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调研报告
学院:金融学院
班级:09级金融工程二班姓名:吴春娜
学号:200910131057
指导教师:李建英
金融工程调研报告
————对当地三农融资问题的调查调查地点:承德市兴隆县马圈子村
调查对象:当地农村家庭及金融机构
调查内容:家庭收入情况、融资问题
一、农村家庭收入状况
“三农”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建立长效机制,解决“三农”融资难,促进“三农”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
据统计局对我村100户农村居民家庭生活调查显示,去年我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0元/月。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人均150元/月。去年,我村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养殖收入是农村居民总收入的主渠道,比上年同期增长13.6%。
二、融资问题
1、当地金融机构
兴隆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蓝旗营信用社是当地农村居民融资的主要金融机构。据调查,该信用社牢记自己的政治使命,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总行的指示精神,始终坚持服务城乡大众、服务社区、支持“三农”的零售银行定位,充分依托自身网络和渠道优势,积极加大向县域和农村地区的信贷资金投放,对服务区域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截至2010年10月底,实现累计发放个人零售贷款近450亿元,贷款余额近220亿元,其中累计发放小额贷款305亿元,“三农”贷款的比例超过了70%,小额贷款的发放金额、贷款余额等各项指标均在系统内排名第一位。
2、当地融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融资难最初的表现形式是农民贷款难,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融资难的对象由农民进一步转变为“三农”;资金融通的形式由单纯的贷款,转变为贷款、承兑、贴现、保证函、债券、股票、理财等多种融资需求;金融供给的对象由原来的四大国有银
行转变为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等并存,并随着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多家金融机构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从农民贷款难到“三农”融资难,从金融机构单一化到金融多元化,尽管金融服务需求和供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三农”和小企业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之间的矛盾,是当前金融业最主要的矛盾之一。
“三农”融资难既有金融体制机制问题,也有“三农”和小企业自身的问题。融资难主要“难”在五个方面:
首先,难在金融体系不健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运行效率无法与城市相比,其产生的剩余资金本来就少。由于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和金融制度的缺失,使得原本不多的农村剩余资金纷纷流向城市。农村有效信贷投入严重不足,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难以满足“三农”融资需求,加剧了本已紧张的资金供求矛盾。
其次,难在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风险评估技术尚不成熟,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三农”和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体系,缺乏建立风险评估模型的数据基础。
第三,难在金融风险防范。由于“三农”规模小、风险大,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信贷人员在发放“三农”贷款中存在“两怕”问题:一怕“三农”贷款风险大,贷款放出去不能保证按期收回;二贷款形成风险,承担责任。目前,金融机构实行的是贷款包放、包收的原则和贷款责任追究制,由此一来,信贷人员因为考虑个人利益怕担责任,对有效担保抵押的就积极放给,没有担保抵押的就拒之门外,致使贷款面越来越窄。
第四,难在信用担保机制不完善。近年来,我国加快构建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为解决“三农”融资难和担保难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担保机构总体规模较小,抵御风险能力不强,信用担保放大系数低,功能不完善,管理亟待加强等。
第五,难在融资渠道狭窄。目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滞后,民间融资、上市融资、发债融资等渠道不畅,创业投资机制尚未形成,产权交易市场功能尚未发挥,“三农”难以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有效的资金供给。直接融资渠道窄,资金总量少,使得“三农”对银行贷款的依赖进一步加大,加剧了银行贷款的难度。
三、调查总结
通过调查,我认为解决“三农”融资难问题,应发挥好政府、金融机构、“三农”各方的作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建立长效机制。
首先,应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资主渠道作用。
其中包括进一步完善“三农”和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构建一个大中小金融机构并存、种类各异、优势互补的服务“三农”和小企
业的金融体系,解决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一是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三农”金融服务专营机构,严格考核,加大信贷投入。二是推进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服务“三农”的功能。三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股份制金融机构,支持这些机构从实际出发,错位发展,打造特色,满足“三农”多层次的信贷需求。还要完善工作流程、特别是“三农”授信业务制度,逐步提高“三农”中长期贷款的规模和比重。并继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采取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矛盾。
其次,应积极拓宽“三农”融资渠道。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中小企业上市育成机制,扩大中小企业上市规模,增加直接融资;完善创业投资和融资租赁政策,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融资租赁企业;稳步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产权和股权交易提供服务。
