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八年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的效应分析[范文大全]

基于凯恩斯理论的视角看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与效应

荐1527梁树广原创|2010/6/2421:26|投票

关键字:基于凯恩斯理论的视角看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与效应

基于凯恩斯理论的视角看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与效应

梁树广

摘要。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深,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产业振兴政策等。从2009年的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看,这些政策是合理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在对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概览的基础上,运用凯恩斯理论对我国当前采取政策及其效应进行分析,认为应对金融危机,财政政策更为有效,货币政策可以配合财政政策进行,并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凯恩斯理论;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效应中图分类号:f03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各种复杂的局面,国内发生了冰冻、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再加上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我国政府加大了宏观调控,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产业振兴政策等。从国家统计局2010年1月份公布的数据看,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四个季度增长分别为6.2%、7.9%、9.1%、10.7%。从数据看,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未出现大的衰退,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表明前期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财政政策对经济回暖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我国这些政策方案充分体现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主张。凯恩斯理论为我国加强宏观调控,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就是根据凯恩斯理论分析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及其效应。

二、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概览

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8年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但是2008年下半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主旨是扩内需、保增长。

(一)积极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的采取一般是在遇到社会总需求减少或者整个国家遇到了某种灾难性事件时,如1930年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以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投资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1998年我国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采取积极财政政策等。

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我国利用多种财政政策工具,如预算、税收、贴息、减费、增支、投资、国债、转移支付等若干财政政策工具组合起来一起使用,其目标是重民生、保增长、促消费。主要内容如下:

(1)扩大政府投资和优化投资结构。200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投资总额将达4万亿,重点投入领域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领域、灾区恢复重建;(2)推进税制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完善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征收方式为单边征税,降低住房交易税,免征利息所得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3)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补助规模;(4)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重点是“三农”、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安居工程;(5)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6)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了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金,总额达到18亿元;安排资金19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安排资金1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同时加大各种收费的清理力度,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7)增加国债发行量。2009年国债发行1.64万亿元,2010年计划国债发行量1.8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发行2000亿元。

(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已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2008年9月,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

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票据贴现、存款准备金、利率等,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工具。

[1]

(1)利率政策,截止2008年年底,央行5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1.89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2.16个百分点,同时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2)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自从2008年9月份以来,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从17.5%下调到15.5%;(3)货币供应量政策,2009年年初,国务院提出全年m2增长17%左右,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4)信贷政策,2008年8月初,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8月中旬,央行又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9月中旬,央行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进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

三、基于凯恩斯理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分析

凯恩斯理论主要是应对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的产物,不过此次金融危机也造成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减缓,其各国环境与当时的美国类似。可以说凯恩斯理论对于应对金融危机有一定的合理性。

凯恩斯理论主要观点是通过家颁布法律,建立经济管理机构,通过财政、金融和其他手段全面干预经济,并且认为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在经济政策主张上,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可以用来刺激消费和投资,但重点还是要放在财政政策上。

凯恩斯认为之所以采取政府干预的政策,是因为有时市场不是万能的,不能带经济走出低谷。因为市场中的某些价格(如工资)具有刚性,不能根据外部经济的变化迅速变动,不能平滑地调节经济,从而使市场力量受阻。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调节,政府所实施的这些稳定性政策能够很好地弥补市场力量的不足,很显然,凯恩斯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提供了一个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解释与思考的全新理论体系。

我国此次应对金融危机上也主要是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主要是配合财政政策,很多时候都是在财政政策出台后,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适当出台货币政策进行平稳经济形势。我国政府通过扩大其财政支出,用公共投资来弥补私人投资之不足,增加社会公共设施的投入和生产来创造需求以弥补社会总需求的不足,通过扩大投资的途径来增加社会就业。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主张。

凯恩斯理论主要有三个理论。有效需求理论与就业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经济周期理论。

[3][2]

我国所采取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根据有效需求和就业理论。所谓有效需求,是指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企业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企业会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剪雇员,收缩生产。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决定实际就业量,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就业水平的高低。

我国当前采取财政政策主要是根据外部需求发生了变化,如美国、欧盟等国家由于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需求迅速减少,同时国内需求也减少,再加上当前农民工、大学生失业较多的背景下,为了达到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以及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只有创造有效需求,扩大内需。因此,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一方面是加大政府投资,另一方面刺激居民消费,而且主要是通过政府投资扩大内需。

凯恩斯的第二个理论是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认为居民的货币的需求,起因于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货币需求和收入正相关,投机动机货币需求和利率负相关。具体可表示为:md=l1(y)+l2(r)其中,md表示货币需求,y表示收入,r表示利率,l1(y)表示预防动机和交易动机货币需求,l2(r)表示投机货币需求。凯恩斯认为,出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流动偏好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大致取决于经济体系的一般经济活动和货币收入水平,对利率变动的反应不灵敏。与此不同,出于投机动机的流动偏好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对利率的变动非常敏感,会随着利率的变化而变化。

目前我国的居民消费需求不高,居民储蓄存款额连年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居民交易动机需求较小,谨慎动机需求较大和投机动机需求较小,造成货币政策的总体效果不佳。我国采取各种手段提高居民收入,即y,以增加居民的交易需求,逐渐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不断推出各种金融市场工具,增加居民的投机需求,同时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和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居民的谨慎需求,从而刺激居民消费。

凯恩斯的第三个理论就是经济周期理论,他认为,经济发展必然会出现一种向上向下的周期性运动,并具有明显的规则,这就是经济周期。一般经济周期经历四个阶段,即繁荣、恐慌、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其中繁荣和恐慌是经济周期的两个重要阶段。

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所引出的实际结论是,在萧条阶段,降低利率有利于经济复苏,而仅靠纯货币的补救方法并不能解决问题,重要的还是财政手段。实际上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一种经济周期活动。我国经济发展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必然经历了繁荣、恐慌、萧条、复苏四个阶段。有的经济学家预测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是v型或者w型,实

[4]

际上就是说我国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周期。根据凯恩斯理论,要想恢复经济发展,可以重点采用财政手段,货币政策并不能解决问题。

四、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的效应分析

对政策效应的科学评价一般从两个层次进行分析。政策的最终目标即看国民经济各主要变量变化是否符合决策者的初衷;政策的中介目标即看其变化是否符合政策要求的方向,或者是否体现了政策意图,同时还要看各个中介目标之间是否相互配合。对当前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应而言就是看国民经济变化是否朝着经济回暖的方向发展,社会需求是否被真正启动。

(一)2009年国民经济主要变量变化分析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参考文献:

[1]李东卫.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回顾及取向[j].广东经济,2009,(2):29-32.[2]石良平.实话石说[m].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2008:265-287.[3]曲维维,金融危机下重现凯恩斯主义[j].北方经贸,2009,(9):11-12.

[4]张伟,朴明根.当前金融危机下美国救市政策效果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9,(6):57-61.[5]2009年四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6]潘亚岚,石金巧.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积极财政政策[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五卷专刊):65-69.[7]郭菊娥,吕超等.我国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评价[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