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联动研究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扶贫重点由贫困地区向贫困人口转变,以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化程度。因此,构建贫困人口的精准帮扶机制成为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贫困地区,虽然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但却具备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这为贫困地区通过旅游开发实现脱贫致富提供可能。乡村旅游具有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等优势成为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但现行的旅游扶贫方式粗放,以“灌水式”、“输血式”扶贫模式为主,扶贫精准度不高,效果不显著。因此,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的精准化程度,探索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联动路径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1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内涵解读
1.1乡村旅游
世界旅游合作组织(1997)在《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中将乡村旅游定义为“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lane(1994)提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乡村旅游概念,并描述了乡村旅游的5个核心特性:①地处乡村;②旅游活动是乡村的,活动内容与传统乡村的生产、生活以及乡村自然紧密相联;③小规模化;④旅游活动受当地乡村社区控制;⑤乡村地域的复杂性决定了乡村旅游类型的多元化。国内学者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为依托,以乡村特有的自然风光、生态形态、乡村居所、民俗风情和乡村文化为对象,将娱乐、观光、休闲和购物融合为一体的旅游形式。也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融合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形式。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旅游的阐释,乡村旅游可以界定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特有的地域空间和资源为载体,以乡土为特性,以吸引城市居民为主要消费群体的旅游形式。
1.2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对以往粗放式扶贫工作的纠正与提升,是带领我国7000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战略决策,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提高资源边际效率的需要。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10月首次提出扶贫要“注重精准发力”,并要求做好“六个精准”,这一科学体系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即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精准管理、创新精准扶贫体制机制等。由于我国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乡村地域,因此,加快推进乡村地域经济发展是提高扶贫精准度的重要途径。
2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联动的理论模式
2.1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模式
随着城市居民收入增加和闲暇时间增多,追求自然和原生态的需求日益增加。乡村旅游以其田园风光、乡土气息、民俗文化、居住文化和生态有机食品等独特吸引物成为吸引城市居民休闲养生的好去处。在国外,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休闲度假中最受欢迎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在法国,33%的城市居民选择乡村旅游,仅次于海滨度假的人数比例。随着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和发展农业庄园等政策的实施,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助力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将进一步得到放大(图1)。图1乡村旅游发展动力因素模式根据增长极理论,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的主导产业农业密切相关,乡村的发展依托于农业生产而逐渐形成的乡村人文自然环境。乡村旅游对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外学者关于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开展了丰富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在以色列,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有效补充农业收入下降的一种措施。在美国和意大利,乡村旅游在抑制农业衰退和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西兰、前东欧以及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国家,乡村旅游有效地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多样化和经济发展,助力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也必须依托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实现精准扶贫和乡村旅游的联动发展。
2.2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联动作用机制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有机运行系统。从图2可以看出,乡村旅游作用于农村、农业、农民三个方面。在农村这个层面,生态环境的改善能美化农村人居环境,农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独特的旅游资源;农业层面上,乡村旅游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绿色食品;农民层面上,收入增加、就业机会的增多等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生活的富裕。图2精准扶贫促进乡村旅游联动作用机制图同样,乡村旅游对农村和精准扶贫等都有促进作用。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形成共荣良性互动格局,农民与产业、市场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分配机制。精准扶贫层面上,可以有效缓解贫困地区脱贫压力,反过来,精准扶贫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积极的政策和宣传导向;在消费层面上,为乡村旅游提供高附加值产品;在个人层面上,为乡村旅游提供消费支持和游客保障,反过来,乡村旅游为之提供休闲、娱乐的优美环境。两者共同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精准脱贫,从而实现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联动发展。
3乡村旅游对精准扶贫的促进作用
3.1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益
提高农民收益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核心,因此,精准扶贫的关键是构建能够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参考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数据,旅游业的就业乘数效应较大,每增加一个旅游业就业岗位,可为社会创造6~8个就业机会,特别是带动农民直接或间接地实现就地就业。如对重庆市九龙坡区和南岸区的调查显示,乡村旅游带来的经营性收入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50%以上,90%的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相关产业,如销售特色农产品、纪念品、农家乐、农事采摘等多元化业态中。可见,乡村旅游依然成为增加农民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益、促进经济的重要抓手。
3.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
产业是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实现联动的物质基础,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就必须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我国农村地区普遍面临资金短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等问题,乡村旅游以农村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为吸引物,接待服务设施的专门化程度要求不高,提供的产品大多是以传统的、原生态的农村生产、生活用具为主,在土地利用方式上,以耕地、林地、园地和生态用地等用地类型为主,对人工建筑的依赖度不高,具有投资少、效益高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加速城市资本向农村流转,缓解农村发展资金补助的瓶颈。乡村旅游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良好结合方式,通过第三产业拉动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再带动第三产业,进而衍生出新的第二产业,较好地实现了产业的乘数效应。第一产业是农村地区的主导产业,特别是贫困县集中的区域,第一产业占比过大,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小且发展滞后。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带动与吃、住、行、旅、购、娱等相关的农村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农产品经营等业态的发展,有助于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实现三产的相互促进与融合,推动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转向第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优化产业结构。
3.3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乡村旅游把大量的城市居民吸引到农村地区,这为农村地区发展带来了人才、资金、信息和商机。一方面,城市居民把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文化信息等带到农村,有助于城市居民深度了解乡情民情国情,增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另一方面,乡村旅游提高了农民对外界的认知度,有助于农民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生活方式,接受城市文明的熏陶,帮助农民学习精准扶贫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提升农民素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和动力支持。
3.4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美化村容村貌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7]陈绍友.发展乡村旅游与重庆市大城市大农村战略[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0(1):64-67.
[8]邱云美.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2005(12):39-41.
[9]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人文地理,2005(3):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