第三,应完善“三农”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为“三农”融资提供方便快速的查询服务;同时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约束机制,增强“三农”信用意识;完善多层次担保机构建设,综合运用资本注入、风险补偿和奖励补助等多种方式,提高担保机构对“三农”的融资担保能力;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管,引导其规范发展。
第四,提高“三农”的经营管理水平:“三农”应加强基础管理,强化营销和风险管理,完善治理结构,推进管理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第五,加强对“三农”金融服务的监管。健全工作机制,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三农”信贷考核体系,提高“三农”贷款呆账核销效率,建立完善信贷人员尽职免责机制;建立“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监管部门要协调财政部门对金融机构发放“三农”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补助,对“三农”不良贷款损失给予适度风险补偿;实行差别化监管,监管部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三农”和小企业信贷业务应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篇:金融工程调研报告金融工程调研报告
学院:金融学院
班级:09级金融工程二班姓名:吴春娜
学号:200910131057指导教师:李建英金融工程调研报告
————
对当地三农融资问题的调查
调查地点:承德市兴隆县马圈子村调查对象:当地农村家庭及金融机构调查内容:家庭收入情况、融资问题
一、农村家庭收入状况
“三农”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建立长效机制,解决“三农”融资难,促进“三农”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
据统计局对我村100户农村居民家庭生活调查显示,去年我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0元/月。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人均150元/月。去年,我村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养殖收入是农村居民总收入的主渠道,比上年同期增长13.6%。
二、融资问题
1、当地金融机构
兴隆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蓝旗营信用社是当地农村居民融资的主要金融机构。据调查,该信用社牢记自己的政治使命,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总行的指示精神,始终坚持服务城乡大众、服务社区、支持“三农”的零售银行定位,充分依托自身网络和渠道优势,积极加大向县域和农村地区的信贷资金投放,对服务区域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截至2010年10月底,实现累计发放个人零售贷款近450亿元,贷款余额近220亿元,其中累计发放小额贷款305亿元,“三农”贷款的比例超过了70%,小额贷款的发放金额、贷款余额等各项指标均在系统内排名第一位。
2、当地融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融资难最初的表现形式是农民贷款难,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融资难的对象由农民进一步转变为“三农”;资金融通的形式由单纯的贷款,转变为贷款、承兑、贴现、保证函、债券、股票、理财等多种融资需求;金融供给的对象由原来的四大国有银行转变为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等并存,并随着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多家金融机构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从农民贷款难到“三农”融资难,从金融机构单一化到金融多元化,尽管金融服务需求和供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三农”和小企业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之间的矛盾,是当前金融业最主要的矛盾之一。“三农”融资难既有金融体制机制问题,也有“三农”和小企业自身的问题。融资难主要“难”在五个方面:
首先,难在金融体系不健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运行效率无法与城市相比,其产生的剩余资金本来就少。由于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和金融制度的缺失,使得原本不多的农村剩余资金纷纷流向城市。农村有效信贷投入严重不足,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难以满足“三农”融资需求,加剧了本已紧张的资金供求矛盾。其次,难在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风险评估技术尚不成熟,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三农”和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体系,缺乏建立风险评估模型的数据基础。第三,难在金融风险防范。由于“三农”规模小、风险大,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信贷人员在发放“三农”贷款中存在“两怕”问题:一怕“三农”贷款风险大,贷款放出去不能保证按期收回;二贷款形成风险,承担责任。目前,金融机构实行的是贷款包放、包收的原则和贷款责任追究制,由此一来,信贷人员因为考虑个人利益怕担责任,对有效担保抵押的就积极放给,没有担保抵押的就拒之门外,致使贷款面越来越窄。第四,难在信用担保机制不完善。近年来,我国加快构建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为解决“三农”融资难和担保难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担保机构总体规模较小,抵御风险能力不强,信用担保放大系数低,功能不完善,管理亟待加强等。
第五,难在融资渠道狭窄。目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滞后,民间融资、上市融资、发债融资等渠道不畅,创业投资机制尚未形成,产权交易市场功能尚未发挥,“三农”难以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有效的资金供给。直接融资渠道窄,资金总量少,使得“三农”对银行贷款的依赖进一步加大,加剧了银行贷款的难度。
三、调查总结
通过调查,我认为解决“三农”融资难问题,应发挥好政府、金融机构、“三农”各方的作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建立长效机制。
首先,应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资主渠道作用。
