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与创新
(长清区农机局二○一四年十二月)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约有一半多存在于秸秆中,秸秆富含有机质和氮、磷、钾、钙、镁、硫等多种养分,也是一项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可用作肥料、饲料、燃料及工业生产的原料等。搞好秸秆综合利用,既可缓解农村肥料、饲料、能源和工业原料的紧张状况,又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反之,农作物秸杆不实现综合利用,也可成变成社会负担。特别是现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区作为食主产区,农民对秸秆作为传统生活燃料的需求减少,加之秸秆的分布零散、体积大、收集运输成本高、利用的经济性差和产业化程度低等原因,导致剩余秸秆难处理。为了赶农时、图方便,农民采取了在田间焚烧的方式处理秸秆,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而且造成了大气污染、土壤矿化、火灾和引发交通事故等大量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成为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近几年来,长清区农机局始终把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高度一致,周密安排部署,加强宣传教育,形成了社会广泛关注、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不断强化科技引领和示范带动,寻求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形式和方法。通过采取推广秸秆切碎抛撒装臵、打捆外运、召开现场会、技术服务、现场指导等方式,积极推广普及秸秆还田、秸秆压块制碳、秸秆青贮等常规利用形成规模化。大力引导应用生物反应堆、秸秆肥料、秸秆燃料、秸秆板材、秸秆发电、秸秆育苗基质等新技术成果,不断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近几年每年争取省、市、区扶持资金百万余元,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财力支持和经济保障。通过以上努力,确保了全区夏秋两季“不着一把火,不冒一股烟”目标的实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为改善全区生态环境,减少空气污染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必要性
(一)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缓解资源约束的重要补充。
一是农作物秸秆作为优质的生物质能可部分替代和节约石化能源,减少对石化能源的依赖。按热值测算,2吨秸秆相当于1吨标准煤,开发利用秸秆能源,可有效增加农村地区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二是农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一种具有多用途和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也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三是农作物秸秆纤维是一种天然纤维素纤维,生物降解性好,可替代木材用于造纸、生产板材、制作工艺品、生产活性炭等,节约大量木材,保护宝贵的森林资源。四是农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4吨秸秆的营养价值相当于1吨粮食,可为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农作物秸秆一直是我区农民生活的基本燃料和农业生产的物质资料。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使用秸秆作为家用燃料,而选用商品能源等,传统的秸秆利用途径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秸秆出现季节性、地区性、结构性过剩,大量秸秆得不到收集利用,每逢农忙期间,秸秆遍地焚烧现象依然严重,屡禁不止。秸秆违规焚烧,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而且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威胁交通运输安全,影响城乡居民生活。特别是2007年9月份,济南市周边县区由于焚烧农作物秸秆引起空气严重污染,导致市民不敢开窗户,甚至引起飞机由于能见度低而无法着陆,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通过秸秆综合利用,可有效地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有助于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局面,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秸秆的利用从农业、农村的原始利用扩展到工业化的多元深加工利用。秸秆综合利用有着较好的市场前景。秸秆收集、储存、运输、加工可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
目前,我区农作物秸秆主要有四种利用途径(简称四料)饲料,喂家禽;肥料,施于田;燃料,直接用于燃烧或经气化、沼化集中供燃;原料,用于制作工业纸浆,新型建材板等。主要的综合利用方式及发展状况如下:
