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工作的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希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促进就业的主渠道、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基础,中小企业为*贡献了*%以上的税收、*%以上的gdp、*%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以上的就业岗位和*%以上的企业数量,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发展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特别是新冠疫情持续影响,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直接面对成本高、负担重、融资难、融资贵等各种困难和挑战。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践表明,减税降费是助企纾困直接有效的办法,实际上也是“放水养鱼”、涵养税源。要结合实际,依法出台税费减免等有力措施,使减税降费力度只增不减,以稳定市场预期。国务院*项措施、*政*条、*政办*条、*惠企纾困*条以及全国各地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的政策措施纷纷出台,为中小企业送去了“及时雨”。截至*月*日,全国合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万亿元;金融系统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万亿元,同比多增*亿元;在全国集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我国市场主体在较大基数基础上实现正增长,已超*亿户。政策有力,效果显现。然而面对后疫情时代和国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政策落地的效果如何。中小企业的反响如何。还有哪些需要帮助的困难和问题。还有哪些需要从政府层面加以改进的工作。等等。为此,*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深入中小企业走访了解,召开行业协会、商会、相关专家及有关部门座谈会,力求多层面了解情况,多角度获取信息,多渠道掌握实情,并就中小企业纾困解难的路径选择作了一些思考。现形成报告如下:

一、*市中小企业纾困解难政策落实整体情况

从调研情况看,*市中小企业纾困解难政策落实有力有序,取得了一定成效。

企业减负及时到位。一是减税降费方面,今年*—*月,全市累计为企业办理留抵退税*亿元(含负担的省属铁路企业留抵退税*亿元),其中中小微企业退税*亿元,共计*户,占留抵退税总户数的*%。全市*万户次制造业中小企业延缓缴纳税费*亿元,*万户小微企业减征企业所得税*亿元,为*万户次小规模纳税人、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减免“六税两费”*亿元。二是稳岗减负方面,*万户企业减收失业保险费*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亿元,缓缴社保费*万元;市级国有用房为企业减免租金*万元,返还小微企业工会经费*万元

市场活力加速提振。一是促进消费方面,今年以来,先后发放汽车、家电、餐饮等消费券*万张,累计兑付优惠金额*万元,直接撬动消费约*亿元,其中汽车*亿元、家电*万元、餐饮*万元二是创业就业方面,在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工作的同时,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帮助年轻人创业就业,前*月,我市开展就业援助招聘会*场次,提供就业岗位*万个次,青年就业见习开发已完成*个岗位,累计发放富民创业补贴贷款*亿元

帮扶服务不断优化。一是金融支持方面,持续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截至*月末,全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亿元,同比增长*%,高于全部贷款平均水平*个百分点;全市银行业机构累计为*余户各类市场主体,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涉及贷款金额*亿元二是企业服务方面,开展“纾困解难,助力发展”年度“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累计开展网络培训、线上对接、现场服务等系列活动超*场,服务企业超*家,免费为企业提供疫情下用工管理风险成本控制等系列课程,*家企业参与培训,开通账号*余个,累计学习时长超*小时