其中包括进一步完善“三农”和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构建一个大中小金融机构并存、种类各异、优势互补的服务“三农”和小企业的金融体系,解决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一是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三农”金融服务专营机构,严格考核,加大信贷投入。二是推进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服务“三农”的功能。三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股份制金融机构,支持这些机构从实际出发,错位发展,打造特色,满足“三农”多层次的信贷需求。还要完善工作流程、特别是“三农”授信业务制度,逐步提高“三农”中长期贷款的规模和比重。并继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采取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矛盾。
其次,应积极拓宽“三农”融资渠道。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中小企业上市育成机制,扩大中小企业上市规模,增加直接融资;完善创业投资和融资租赁政策,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融资租赁企业;稳步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产权和股权交易提供服务。
第三,应完善“三农”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为“三农”融资提供方便快速的查询服务;同时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约束机制,增强“三农”信用意识;完善多层次担保机构建设,综合运用资本注入、风险补偿和奖励补助等多种方式,提高担保机构对“三农”的融资担保能力;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管,引导其规范发展。
第四,提高“三农”的经营管理水平:“三农”应加强基础管理,强化营销和风险管理,完善治理结构,推进管理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第五,加强对“三农”金融服务的监管。健全工作机制,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三农”信贷考核体系,提高“三农”贷款呆账核销效率,建立完善信贷人员尽职免责机制;建立“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监管部门要协调财政部门对金融机构发放“三农”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补助,对“三农”不良贷款损失给予适度风险补偿;实行差别化监管,监管部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三农”和小企业信贷业务应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篇:金融调研报告互联网金融调查报告
摘要
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
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它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融资模式。互联网金融包括三种基本的企业组织形式:网络小贷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及金融中介公司。当前商业银行普遍推广的电子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也属于此类范畴。中国的金融改革,正值互联网金融潮流兴起,在传统金融部门和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中国的金融效率、交易结构,甚至整体金融架构都发生了深刻变革。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网络安全;支付方式
一、引言
从2003年5月阿里巴巴集团成立以来,电商就逐渐将人们的生活与互联网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金融这个角色也加入互联网来凑热闹,2005年后互联网金融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热词。如今,淘宝、京东、亚马逊已成为行业标志性的品牌,逐渐领导着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走向成熟,影响和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金融交易方式和金融交易效率。对于在全球网络市场发展最快的中国来说,外资银行看到了这块巨大的市场,他们纷纷登陆中国,目标要建造全球最大的“网络金融帝国”。中国网络金融既拥有全球最巨大的市场,又面对最严峻的挑战。行业竞争在加剧,行业规范度也在不断加强。在传统金融部门和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中国的金融效率、交易结构,甚至整体金融架构都将发生深刻变革。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也更值得我们去期待。
二、调查报告内容:
(一).产生原因:
1.是互联网化。随着wifi,3g,4g等技术发展,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趋势非常明显,有线电话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也融合进来。移动支付将与银行卡、网上银行等电子支付方式平台进一步整合,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和以任何方式进行支付。
2.行业融合。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近年来互联网业、金融业和电子商务业之间的界线日渐模糊,行业融合日渐深入,已经形成新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在支付、结算和融资领域内的种种“举措”,给银行的传统经营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3.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依托,尤其是数据产生、数据挖掘、数据安全和搜索引擎技术,是互联网金融的有力支撑。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搜索引擎等形成了庞大的数据量。云计算和行为分析理论使大数据挖掘成为可能。数据安全技术使隐私保护和交易支付顺利进行。
4.网络交易。自从智能手机、个人电脑和平板电脑进入我们的生活,通过互联网做交易开始变得更加普及。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由于各大电商频繁的促销手段(双十一,双十二),也使得网络交易方式更为普及。
(二).调查分析
此次调查采用网上问卷调查方式:调查问卷共四部分,下面分别从问卷的四部分叙述调查内容:
1.基本情况调查:
在参与调查的人当中使用智能手机的占到总调查人数的98%,在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当中,从不网购,不参与互联网购物的人仅占4%。从调查数据就可以看出,人们参与互联网金融的频率很高,同时互联网金融确确实实已经成为很多普通人必不可少的生活消费方式。
网络购物的频率:
