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一条柏油大道拓宽了村民“坦途之路”;一批富民产业开启了村民“增收大门”;一盏盏太阳能路灯提升了村民“幸福指数”。这就是**易县**乡**村。“我刚从外地打工回来,看到村子变化真是不小,路不再坑坑洼洼了,也安装了路灯、建起了鱼塘、还喝到了自来水,村里环境更加整洁舒适了,经济发展也是蒸蒸日上……”村民崔更酌满脸喜悦的向笔者介绍村子的大变化、新面貌。

**易县**乡**村位于**脉北端东麓,是典型的浅山区贫困村。**省高速公路**管理处积极响应党中央和省委精准扶贫、精确扶贫决策部署,于2016年2月成立了由**同志带队的扶贫工作组进驻该村。当时,**村全村共有341户121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0户612人,占总人口的50.6%,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7亩,全村人均年收入3373元,扶贫任务十分艰巨。

“咱们带着任务来,绝不能含糊,要真扶贫、办实事、解难题,一定要让百姓的生活有改善。”第一书记**看到村里的贫穷落后面貌,心里很不是滋味,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他下定决心要让村里变个样。两年来,他与村里“两委”班子一道,履行领导职责,创新扶贫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善于因地制宜,带领着全村走向了美好富裕的生活。

一、查贫之实情,全面摸底调查,找准扶贫“切入点”

进驻**村的第一天,驻村工作组成员就没闲着,他们脱下“职业装”,手拿小本儿、脚穿布鞋,与村支书**开始到村民家里、田间地头开展“拉家常”式调研,询问家庭情况,掌握现实困难,了解民情民意。仅仅利用10多天的时间,就对全村341户的户籍信息、收入来源、负担状况和联系方式进行了调查统计,并对住房、户口簿、残疾证等重要财产和证件进行了拍照留底。同时,在解决“扶持谁”的问题上,工作组对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进行了精准梳理和识别,严格按照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等流程,确定了符合标准的贫困户190户,并对五保户、残疾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设立了“重点帮扶档案”,制定了“攻坚作战图”,提出了“三明确六精准”目标,即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2017年,工作组完善了建档立卡资料,**处的干部职工们也与村民们搭建起了“爱心桥”,目前,已有74名干部职工与贫困村民形成了“一对一”结对帮扶,“1+n”的扶贫攻坚行动正在**处延续。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三、助民之富裕,加强产业扶持,把握扶贫“关键点”

工作组坚信,抓好产业是根本,扶贫攻坚拔穷根,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扶贫的关键点,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食用菌种植让村民“得实惠”。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与村委会一道外出实地考察、对接龙头企业、邀请专家入村调研,拟定了食用菌种植项目,成立了合作社,选举了理事会,按照程序申请扶贫专项资金83.4万元,现已建成7座现代化四季大棚和120平米保鲜冷库。该项目自今年1月开始运营,已顺利产出优质香菇5.7万斤,获利19.1万元,目前项目运营正常。淡水鱼养殖让村民“光景好”。利用村里自然环境优良、水源充沛的条件,建成了88亩水面的淡水鱼养殖鱼塘,投入专项资金124.7万元入股莲渔湾淡水鱼养殖合作社。2016年5月投入鲤鱼、草鱼等淡水鱼13.4万斤,成活率达到99.6%以上,并积极为水产找市场,做宣传,销售情况越来越红火。同时,配套正在装修的农家乐项目,将形成集休闲、垂钓、餐饮一体的旅游观光产业,保证为入股村民实现持续增收,期待**村迎游客、观美景、品美食的好光景。光伏发电让村民“有事业”。在村北山区引入了英利集团的3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租用村集体的山地905亩,2016年,全村每人获得租金收入1700元。工作组争取了英利集团扩大光伏建设规模,为村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还与光伏项目公司签订了协议,优先雇佣本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负责除草、除尘等劳务,将长期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

村支书**憨笑着说。“现在我们**村,爱打麻将的少了,干活挣钱的多了;蹲着晒太阳的少了,欢快扭秧歌的多了,老百姓的牢骚少了,村干部的笑脸多了。”2017年,工作组受到了**市常务副市长一行督导检查组的高度评价,为全县脱贫工作树立了榜样。今后,**处驻村工作组将精准发力,持续攻坚,致力打造一个文明幸福村,生态景观村,和谐致富村,让乡村美、民风淳、百姓富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