二、当前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细化一是有的政策内容繁冗,企业“消化不良”。部分企业反映惠企政策内容篇幅过长、易读性不强,缺少有效的政策解读、宣讲和指导,加之在政策制订前,企业的参与度不高,未通过行业协会、商会等充分征求企业意见,有的政策已经在网站公布后才征求意见,企业直呼看不懂、吃不透,找不到适用的惠企政策。二是有的政策程序复杂,企业“无从下手”。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财会、法务、管理等专业人员,对于申报程序繁琐的惠企政策,由于不了解政府部门内部流程和运转规律,需要派专人找资料、填表格、跑部门,并且一些政策优惠幅度不大,对企业的吸引力较小,企业不愿花精力去申请。如一些服务业企业反映稳岗返还资金数额偏少,但申报材料较多、审批流程较繁琐。三是有的政策区别对待,企业“心态失衡”。有的企业反映个别优惠政策覆盖面较窄,中小企业普惠性较低。如国资企业减免房租政策有效降低了部分企业经营成本,但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享受房租减免政策,差别化的待遇容易引起中小企业经营者不满情绪。还有的政策申报条件苛刻、门槛设置高,自动屏蔽了一些有需求的中小企业。四是有的政策执行走样,企业“望而却步”。部分企业反映在申请享受留底退税政策中,个别税务部门刁难梗阻,表示如果申请留底退税,就要核查近三年企业账目,企业由于惧怕被重点监管,不敢申请退税。还有的企业反映,与*南发达地区相比,税收返还到账时间较长,一些优惠补贴兑现难、兑现慢,“刚性兑现”有待加强。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二)激活内生动力,进一步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建议从速从快推进四项举措:一是加快减负增效。在减轻企业负担上下功夫,进一步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降低中小企业税费、物流等成本,算好大账、长远账、综合效益账,完善配套服务,实质性减轻企业负担。探索创新扶持政策,对符合产业政策、产业前景好、一时遇到困难的企业实行税费缓缴、减免等优惠措施。二是加快创新赋能。重视培育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腾笼换鸟”、二次创业,加强模式、业态、品牌创新。梳理、评价中小企业科技研发基础、项目需求,建立创新培育项目库,充分利用创新基金,鼓励本地科研院所与中小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创新,引导企业走上“专精特新”道路,培育一批“单打冠军”“独角兽”企业。三是加快智改数转。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支持企业应用自动化装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等进行信息化改造,提升数字化普及率。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广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低成本、模块化、数字化解决方案,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赋能应用场景。加快消费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消费新模式新业态,统筹运用消费券、云逛街、特色主题活动等“组合拳”,进一步促进网上消费,支持本地电商平台发展。四是加快人才招引。有关人才方面的激励政策多向基层蓝领和一线工人倾斜,探索人才评价体系,打造地方工匠队伍。加强对本地高等院校、职业教育院校专业设置的规划指导,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调控和优化专业结构,推动校企开展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组织对接工作,精准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三)打通融资堵点,破解影响企业发展最突出难题。建议把解决融资难作为纾困解难的主要突破口、集中发力:一是健全信息共享体系。加快推动企业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发挥政务服务平台和大数据中心作用,整合市场监管、税务、海关、法院等部门的涉企信息,与银行尽快实现信息共享,并定期推送企业“黑名单”“白名单”,为银行精准选择客户、科学评估预警风险提供支撑。推进地方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融资对接、政策汇集、信息披露等实用功能。二是完善风险担保体系。推动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之间加快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打通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之间毛细血管的“淤堵”。探索对中小企业开办知识产权、股权、机器设备、仓单及其他动产抵押贷款。使用好中小微企业应急转贷资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优化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运作模式,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撬动作用。三是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深化金融改革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和运用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特色金融服务产品,降低贷款投放对抵押担保的依赖程度,满足中小企业“小灵短快”等多样性融资需求。强化金融管理部门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推动成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会办机制。鼓励引导中小企业用足用活用好债券融资、私募股权基金等融资方式,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四是强化考核激励体系。完善金融机构监管和内部激励考核体系,进一步压减审批程序和周期,防止不合理的随意抽贷、断贷等做法。创新考核评估方式,把银行机构业绩考核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相挂钩。强化对新增中小企业贷款等指标考核,促进更多信贷资源投向中小企业,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成效显著的金融机构予以一定奖励。

(四)优化政务服务,全力助推企业提质增效。建议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一是把好“政商交往”标尺。加快转变工作作风,在为企业服务的态度、能力、担当等方面做“加法”,在简化程序、简政放权等方面做“减法”,打造亲商重企的行政服务环境,防止清而不亲、谈商色变和亲而不清、官商勾结等行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及时兑现对企业在金融、用地、税费等方面的承诺。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容错纠错”机制,主动担当作为,为企业后续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留出空间。二是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加快行政审批速度的同时,注重提高企业办事的“舒适度”,深入推进行政服务大厅“线下、线上”融合改革,认真执行集中办理、限时办结、服务差错责任追究、服务承诺等制度。进一步完善“不见面审批”,推进数据共享,打通“信息孤岛”。相关部门要在夯实技术支撑和完善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努力达到企业对“一网通办”的预期,让政务app成为企业办事真正的“好帮手”。三是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模式,进一步规范和控制涉企各类执法检查活动,切实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积极推行涉企柔性执法,对中小企业监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一罚了之,而要侧重于积极主动帮助企业找出切合实际的有效整改方法。进一步加强对企业产权、自主经营权、知识产权的保护,注重对企业家人身财产合法权益的保护。四是强化“点对点”帮扶。搭建精准、高效、务实的助企沟通平台,面对面听取企业诉求,现场为企业解决问题,真正融入企业、服务企业。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用地、用电、用水、用气、用能等生产要素痛点堵点,定向施策、精准发力,逐项制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解决办法,注重“补短板”“勤输血”、强服务,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