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班子内部监督问题思考

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是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的一项重要措施。把健全和完善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的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既是由于它在整个监督工作的格局中处于特殊地位,也是因为要使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得以正常开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困难。从这些年的实践看,监督意识模糊、措施不到位,内部监督不能健康开展,则是党内监督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必须要积极探索对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健全和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监督的科学机制,切实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提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

一、健全和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监督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志曾强调指出。“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最重要的是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的监督”。领导班子内部监督是指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是党内最主要、最有效的一种监督。因为,领导班子成员同处一个责任体里,经常工作在一起,彼此之间熟悉和了解,监督起来既有针对性,又有说服力,而且监督起来较为方便、直接。当前,多数领导班子内部是能够开展监督的,特别是经过“三讲”、“三个代表”和“保持党员先进性”等学教活动,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得到恢复和发扬,县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解决自身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但是,也有一些领导班子内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空气薄弱,班子成员奉行好人主义和庸俗关系学,相互之间缺少正常的监督和帮助,有了问题和缺点不仅不能坦诚指出,反而视而不见,甚至回避掩盖,互相袒护,以至养痈成患。从对目前发生的一些特案要案的分析情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违法乱纪行为和线索的发现,极少是由班子内部成员揭发的。可见,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确实是势在必行,只有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才能有效地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首先,健全和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监督机制,是确保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依法行使权力的有效手段。不论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使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行使好手中的权力,还是促使干部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预防和治理腐败,都要靠权力监督。为了保证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够正确行使党和人民所赋予的权力,必须依靠健全和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来对其进行有效的制约。这些年来,权力监督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深刻体会到,不对领导干部从事公务活动和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权力运行就会脱离民主和法制的轨道,就会给形形色色的以权谋私和腐败行为以可乘之机。其结果,必然损害党的形象,甚至危及党的生命,动摇社会主义国家的根基。因此必须要加强对领导班子内部的监督,提高班子成员相互间的监督意识,确保领导干部能够正确、合法地行使党和人民所赋予的各项权力,切实做到权力运行法制化、规范化。

其次,健全和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监督机制,是有效防范领导干部发生腐败现象的治本之策。近几年来发生的消极腐败现象,正日益引起党和人民的关注和焦虑。腐败确是重症、顽症,但决不是不治之症。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积极探索一条符合现阶段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败路子,制定了一系列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制度和改革措施,毫不手软地惩治腐败分子,在依靠体制创新遏制和克服腐败现象、逐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其中,加强对领导班子的内部监督,就是实现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和制约的一项治本之策。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必须责无旁贷地相互严格监督,特别是对主要领导干部,班子成员更肩负重要的责任。只有通过班子成员之间的帮助提醒、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协商、集体决策等形式,才能有效地增强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

第三,健全和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监督机制,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顺利贯彻和落实的可靠保证。历史证明,一条正确路线的形成和坚持,需要作长期的艰苦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邓小平同志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切实保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路线的连续性、稳定性,就必须注重党的制度建设,建立起党内监督、党内民主等的一系列完备制度,使我们党和国家的治理从根本上是靠制度而不是靠人。

二、领导班子内部监督难以健康开展的主要原因

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对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领导班子内部监督还难以健康有效地开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第三,加强制度创新,健全班子内部监督配套制度。监督制度是实施党内监督的依据和保障,它既为党员领导干部提供了行为规范,又为加强监督互相制约创造了条件。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工作,也要靠制度作保障。当前,监督的关键在于制度条文及时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适应工作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对干部监督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逐步探索健全班子内部监督的配套制度,一是建立领导班子内部监督责任制,加强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一把手作为班长,对班子成员进行监督负有重要责任。对于疏于监督,使班子成员小错酿成大错,给工作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一把手责任,班子成员发现一把手或其他成员存在问题,也要采取个别交谈、思想沟通等方法,及时提醒告诫、批评帮助。对经提醒告诫无效的,要及时向上级组织部门反映,否则要追究班子成员的责任。二是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和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年度报告制度。要求领导干部及时汇报本人及亲属,特别是配偶、子女的重大事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每年年末都要对一年来在工作、思想、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并形成年度报告,召开专题会议向班子成员进行通报,征求班子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上报上级组织部门。三是加大力度,切实抓好制度的创新与落实。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进行探索和创新,不断赋予《条例》以新的内容。逐步实现党内监督工作的制度化、法律化。通过建立管用、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制约、规范领导干部的言行。要严格按照《党内监督条例》关于召开民主生活会的关键环节所作的规定,如主题确定、主要负责人责任、情况通报、群众意见处理等以及党内民主生活会不符合规定要求,将被责令重新召开等。这些规定都必须一项一项地抓好落实。

第四,建全党内生活,开展健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内民主是党内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健全党内民主生活,是实施党内监督的主渠道。当前,有些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缺乏实质性内容,有的把民主生活会开成了业务会、闲谈会。领导班子一定要发扬民主,增强民主生活会的政治性、思想性、原则性,班子成员要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以及党员群众提出的意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增强党性观念,正确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员领导干部既不能隐瞒自己的问题,也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指正。领导干部有敢于剖析自己的勇气和宽阔的胸襟,用于做深刻的自我批评,同时,又能诚恳地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对别人开展批评。要掌握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增强开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思想斗争的自觉性。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解剖自己不加掩饰;要带头开展批评,不讲情面;要带头接受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班子内部形成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氛围。要讲究批评艺术,把握分寸,与人为善,不恶语攻击,以理服人;要抓住重点,不要舍本逐末。

第五,积极探索,努力营造有利于监督的软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已经逐步迈入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依法治国已成为基本国策,并得到逐步落实。各级领导班子的“一把手”在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用人上具有很大的决定权,要从根本上改变人治状况,就要对限制“一把手”在班子内的权力份量,同时,上级组织部门也要注意营造有利于领导班子内部监督的软环境,特别是在组织考察干部过程中,既要充分听取“一把手”的意见,也要重视其它班子成员的意见;既要听取多数人意见,也要听取少数人意见;既要听取赞同意见,也要认真分析不同意见,以便形成良好的监督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