所以克服企业短期行为的最好办法是政府政策的长期稳定和前后一致。

应该说,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方向性政策中,不管是提供市场准入和提供资金扶持方面,都有很好的法律和法规环境。现在的问题是在个体实施这些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尚有一些体制上的不配套、程序设置上的不到位以及更重要的一点即政府工作人员观念转变未完成。以体制

为例,中国的金融体系原来完全服务于国有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在银行自身的商业化改造中,也是注重于银行自身风险的防范和提高盈利能力,还没有来的及改革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使之能够服务于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尽管在中央政府的指示下,各大银行均表示要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帮助,但完成整个面对小企业服务体系的设计和安排肯定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前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先生在十六大之前的一次讲话中明确了中国金融系统目前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完成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改革,预示着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所改善,但在现行体制下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还会再持续一段时间。

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小企业如何面对政府政策的变化和政府部门的管理。中小企业是中国新生的经济门类,政府的政策、法规和体制必然是随着小企业的成长壮大而不断地制定、修改、完善和调整,换句话说就是存在边制定

边修改的情况,这就会给小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如上

述,小企业的特点就是人数比较少,不能象大企业那样可以设立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政府相应部门的联系和协调工作。因此,小企业在忙于自己生意的同时,就难于拿出许多时间奔波于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之中,而且即使这样,也未必跟得上一些政策法规的变化。这种情况一方面增加了小企业的运营成本,也会影响其内部管理体制和经营规划的稳定。所以,大力推广电子政务和“一站式”办公,尽管简化相关手续,对于小企业已不仅仅是得到温暖和方便的问题,而是直接关乎其产品成本、竞争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后劲与能力问题。

本研究报告正是基于来自哈尔滨和青岛两城市1000余份调查问卷和75份面谈调查材料基础之上。中国的私营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中部内陆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哈尔滨是内陆的省会城市,青岛则是传统的沿海开放城市,所以来自两个城市的调查材料比较有代表性地说明了中国民营中小企业的现状、问题和前景。

两试点城市小企业有关数据

到2002年10月为止,哈尔滨市私营企业18607户,个体工商户205517户,总计224124户。青岛市私营企业32361户,个体工商户166250户。在私营企业中,又有独资、合伙和有限责任三种形式。在选择企业注册性质时,私营企业主通常考虑下述因素,即资金来源、转移风险、行业管理性质和经营要素的配置等,总之,企业会在政府明确的法规框架内自行选择企业的形式。

由于多数私营企业雇员较少(平均每户54.4人),特别是个体户雇员更少(平均每户5.9人),所以形成私营企业主工作时间长,雇员中专业从事管理者(白领)的人数较少或几乎没有,往往是私营企业主既是投资者、又是管理者、有时还是劳动者。个体户就更是如此。这种情况使

私营企业主和个体读书对政府政策变化和管理要求极其敏感,同样对政府提供的支持和帮助也极其敏感。道理很简单,一个二千人的大型国企即使有10个人专门负责政府关系,也仅占其雇员总数的0.5%,而一个20人的私人企业,即使只有一个人负责与政府联系,也已占其雇员总数的5%,两者相比,人数少了20倍,负担却重了10倍。可见大小企业对政府政策的敏感度有着天壤之别。中小企业内部组织和生存状况

企业的组织结构既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有关,也与其人员的文化传统有关。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企业更具家庭性,也就是说中国中小企业中家庭企业更为普遍。这就与中国的历史传统有关,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使中国人形成了“家天下”观念,中国人对由血缘纽带形成的“家族”的熟悉和喜欢,远远超过对抽象的“国家”的认知和习惯。强调这一点是为了说明中国人对非人际关系的“契约”、“法律”及由此形成的“责、权、利”规则设计难有广泛的共识,在企业形态上的表现就是,

一、无论额度多少,企业的出资人多由亲属组成,与异“族”异“姓”长期合资在中国比较困难;

二、在企业管理结构上,类似采购、收款和财务管理等重要职位多由家人或族人承担,交给外人管理的很少;

三、出现纠纷时,不论是企业内部的纠纷还是与其他企业的纠纷,喜欢庭外解决的办法,不到万不得已,在法庭上解决

近几年由于中国政府的积极态度,小企业的状况已有很大的改善。尽管还有很多人声称自己的企业处于创业阶段,但真实情况未必如此。企业主回答自己处于创业状态的原因并非在企业形态上,多半在企业主的观念上。如前述,中

国流行一种“做大”才是成功的不良观念,造成小企业主总是认为自己还在创业,因为还没有“做大”;另一种情况是政府有关部门政策缺乏稳定性和一致性,加上经济迅速成长造成的市场剧烈波动和变化,使小企业主难于近做出长期规划,钱是赚到一笔是一笔,所以不确定性会使人感觉似乎总在“创业”状态;最后,强调“创业”状态更易于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也是很多小企业主声称自己处于创业状态的原因之一。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

