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走势及其对策金融危机

二、关于今后我国经济走势的问题

1.要关注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问题。这种不确定性从国际上看,受美国次贷危机和美元贬值的影响。从国内来看,不确定的因素中,既有可能使经济增长向上的,也有可能使其向下的。向上的因素包括政府换届效应、灾后重建需求增大,刺激供给。向下的因素主要是企业的成本上升,包括企业的各种环境趋紧以后,可能会使经济增长受到一定的抑制。如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环境治理、资源保护、社会保障、通货膨胀使得生产要素成本的增加、从紧的货币政策等等,这都是促使经济往下走的因素。价格走势,同样也有不确定性。尽管现在cpi有所回落,但是否存在反弹的可能,还需要观察。因为成品油和电价调整以后,cpi指数往上是必然的结果。此外,抗震救灾、奥运召开导致的需求增加对价格都有拉动作用。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是食品和居住价格。资本市场中股市、楼市,走势也不明朗。

2.流动性过剩对我国金融发展仍然带来很大压力。前5个月尽管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但货币增长的压力并没有明显缓解。到5月末,外汇储备是17970万亿美元,1~5月份增加了268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多增424亿美元,增幅39%。说明外部流动性输入压力比去年严峻。从创造货币供给的另一个渠道–国内信贷看,今年前5个月同比多增2920亿,同比增幅在16.22%。从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外的数据看,各类委托贷款和结构性理财产品增长也很快。总之,单从货币层面看,目前货币扩张的压力仍然较大,需要我们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

3.要防止经济的迅速下滑。首先看消费水平,今年的购买力与去年相比,下半年可能会出现较大的问题,另外农民工的转移收入也会下降。其次是看投资,从统计数字上看,虽然今年上半年投资达到25.6%,高于30年来的平均20.8%,但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投资的需求只有不到18%。而且今年第二季度投资下降的程度很大,尽管可能这次地震灾害的重建工作能增加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投资,但还是不抵国家出口导向需求的下降和长三角、珠三角投资需求的下降,以及整个经济景气度下降所带来的投资需求的下降。

4.要关注中国经济面临的“滞”、“胀”和“滞胀”三种风险。所谓“滞”,就是担心增长速度下滑,外需趋冷,如果内需再紧缩过度的话,“叠加效应”则有可能令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出现泡沫破裂,经济停滞的局面。所谓“胀”,就是担心通货膨胀,但不担心增长速度,认为只要压下通货膨胀,速度降低一点,到9%左右正合适。因此,如果我们现在过度担心经济下滑,对美国的次贷危机和南方冰冻雨雪灾害以及地震灾害做出过度反应,就难免出现类似2003~2004年中断刹车、重新踩油门导致投资过热、物价上升的局面。所谓“滞胀”,就是一方面物价继续攀升,而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失业人员增多。有人提出,只要增长速度在8%以下,通货膨胀在8%以上,也就是“低增长,高通胀”,就应当算是中国式“滞胀”。这种观点认为,目前,引起“胀”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方面,由于人口增长而耕地减少,将产生推高消费物价的因素;二是国际方面,由于国际游资从股市流向大宗商品市场,由此推高国际农产品和原材料价格。中国是这些产品的主要消费国,所以输入型通货膨胀会越来越明显。认为引起“滞”的因素主要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方面,上一轮投资到2007年下半年接近尾声,到2008年中期会明显回落,但同时此轮投资周期所形成的产能开始集中释放,将会显著改变总供求的对比关系,呈现出明显的产能过剩,导致经济增长率下滑;二是国外方面,美国房地产泡沫所积累的危机爆发,会导致中国的出口显著萎缩,也会导致中国经济的增速下降。因此,这种观点担心“内外需紧缩双碰头”,从而形成“滞胀”。而种种迹象表明,从发展趋势看,中国经济走向“滞胀”的可能性的确是在增加。一是宏观经济政策失误,不断地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解决失业问题,结果导致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地朝远离坐标原点的方向推移;二是政府管制过度,政府通过行政管制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干预过度;三是社会福利过度,工资、福利的刚性特征导致物价只升不降

