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支持乡村振兴研究

摘要。农业保险是农业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三明市是福建省最早试点开办农业保险的地区之一,中国人保财险三明市分公司(下称“三明人保”)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紧密结合山区实际,积极开展水稻种植保险等一系列农业险试点,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增长。从2006年开展试点以来,三明市农业保险总体进展顺利,但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提出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发展路径;乡村振兴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振兴关键之一是要解决农业风险保障问题,其中农业保险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稳定器”和“安全阀”,能有效分散和转移农业风险。2018年以来,中央多次发布有关乡村振兴战略的文件,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也印发了相关实施意见,对农业保险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详见表1)。其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下称“中发〔2018〕1号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称“中发〔2019〕1号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下称“《2018~2022战略规划》”)把农业保险列入“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明确了农业保险的制度属性,提升了农业保险的政策地位。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201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要持续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2018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572.65亿元,同比增长19.54%;农险保额3.46万亿元,同比增长24.23%。虽然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发挥了农业风险保障作用,但也存在政策协调机制不健全、财政补贴制度不够完善、产品结构失衡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保险功效的有效发挥。

二、三明市发展农业保险的必要性及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一)三明市发展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1.重要农业产区。三明位于福建中西北部,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75%以上,有8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商品粮基地,是福建省主要的农业产区、重要的粮经作物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宁化、清流两县是福建省四大烤烟生产县之一。

2.重要林区。三明森林资源丰富,林木种类繁多,全市森林面积2641万亩,森林覆盖率76.8%,活立木蓄积量1.15亿立方米(为全省的三分之一),毛竹储量3.8亿株,是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验区、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市。

3.特色农业发展迅速。截至2019年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超过6000家,土地流转面积81.5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34.3%。近年来,全市农业产业化持续推进,先后创建了建宁县莲子、永安市莴苣等12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持续推进五大产业、20条产业链发展。其中,建宁县通心白莲、清流县鲜切花入选2018年度福建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4.辖内自然灾害频繁。三明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565~1795毫米,降雨集中且多为暴雨,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和洪涝等自然灾害,是全省自然灾害多发且较为频繁的地区。此外,三明地处闽江流域上游,许多村庄和城镇坐落在河谷地带或山坡,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损失往往较为严重。

(二)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1.从农险承保机构看,人保财险公司始终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三明人保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尝试农业保险工作,当时主要经营森林、烟叶、水稻等农业保险业务,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赔付率长期居高不下,导致保险规模逐年下降。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6年以来,在中央和福建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三明人保农业保险业务开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虽然目前全市保险公司有30余家,但因农业保险风险高,大部分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意愿较低,仅中华联合保险三明分公司2016年尝试开办烟叶种植保险、肉羊养殖保险等少数农险险种。

2.从农险品种看,保障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以来,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在三明市先后试点开展森林火灾、水稻种植、农村住房、能繁母猪、烟叶种植等农险险种。2013年《农业保险条例》正式实施后,三明人保又推出育肥猪、设施花卉、设施蛋鸡养殖、肉兔养殖等一系列特色农险品种,逐步构筑了支持“三农”发展的风险保障体系。

3.从农险扩面看,保险覆盖率不断提高。近年来,全市农业保险覆盖率不断扩大,农业保险的功能作用日益凸显。其中,水稻、森林、烟叶、能繁母猪等主要农业险种实现辖区投保全覆盖;农村住房保险由省政府为全省农房统一实施基础保险;蔬菜种植保险、水稻制种保险、设施花卉保险等特色品种在主要产区展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截至2019年末,全市实现农险保费总规模1.08亿元,为农民提供了较好的风险保障。

4.从政府支持看,农业保险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一是财政补贴比例增加,2006~2019年财政补贴占农业保险保费比例由50%左右提升至70%左右,有效促进了农业保险业务规模的拓展和参保率的提高;二是财政补贴覆盖范围从水稻、森林等主要品种逐步扩大至对特色农产品农业保险的补贴,有效促进了本地特色农业的发展;三是保费补贴结构逐步优化,从表2可看出,2016~2019年保费补贴结构中,中央和省两级财政补贴占比分别达40.98%、42.49%,市、县财政补贴仅占2%、14.54%

三、农业保险推进过程中的难点阐析

(一)政府层面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对农业保险的多样化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但也存在农业农村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等状况,从而抑制了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持续推进农业提质增效,而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必然催生对农业保险的多样化需求,反过来又将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

2.持续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刺激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保险的购买需求。目前我国农民人均收入总体偏低,除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于费用较高的商业性农业保险品种的参保积极性也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险业务的发展。从三明市看,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值之下的县(市),其农业保险需求也相对偏低。可见,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也有利于扩大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购买需求。

3.不断增强保险意识,进一步提升农民参保意愿。目前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程度还不高,对政府救济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性。因此,地方政府要积极发挥农业保险宣传的主体作用,提高农民风险和保险意识;监管部门及保险公司应主动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加强保险知识宣传,让广大农户了解办理农业保险的意义,知晓参保程序、理赔方式等,提高广大农户的参保意识,变“要我办”为“我要办”,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户种植风险和经营风险,保障农民生产经营的稳定,促进“三农”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