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指政府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于企业的开办条件、市场准入、融资渠道等方面所提供的限制、保护和扶持措施,企业的外部环境也包括传统观念、非政策类歧视等方面。中国的中小企业虽然只有二十年的经历,但其建立、成长、运作和发展见证了也推动了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形成。从目前情况看,特别是以中共十六大的报告为标志,中央政府对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已有充分的肯定,在调查中,中小企业主也认为中央政策很让人满意,不足之处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的透明度和获取渠道问题

“一站式”办公为公司开办提供了大量的方便,青岛市更是在“一站式”办公的基础上,建立了“并联审批”制,各部门在网上协调,效果很好,这无疑是政府行政改革的一方向。问题是“一站式”办公尚未普及,而在未实行“一站式”办公的地方,开办一个小企业跑上几个部门去办手续仍是正常现象。即使已经领取执照并开始营业了,政府有关部门政策变动的基本精神也要等有关部门的具体要求出来以后才算数,这个时间差以及基本精神与具体要求之间的自由度往往企业经营、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甚至企业主对政府的信任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小企业支持中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与政府的衔接问题,但就政府自身而言,如何界定并使公众明了上级单位基本精神和下级单位具体要求的差异,谁有权解释这种差异,谁来监督这个有解释权的人,也是政府转变作风、转变职能的一个大课题。

二、行政审批问题

按照国内的现行制度,工商企业的经营执照由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但这并不意味着工商局是执照的惟一签发机关,比如餐饮类行业的执照要有卫生、消防等部门的批准,食品类还要加上检验、检疫部门的批准,建筑业要有建设部门的批准,药品经营要有药监局批准等等。国有专

卖、特入场经营和相关部门监管都是政府的正常行政管理行为,本身不可简单地说其合理或不合理。问题是如果针对一个企业的情况,不同部门意见有分歧时,企业就倒了霉,因为企业是被监管对象,他无法调解监管部门的分歧。有趣的是,常常有部门之间不便说或不愿说的话,甲部门就可能让企业去乙部门问问看,造成企业好象忘了自己的事,而为两个部门间对某一个法规条款的不同理解来回奔波、传递消息。这种情况应该说还是比较普遍的。中央政府在最近的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中,提出了“相对集中执法”的概念,相信能够遏制这种状况。

三、政府效率问题

这是小企业抱怨最多的问题之一。在企业提交的报告满足了全部政策法规要求以后,有关部门的批准时间弹性很大,有时尽管不一定晚许多,但小企业总是搞不懂为什么政府部门的开会、学习或会餐都可以放下其正常职能的工作;为什么企业专程跑到主管部门来,其具体经办人员个人生病、家属生病、房屋

维修、小孩入学等等任何理由都可以让企业再跑上一趟、两趟甚至更多。可见,政府转变观念,由“管理为主”变为“服务为主”,才能在“一站式”办公和中小企业支持中心等措施的配合下,彻底改变企业对政府部门“难、繁、慢”的印象。

四、市场和资源的分享

我们说中国的小企业是从经济资源的缝隙中成长的,就是指在计划经济的格局下,市场和资源是由指令性计划分割的,没有小企业的份额。小企业最初是由计划经济比较薄弱的农村和城市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环境中开始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小企业在今天有

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最近5年里,国有企业抓大放小策略、高校后勤系统社会化政策、尤其是今年中央宣布的人民解放军后勤系统的社会化措施,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一定会使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但是,为了增加小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以迎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竞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大企业和小企业应有某种有机结合,而不仅仅是大企业做某些行业、小企业做某些行业的问题。实际上,小企业介入大企业的改革,并成为大企业工艺流程的一部分,不仅有利于小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大企业的发展。

五、融资问题

关于企业融资本报告首先界定以下观点,即1、融资不是援助,更不等于救济,不是所有的小企业都必须获得贷款,贷款只能发放给有还贷能力的企业,

2、下岗工人再就业的资金扶持,主要是社会资助性质,商业性贷款对于失业人员创业不应占主要份额,

3、小企业融资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和国有商业银行,行业自律的担保组织、与大企业的合同关系、社区互助协会以及同行间的拆借行为都应构成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也就是说小企业融资问题首先要明确有偿的商业性资金和无偿的救助性资金,以及来自国有部门和机构的资金和来自市场和民间的资金。

创业人员和小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一是报税、报帐和申报有关材料,越简捷、花费时间越少越好。企业抱怨比较多的报税很难、税收过重的问题应引起政府的关注。另外企业反映较多的问题则是小企业获取商业信息、市场动态和有关政策变化的渠道问题。最后,创业者和小企业肯定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这方面的培训永远是受欢迎的。几个关键环节一、金融体系

首先,必须注意体制障碍。银行对大企业放款和对小企业放款的机制几乎完全不同。相比较而言,银行对大企业放款成本低,收益高,对小企业放款是一个成本高而收效低的业务,根本就不适合运营成本很高的大型机构来运作。第二,在帮助中小企业争取资金支持的同时,必须强化中小企业的还款意识。引导中小企业逐步建立信用体系。目前,国内的市场环境并不理想,合同履约率和借款偿还比例都不够高,中小企业既是受害者,可能也是害人者。而建立一种信用体系各国也并无特殊简捷的做法,唯有靠政府坚定不移地逐步推动和完成。第三,把钱直接发放给小企业还是间接支持小企业,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关系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开始从第三产业退出并逐渐形成垄断经