1.秸秆养畜,过腹还田。这是一种效益很高的秸秆利用方式。秸秆经过青贮、氨化、微贮处理,饲喂畜禽,通过发展畜牧增值增收,同时,秸秆过腹还田。目前从技术上讲,秸秆青贮、氨化及微贮技术比较成熟,需进一步研究的是进一步优化饲料配制和秸秆饲用率高的农作物品种选育。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实行农牧结合,形成节粮型畜牧业结构,是一条符合我区区情的畜牧业发展道路。通过推广秸秆养畜、过腹还田项目,可以较大幅度增加牛、羊肉产量,丰富菜篮子市场,改善人民群众的膳食结构;可以节约饲料用粮,缓解粮食供需矛盾。同时提高了秸秆资源的利用率。扩大推广该项目,可以解决部分剩余秸秆的利用问题。
2.农作物秸秆作为有机肥还田利用。秸秆作为有机肥料还田加以利用是目前最普遍的利用方式。还田利用方法有三种:秸秆堆沤还田、机械化秸秆还田和利用生化快速腐熟技术制造优质有机肥施于田。1)秸秆堆沤还田也称高温堆肥,是一种传统积肥方式,它是利用夏秋季高温季节,把秸秆堆积,采用厌氧发酵沤制,其特点是时间长,受环境影响大,劳动强度高,产出量少,成本低廉。现已发展了推广应用”301″菌剂、催腐剂、”hem”菌剂、酵素菌等快速堆沤秸秆还田技术,缩短了沤制时间。目前农村只少量采用,适用于农户分散小规模应用。
2)机械化秸秆还田。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经机械粉碎直接还田,每亩还田量350-500千克。机械化秸秆还田是近年来长清区农机局为解决剩余秸秆的利用问题而大力推广的项目,即采用联合收割机或大马力拖拉机配带的秸秆还田机,在地里直接将作物秸秆粉碎,再用深耕犁翻埋到土壤深处去,其特点是作业机械化程度高,秸秆处理时间短,腐烂时间长,是用机械对秸秆简单处理的方法。到目前全区秸秆直接还田面积达到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的%,我区现拥有秸秆还田机574台,联合收割机1210台,秸秆直接还田面积万亩,约占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的%。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碎秸秆在土壤里不能很快腐烂,影响犁耕和旋耕作业,特别是不利于小麦的播种而难于被农民接受,因此推广效果不佳。近一两年来,农民多使用秸秆还田机将秸秆粉碎之后,再付之一炬,一烧了之,如此既达不到秸秆还田的目的,又增加了农业成本,还污染了环境。所以秸秆直接还田的推广要综合农业生产效率与效益,把握推广程度。
3)利用生化快速腐熟技术制造优质有机肥施于田。这是一种应用国际90年代先进生物技术,使用现代化设备和手段控制生产过程,将秸秆制造成优质生物有机肥的先进方法,在国外已实现产业化,其特点是:用高新技术进行菌种的培养和生产,用现代化设备控制温度、湿度、数量、质量和时间,经机械翻抛、高温堆腐、生物发酵等过程,将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转换成优质有机肥。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生产设备1人即可操纵),腐熟周期短(4-6周时间),产量高(一台设备可年产肥料2-3万吨),无环境污染(采用好氧发酵,无恶臭气味),科学配比肥效高等其它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是当前利用高新技术,大规模高效率生产有机肥料的最佳途径。利用生化快速腐熟技术制造优质有机肥,是近年来为满足农作物特别是经济作物对有机肥的需求而引进的新技术。近些年来,为追求农业增产,农作物和蔬菜作物大量施用化肥和低品质农杂肥(鸡粪等家禽粪便),严重地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土壤环境,特别是因劣质农杂肥的施用会给农作物带来严重病虫害,而不得不施用大量的农药,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致使食用后人体素质下降,甚至对人类的繁衍构成威胁,且水源受到严重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因此,大量化肥和劣质农杂肥以及农药的使用已经成为危机人民生活、社会及经济发展和子孙后代的一大公害。社会急切呼唤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这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面对新形势,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业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而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业迫切需要发展有机肥工业。将秸秆制造成优质生物有机肥,一方面为绿色农业生产提供大量的有机肥;另一方面,可有效地解决目前剩余秸秆焚烧处理造成的浪费和污染环境这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举两得,利国利民。
3.用于农村能源建设。农村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是我区农村能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主要有两种秸秆转化为燃气的方法:一是秸秆气化。即通过作物秸秆缺氧燃烧,产出以一氧化碳为主要成分的可燃气体;二是秸秆厌氧发酵产出沼气。即通过作物秸秆适配人畜粪在厌氧条件下发酵产生出含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可燃气体。这些气体在稍高于常压的状态下,通过pvc管道送往农户,使用起来类似于城市的管道煤气。以沼气、生物质能为重点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缓解了农村地区能源供应短缺的情况,改变了农村传统的生火做饭的模式,满足了农民对高品位能源的需求,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适应了现代化新农村的发展需求,同时消耗掉了大量的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可实现秸秆处理规模化的方式。如我区双泉镇尹庄村就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