5.对可能出现的失业和银行呆坏账增加要早谋对策。首先,要注意城市隐性失业问题。目前沿海发达地区纺织、制鞋、家具等行业的企业大量外迁或倒闭,主要影响的是农民工就业,这可能会形成社会隐患。如果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城镇户籍人口的失业问题也会凸现出来。其次,在股市大起大落之后,房地产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过程。如果销售持续萎缩、资金持续紧张,对银行资产质量和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将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在于,我国的房价相对于广大居民的购买力而言是偏高的,与股市估值过高有相似之处。对此,我们要高度警觉。

三、关于我国目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问题

专家们总体认为我国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应当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政策出台要慎重,要考虑时机和力度,要考虑社会经济和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要防止矫枉过正,要防止造成经济的萎缩和经济的急速下滑。即使是继续实行从紧的政策,也要在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寻找平衡。

1.紧运行的环境与企业结构调整之间要有一个适当的匹配关系。去年以来企业经营环境明显趋紧,能源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国际市场相对收缩等多因素“叠加”“碰头”所导致的累积效应,促使许多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自觉或被迫进行结构调整,这是一个积极的现象。但我们应当探索和把握一个合适的“度”,使环境收紧的程度对于企业结构调整而言达到逼而不死、死而不多、增量调整阔步前进、存量调整逐步推进的效果。因此对进一步加大力度的政策调整要特别慎重。

2.保持增长与通胀之间的适度平衡。从紧的政策还要坚持,因为总需求是推动通胀的根本原因。尽管目前的经济基本面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如果将通胀压得太低(比如说4.8%),就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压通胀肯定会导致增长率下降。根据测算,0.4%的通胀率可以换取1%的增长。反过来说,压0.4%的通胀率,就会压低1个点的经济增长率。从这个角度而言,保持增长与通胀之间的一种适度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3.政策调整短期内不能太频繁,太密集。政策调整短期内太频繁,太密集,对企业的成本和出口竞争的影响很大,就深圳情况而言,企业综合成本要上升30%,这是很难靠企业自己消化的。深圳市委市政府经过广泛的调研做出的判断是深圳出口面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形势。江苏、浙江、上海基本上也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4.调整和稳定我国的出口政策是重中之重。有专家认为,如果我们的出口是个位数增长,那就意味着是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而出口零增长或者负增长是我国出口制造业和宏观经济绝对不能承受的,会面临像亚洲金融危机的风险。因此,调整政策,稳定出口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过去有些政策调整或是调整时机不对,或是没有充分考虑国情,或是没有从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出发,这种情况绝不能再次出现。

四、关于控制通货膨胀问题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有专家分析,我国的出口形势下半年可能出现很大的转折,面临多重压力,首先是世界经济外需形势可能全面恶化,美国以及以它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危机,面临更复杂和困难的局面,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有可能同时出现。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中,很多国家出口下降,如新加坡、印度、菲律宾等说明全球经济走低。其次是如果以越南货币金融危机为先兆,整个新兴市场货币汇率面临转折,即由过去和我们一样的持续升值变为大幅贬值,如果由于发生金融危机发生急剧贬值的话,就会对我们的出口造成更直接的打击。而这种风险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今年4月份,印度的卢比对美元已经贬值了5%,泰铢已经贬值了4.4%,马来西亚林吉特贬值了3.2%,越南盾贬值了3%,这仅仅是一个先兆。如果美元由过去持续贬值变成升值的话,就会进一步加大国际资本对新兴市场的介入。大量的热钱向新兴货币市场回流,就会像当年亚洲金融危机一样,那个风险和打击可能会更大。

有专家认为,大量热钱涌入中国套利正在变成越来越大的一个威胁。第一,热钱的套利造成中国国家利益的损失;第二,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稳定是一个严重的挑战,今天可以大量流入,明天就可以大量流出;第三,导致货币的强制发行,这对我们宏观调控是非常不利的。面对这么大量的热钱流入,光考虑汇率问题,光考虑调整准备金率,没有有效的行政性的控制手段是不行的。

此外,专家们在讨论中还建议尽可能在发展当中推进改革,以解决一些体制和机制的问题,研究成立政策性金融机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