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2年我国农村金融行业现状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2018-2022年我国农村金融行业现状分析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8-2022年中国农村金融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2-2017年,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日益丰富,直接融资、农村保险持续发展,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扶持政策不断加强。农村金融发展呈现出服务主体多元、服务覆盖面较广、数字金融使用率较高的特点。
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成效明显
一方面,主要涉农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健康状况、经营规模和支农能力不断提升。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下同)自2004年实现全行业盈利以来,截至2016年末已经累计实现盈利15776亿元。2016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501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3.79%,分别比2007年末下降1578亿元、17.25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2.13%,比2007年末提高12.23个百分点。农业银行将所有县域支行改造成为三农金融事业部的基本经营单元,不断强化面向三农的经营主体地位,2016年末贷款余额比2010年增长了1.11倍。邮政储蓄银行于2016年9月成立三农金融事业部,第一批在五家分行开展改革试点。国务院批复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深化改革方案,明确国开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强化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职能定位。
另一方面,新型、微型农村金融机构快速发展。村镇银行县市覆盖面持续提升,截至2016年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1519家,其中64.5%设在中西部地区,村镇银行资产规模达到1.24万亿元。全国累计设立小额贷款公司8673家,贷款余额9273亿元。允许符合条件的供销合作社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试点,增强为农服务能力。全国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起步,农民合作社内部开展信用合作在“一省三县”(山东省、湖南沅陵县、安徽金寨县、河北玉田县)试点,相互保险试点正式启动。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推进
涉农担保品范围明显拓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稳妥有序推进,信贷、担保、证券、期货、保险等领域之间的协同创新不断涌现。截至2016年末,232个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县贷款余额140亿元,59个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县贷款余额126亿元。金融机构针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利、新型城镇化、绿色生态等重点领域探索开发大型农机具、预期收益权、林权等抵押贷款业务和供应链融资服务。保险机构开发推出几百个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产品,31个省市启动或制定了价格保险试点方案,试点品种达到50多个。
直接融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农业保险风险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银行间债券市场陆续推出永续票据、项目收益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创新产品,涉农企业直接融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截至2016年末,396家涉农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1101只、10928.9亿元债务融资工具,新三板挂牌的涉农企业累计达386家,上述企业2016年共完成101次股票定向发行,累计融资39.54亿元。期货市场已上市21个农产品期货品种,覆盖了粮、棉、油、糖、林木、禽蛋等主要大宗农产品领域。
自2007年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实施保费补贴等政策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实现快速发展。2007年至2016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51.8亿元增长到417.1亿元,参保农户从4981万户次增长到2.04亿户次,承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数字技术具有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显著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优势。金融机构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性。新兴互联网金融服务商利用大数据征信等技术优势积极开发三农、小微融资市场。金融服务中数字技术使用水平不断提升,网上支付、移动支付使用率快速增长。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