4.秸秆种菇及作其他工业原料。秸秆种菇既可以丰富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又可引导农民致富,出口创汇,促进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的发展,是处理秸秆一举多得的好办法。这种方法适合于在农户个体经营或农户集体组织产业化经营中推广,但消耗的秸秆量很少。农作秸秆还可用于秸秆制板、秸秆压块、秸秆育苗基质、秸秆发电等行业。
现阶段,我区秸秆综合利用面临的困惑及今后工作创新重点是:由于机具拥有量相对较少,同时现有秸秆还田机机具老化,就我区而言,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群众企盼着市场开发更多的能与加快秸秆直接还田配套发展的玉米联合收获机械、能一次完成多道工序的小麦免耕机械等。
秸秆压块在各地刚刚起步,设备本身尚需改进,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利用秸秆发展食用菌的生产技术人员少,粗放生产比重大,品种规模散,秸秆生产食用菌的效益还未充分发挥,距产业化要求尚有很大距离。
利用生物菌进行秸秆发酵堆沤处于发展阶段,以秸秆为原料生产有机肥产业化程度还不高。
作为农机部门,我们有信心有能力解决好以上诸多问题。今后,我们一定要加强领导,创新工作模式,将我区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按照目前的市场测算,1吨秸秆的价格在200元到250元,秸秆综合利用率若增加10%,即消化40万吨秸秆,可直接为农民至少增收1亿元。建设一条年产5万立方米的秸秆人造板生产线可消纳秸秆6.5万吨,直接提供200个就业岗位,同时可以带动周边秸秆收集、运输、储存等服务业发展,间接增加就业岗位400个。发展秸秆综合利用,既可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又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时,通过秸秆综合利用,可有效地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有助于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局面,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也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前景分析
展望未来,我们预计秸秆多元化利用格局将形成,秸秆由过去仅用作农村生活能源和牲畜饲料,拓展到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和燃料等用途;由过去传统农业领域发展到现代工业、能源领域。秸秆能源化利用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农民低效燃烧发展到秸秆直燃发电、秸秆沼气、秸秆固化、秸秆干馏等高效利用。秸秆工业化利用发展迅速,秸秆人造板、秸秆木塑等高附加值产品将实现产业化。因此,这些方面将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秸秆养畜。我区每年生产粮食35万余吨的同时也产生了40余万吨的秸秆,加之大量的薯、蔓和可利用的草木农作物等都是巨大的饲料源。如果其中一半用于养畜,则肉食品的产量将增加5倍。因此,秸秆养畜是我区秸秆资源化中的的一个发展趋势。
(二)秸秆生产全降解快餐盒。利用麦秸浆做的快餐盒各项指标良好,价格低廉,而且生产过程无毒、无污染,原料来源广泛。被扔后能很快降解,能增加土壤肥力,不构成大气质量威胁。一条生产线设备投资150万元,日产3万个,每年利润108万元,设备投资回收期1年半左右,既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又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应为秸秆资源化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三)利用秸秆与畜禽粪便制造有机复合肥,可以建大型有机肥料生产厂,其市场前景相当广阔。
(四)在目前气化技术相当成熟的条件下,进行高效低耗秸秆气化技术的研发,引导建设大中型秸秆发电厂,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不容臵疑的。这方面,坐落于我区归德镇的山东海伦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
(五)加快新型农业机械的研制和开发,进一步完善直接还田技术;加大在秸秆还田技术及其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与调控方法的研究力度。
(六)利用我区大学院校众多的优势,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联合攻关研究新技术,拓展秸秆资源化的途径,提高其利用价值。如以沼气为纽带的多种经营化道路,把沼液大范围的推向市场。
总之,农作物秸秆资源化技术是一项综合性、边缘性的科学技术。我们农机部门要加强领导,制定规章,创新工作模式,与科研部门一道研究优化有本地区代表性的实用技术,通过示范村、示范镇(街)的建设,在一定区域内集中产生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效益。展望未来,我区秸秆资源化技术的发展前景相当广阔。
第二篇:铜川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铜川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
实行规范化运作