营的局面,初步形成了中小企业大部分民营化,而且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和一部分加工行业;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型行业和一些特许经营的行业这样一种态势。就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而言,这种情况是很大的进步。但就企业的竞争力和成长性而言,这种格局显然并不符合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大型企业并不是配件等都需自己造的企业,现在的跨国公司多半是大企业,但其研发中心、工艺流程和销售链条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企业之中。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任重而道远,仅仅考虑国有企业有计划地退出竞争性行业,哪些行业该国有企业做,哪些行业该民营企业做,显然不是办法。在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过程中,有一种方式叫“带资分流”很值得注意,这种方式比简单地让职工进入再就业中心更有前景,一是其完成了分流的功能,二是其分流完成之时就是小企业诞生之时,最后,如果“带资分流”人员带出来的资产与国有企业原有工艺流程有关,我们的国有企业就可能找到了一条与国际惯例很接摈大小企业与小企业共同发展的路子。在允许小企业进入了国有企业工艺流程的同时,也不必阻止小企业演变成大企业,世界500强中第三产业的不少,包括服装、饮料等。特别是商业零售业,本是传统的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小门小店,但在信息技术的催生下也诞生出了大企业,可见把大企业和小企业按行业配置的办法显然有其不合理性,大企业和小企业由不同部门管理、分别制定政策的局面应改变,重要的是要由市场来调节。

三、人力资源

对小企业最有铲的支持就是帮助其学会和提高赚钱的能力。但这又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由谁去做教师呢。赚钱是一种能力,可以用知识,也可以不用知识。国内大学教师和研究机构里的人虽然也对企业搞一些培训,但是内容多半在政策背景、国内外形势和基础理论方面,距离如何赚钱的问题还很远,政府机构里更不会储备这方面的人才。

(一)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1.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大约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

2.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在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来自中小企业。1998年全国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销售额增长率和工商税收增长率分别为10.27%和11.64%,均高于大中型企业。同年,私营中小企业户数同比上升25.10%,注册资本同比增长40.04%;总产值同比增长49.22%;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1.29%;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4.95%。

3.中小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中小企业创业及管理成本低,市场的应变能力强,就业弹性高,具有大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1978~1996年,从农村转移出的2.3亿劳动力绝大多数在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中就业。全国工业就业职工1.5亿中,有1.1亿人分布在中小企业,约占总数的73%。特别是在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组力度加大,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增

加,新增就业人口居高不下,农村富余劳动力继续向城市转移,以及政府机关精减人员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再就业的“蓄水池”作用更加明显。据统计,1998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10万人,有418万在非国有企业中再就业,占国企下岗职工总数的68.5%。由于中小企业是社会就业的主要场所,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稳定了中小企业就是稳定了社会就业,稳定了地方财政基础,从而全社会的稳定就有了物质保障。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社会化大分工是人类需求的必然结果。第一产业——农业解决温饱问题;第二产业—–工业解决了生产力水平问题;第三产业——服务业解决了相互协调性问题。这说明了今天社会需求专业化服务—–无论个人或经济实体。在专业的服务环境下,效率的快速提高才会成为可能,技术的高速发展才会可能,其必然结果是理论向生产效率转化时间的缩短。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信息服务、流通服务、生产服务。

信息服务,是指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处理中的服务。信息化社会或还没有到来,但社会竞争意识的增强,信息越来越被重视。企业对信息的需求在社会服务体系中有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这一社会需求创造了一个全新行业——信息行业。在自我竞争以及他的竞争中信息行业慢慢的被完善。企业的商务活动是以信息为基础的;个人的行为也是以信息了解为前提的。信息的不充分收集、分析就会存在很大可避免风险。而我国中小企业没有资本建立自己的信息服务部门。鉴于此,我国中小企业在其运营中应充分重视社会信息服务机构,以尽可以

能避免风险,此其一。其二,可提高经济效益。在原料的采购中对原料市场信息的充分掌握,在产品销售中对产品市场信息的充分掌握,对于企业是非常重要的。流通服务,是指整个流通体系的服务,这里指狭义的流通,即运输、装卸、保管以及相关的保险。流通服务的完善,更有利于产品在供需体之间的流通,使供需之间简化为上下向传递关系,不仅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效益。其结果是各供需体所属业务的专业化。提高综合竞争力,增强可移动壁垒的有效期性。中小企业必须树立那种协作就是胜利的思想,建立团体意识。生产服务,更合理点说是社会生产协作,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突出自己的竞争优势;把风险大、收益小、非竞争优势业务外包于其它专业企业。生产服务其重点是只经营自己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而其它非优势业务或外包或出售于其它专业企业,在大的环境之下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多是家庭型企业,业务多少是随着企业一起发展的,无论其业绩好坏但总是还能产生效益的业务,而舍不得出售或外包。中小企业人应该充分明白“有所不为方有所为”。非效益业务在短期来看还有营利,但由于该业务不是优势业务,在和优势业务的企业竞争中会处于竞争优势,而不会带来经济效益,最终会成为企业发展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