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农村绿化建设的思考

对桃源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颜忠明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桃源县委政府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全县农村经济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增加农民收入,早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笔者从分析农村发展现状及问题入手,就如何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

一是农村面貌日新月异,但局部布局欠缺规划。近年来,农村建房不断增多,并开展了以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厕、改厨为主要内容的“三清三改”整治活动,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明显改观。仅去年全县就清理垃圾15000多吨、清理路障5600多处、清除淤泥1200多公里,改厨1633户、改厕3633座。但目前农村局部建设过程中,虽然有统一规划,但是局部建设依然欠缺详规,致使农民建房无序进行。农民建房一般是以组和自然村落为单位,主要是依托行政地域,实行沿路、沿河发展,形成了马路村、沿河村,也有一些自然村落几户一庄,既不成线,更不成块,“只见新房,不见新村”,这严重影响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另外,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迁出人口也相应增多,搬出原居住地新建住房户也增多,很多村落逐渐沦为“空心村”、“空壳村”,这类村今后将如何制定规划还有待探索。

二是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产业建设依然薄弱。新农村建设近五年来,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27元,到2009年,农民人

均纯收入达到4816元,增长1289元,年均增长430元,是近几十年该县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阶段。农民收入的提高,与国家惠农政策密不可分,但惠农政策是一个常数,如何进一步增加农民自身的收入,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根据该县三个示范片点建设的情况看,示范片的开展都与自身的产业优势分不开。像茶庵铺太平铺示范片的茶叶基地,马鬃岭镇的柑橘产业,盘塘镇的烟叶基地,都有属于自己的产业优势。尽管该县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而当前绝大部分地区农业产业基础相对较薄弱,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带动作用有限。具体表现在龙头企业少,加工层次低,作为县内支柱性产业的苎麻、生猪、家禽、肉羊、水产、蔬菜等众多产业没有一家上规模的加工龙头,全部以向外出售原料维持产业发展,严重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

三是基础设施大为改观,但配套措施并不完善。该县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大为改观,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交通建设方面,完成村组公路硬化1845.1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利建设方面,完成灌区渠道混凝土硬化480公里,达标2100公里,清淤4850公里,解决了35个乡镇138个村78863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能源建设方面,新建沼气池1.2万口,新建大中型沼气池50处。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需求与养护能力之间的矛盾愈显突出,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管理主体尚不明确,管理养护资金严重不足,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严重影响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使用效益,也影响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农村公路管养维护难,路面容易出现破损,全县目前共有农村公路近6000公里,其中纳入全县统一养护的里程有3094公里,其他公路均由村自筹资金进行养护。

四是社会事业日趋完善,但文化生活仍显单一。全县新建和改造乡镇卫生院31所,维修改造村卫生室232个;农民参合率也逐年上升,今年达到98%。新建敬老院11所、村级五保之家22所,农村低保人数达到27000人。社会事业与公共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农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农村文化生活依然较为贫乏,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五是以创新筹资带动农村整体建设,促进示范片点的辐射效应。要加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改变原来行政指定的做法,在全县推行试点自愿申报和分步验收升级的制度,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在不违

背项目投入范围和建设要求的前提下,适度打捆涉农及相关项目集中支持示范村建设。要挖潜筹资渠道。积极组织部门对口帮扶,安排单位组成工作队进驻点村,予以支持;深入开展“厂村共建”活动,组织县内企业与村结成对子。进一步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断提高项目、资金管理水平,促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顺利实施。

(作者系桃源县统计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