为了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规范化、规模化和标准化,铜川市农机推广站组织科技人员编写了《铜川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作业技术规范及规程》。其包含一个规范和五个规程,为我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作业技术推广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受到了广大农机推广工作者及农机操作人员的青睐。
《铜川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作业技术规范》从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流程、各流程的主要技术内容、作业质量标准等来规范铜川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作业技术,指导我市及各区(县)农机推广科技人员开展工作。
《铜川市农作物秸秆操综合利用机械作业技术作规程》对各种农作物秸秆作业机械机具选用,作业前准备、安装、调整、规章排除、维修保养、存放保管要求进行了规定,对种子、肥料、土地提出了要求,制定了机手作业质量及检查标准。为秆还田机、玉米免耕播种机、小麦免耕播种机、小麦秸秆捡拾打捆机、玉米秸秆揉搓机五种机具规范化作业提供了依据,为提高我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作业技术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我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根据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区2018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政府引导、多措并举、依法推动”的原则,按照“农业优先、多元利用”的思路,通过法律、行政、技术、经济等手段,积极鼓励和引导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形成以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为主要方式,逐步扩大秸秆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等利用比重格局。
二、工作目标
2018年**区预计小麦种植面积33.77万亩,玉米种植面积46.32万亩,水稻种植面积1.55万亩。小麦、玉米秸秆以粉碎还田作为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同时积极推进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并加大秸秆打捆离田推广力度,特别是水稻秸秆力争实现全面打捆离田,使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达到98%。
三、工作重点
(一)大力推进秸秆肥料化利用。
1.按照“就地处理、循环利用、方便快捷”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引导农作物秸秆就地粉碎还田。
小麦秸秆:小麦收获机械在作业时必须加装粉碎还田装置,并及时播种下茬作物。技术要求:小麦留茬高度≤15cm,秸秆切碎长度≤10cm,抛撒均匀。
玉米秸秆:一是玉米机械化收获(玉米收获机械必须配带秸秆粉碎还田装置)后及时进行下茬播种。技术要求:割茬高度≤8cm,秸秆切碎长度≤10cm,切碎长度合格率达到85%以上;二是冬小麦播种期结束后,对于滞留在田间的玉米秸秆使用拖拉机带粉碎还田机进行粉碎,然后旋耕覆盖,或使用拖拉机带粉碎还田机粉碎后进行深松作业。技术要求:粉碎+旋耕作业深度达到15cm以上,粉碎+深松作业深度达到30±2cm,粉碎后的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消除焚烧隐患。
2.积极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结合本区畜牧养殖业发展,积极鼓励农民转变种植模式,发展玉米全株青饲料种植,推广玉米秸秆青贮、黄贮收获技术,使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达到15%以上。
3.着力推进秸秆原料化利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农民经纪人等积极开展秸秆收集、打捆、储运业务。鼓励秸秆经纪人与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对接,组织本区农作物秸秆就地利用和向外输送,促进秸秆资源化、商品化转化增值。
各镇乡政府要结合自己实际,选择有效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并积极做好与农机合作社或作业公司对接。同时对无法使用农机具进行处理的小、散、边地块的秸秆,各镇乡政府自行组织力量妥善处理,彻底消除焚烧隐患。
四、工作进度
6月28日前完成小麦秸秆综合利用33.77万亩,其中粉碎还田31.77万亩,打捆离田2万亩;10月30日前完成玉米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利用28.32万亩;11月30日前处理田间滞留玉米秸秆18万亩;12月20日前完成水稻打捆离田1.55万亩;12月30日前自行完成小、散、边地块的秸秆综合利用。
五、项目资金使用
按照《市农委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津农委计财【2016】
119号)的文件精神,我区对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按一定标准给予作业补助。
(一)
补助对象
实施秸秆机械化离田、还田的作业主体或土地经营主体。
(二)
补助标准及范围(参照执行)
1.冬小麦播种期结束后,对田间滞留玉米秸秆进行粉碎加旋耕覆盖作业,每亩补助35元;粉碎加深松作业,粉碎每亩补助20元。