2.对互联网金融认识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参与调查的人群中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认识和经营的业务了解较为清晰,很多人也使用相关的功能进行支付,转账,储蓄,但是在调查人群中对于一些互联网金融相关的业务参与很少,同时对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盈利及经营方式了解不够,在调查中发现很多人对互联网金融仍然不够放心,选择参与互联网金融的业务也较少,可见互联网金融要被大众全面接受和放心使用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3.互联网金融使用情况调查:
通过对互联网金融使用和情况的调查,在参与调查的人群当中,普遍使用支付宝作为,而且在使用支付宝的人群中,将支付宝作为日常生活中便捷支付工具和免手续费转账的人分别占78%和68%,而将其作为理财工具的人占46%,愿意购买互联网金融产品最为理财工具的仅占10%,可见虽然互联网金融在迅猛发展,但是,由于对与网络安全相关方面考虑,大多数即使知道有相关互联网理财产品,也不愿意办理和参加。可见互联网金融在网络安全和用户信任度方面的发展仍然面临不小的挑战。
使用支付宝办理的业务有:[多选题]4.互联网金融安全情况及态度调查:
在参与调查的人群当中,因为互联网金融相关交易而泻露信息的人占到30%,没有发生过任何互联金融损失的人仅占46%,同时在参与调查的人当中很多都担心因为互联网安全而造成损失,并且很多人对现在网络安全不放心,同时也表示现今网络安全技术仍然不够发达,可能造成经济损失。
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单选题]
(三).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网络问卷调查法。
开始时间:2016-08-20结束时间:2016-09-01样本总数:50份
四、总结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被大多数的人所熟知,近一半以上的人都参与到互联网金融交易,目前大多数的人对互联网金融的一些营销方式还是比较满意的,互联网金融的支付快捷便利,带来的收益较储蓄高,企业融资成本大大降低,融资速度快,,这些优点促使互联网金融快速融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但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仍然处于发展时期,也暴露了很多缺点:
1.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进行数据的传递、存储、处理和使用,有可能面临因设备问题和人为问题带来的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问题。近期出现大批互联网贷款公司出现挤兑、骗贷、跑路等现象,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虚拟金融服务引起的洗钱、非法集资等业务风险。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在电子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中进行,由于交易对手身份确认、信息不对称等,增加了业务的风险判断和管理风险;互联网金融高效便捷的金融产品虚拟交易方式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滥用,为洗钱、非法集资等不法活动提供便利。
2.监管法律法规滞后缺位引起的法律问题。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方面的监管和适用的法律存在空白和灰色地带,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于市场发展。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业务呈现多元化,涵盖全部金融子领域,对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是一个挑战;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无时空限制、客户范围广泛,一旦发生金融风险则会造成大面积的负面影响甚至出现系统性风险。我们调查的人群中就有人被欺诈过,一半的人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欠缺,所以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改进方式:
一、要加强互联网法制建设,制定互联网管理的基本法,明确互联网管理的基本原则,明确网络运营商、网络用户、信息服务企业和信息发布者等主体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建议金融机构和从事网络支付服务的非金融机构加强技术防范、人才培养、内部控制和风险预警,建设数据备份中心,建立网络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确保网络金融安全。
二、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首先是要明确牵头监管的部门,避免一些不法个人或机构利用网络销售金融产品的欺诈行为;其次是对当前存在的各类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分类,对高风险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实现登记备案制度。
三、是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平台体系。正如马云所言“金融的本质是做信用,互联网金融本身是建一个有信用的体系”。
四、是积极探讨互联网金融的对外开放,接纳部分有成功经验的国外互联网金融机构来华开展业务,形成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和谐格局。
第四篇:“三农”金融服务法律环境调研报告梳理问题认清形势防范风险服务三农
漯河市分行调研材料
服务“三农”是农业银行的永恒主题,也是农业银行当前发展的战略重点。“三农”金融服务面临的社会、法律环境会对我行服务“三农”的整体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次根据省行要求,针对“三农”业务存在问题和法律风险进行了调研,先将调研结果和有关建议汇报如下:
第一,三农业务存在的问题和法律风险
农行当前开办的农户小额贷款业务,是农行践行“服务三农”职责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通过对已发生的三农业务和对三农客户进行的调研中发现,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开展,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也存在着一些不应被忽略的法律风险。
(一)获取基础资料方面
从对各支行三农业务的办理情况上看,此项业务基本上能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办理,各客户经理都能将有关贷款资料收集齐全。不过,因为此项业务服务的对象锁定于农户,而这些客户在客观上存在着保管和办理身份证件的意识不强,收入情况较为难以证明等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身份证明证件管理混乱。贷款申请人存在其多个身份证件中记载的姓名或号码不一致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的农户身份证上的姓名或号码与结婚证上的姓名或号码不一致,有的农户身份证上的姓名或号码与户口簿上的姓名或号码不一致,有的甚至存在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2、年龄
参与调查者的年龄分布
(本文数据来源于zdc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