2.秸秆打捆离田作业,每亩补助20元(或每吨补助100元)。
3.两茬平作玉米秸秆还田(包括青贮、黄贮作业),并及时进行下茬播种的每亩补助5元(此项补助标准为变数,是前两项资金按实际情况使用后,进行平均分配)。
以上标准作为参照,
1、2项上下浮动不得超过10%。专项资金不得超范围补助;对小、散、边、沟渠秸秆的处理不在补助范围之内;如资金不足,各镇乡自行解决。
(三)拨付办法
1.拨付办法。今年我区申请市级资金780万元。为鼓励打捆离田作业,调动镇乡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资金作用,市财政资金到位后,一次性拨付到各镇乡。
2.资金的确定。扣除小麦秸秆打捆离田作业资金后,以2017年各镇乡小麦、玉米和水稻播种面积为依据进行统一折算。
六、操作程序
(一)地块落实。各镇乡政府必须制定本镇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明确本镇乡各村农作物种植面积、秸秆综合利用面积、处理方式、工作安排、工作措施等内容。
(二)开展作业。各镇乡政府组织本辖区内村级组织按照本镇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要求,积极对接作业主体,按照时间节点开展秸秆综合利用作业。并及时组织各村将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公示,公示期5天。
(三)核实验收。一是镇乡级自验。镇乡政府对辖区内村级组织作业情况进行检查核实验收,填报《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验收表》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汇总表》(见附表),连同自验照片和验收申请一并交到农机中心,申请区级验收。二是区级验收。农机中心会同区农委、区财政局和环保局对各镇乡政府上报的验收情况进行抽查验收,每个镇乡抽查3-5个村,同时检查各镇乡实施方案、作业明细、证明材料等相关档案。如发现验收不合格的村,由当地镇乡政府督促整改,经整改仍不合格的,停发该镇乡项目补助资金。
(四)资金下拨。镇乡自验和区级验收后,由区农机中心汇总上报区政府,区财政局按区政府批复将补助资金一次性拨付到各镇乡财政所,各镇乡政府要及时把资金拨付到补助对象手中。
(五)公示监督。资金拨付后,各镇乡政府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示,公示期5天,并留存影像资料;区农机中心对全区的秸秆综合利用资金使用情况在政务网进行公开。
七、责任分工
根据相关部门职能,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一)各镇乡政府履行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的主体责任,结合本镇乡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并指派一名联络员进行秸秆综合利用日常工作。同时加强宣传教育,精心组织推动,强化工作监管,确保秸秆综合利用任务落到实处(镇乡实施方案、联络员名单及其联系电话于6月5日前报区农机中心管理科,联系电话:59126518;29116805)。
(二)区农委和区农机中心负责编制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方案、验收考核细则,严格执行公示等管理制度。组织开展秸秆项目检查、验收等管理工作。
(三)区农机中心负责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技术推动。负责抓好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督促指导各镇乡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特别是要抓好秸秆综合利用任务和扶持政策的落实。同时配合镇乡抓好作业机手的技术培训和作业机械的调度、协调等工作。
(四)区财政局、区农委和区农机中心要加强对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管理和检查。各镇乡要自觉接受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督,对补助资金实行“专人负责、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区和大城市郊区,机械化基础条件好,要大力推广应用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保护性耕作等适用技术;丘陵区与经济欠发达区,要着重考虑秸秆堆沤还田技术,大力推广秸秆快速腐熟还田;草食动物比较集中地区,要大力发展秸秆养畜,推动秸秆经济的发展;经济较发达地区,要推动秸秆气化、沼气和秸秆加工业的发展,开拓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推进新农村建设。
3.4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一个产业发展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一个产业发展,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同时要做到“三结合”: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优势产业布局相结合、与发展农业机械化相结合。秸秆综合利用主体是农民,出路在技术,关键在机械,重点是增加投入。必须利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发展秸秆经济,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引导企业和农民参与,使农民增收、企业增利。如建立秸秆种菇场、秸秆气化站、秸秆生物制肥厂等,推行企业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