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成人教育与精准扶贫探析

据国家201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有7000多万农村人口尚未实现脱贫,并将“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五大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农村成人教育是我国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无需赘言。对于实现农村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十分缓慢,重视程度不够,形式大于内容,如何充分发挥农村成人教育在“精准扶贫”战略中的作用,切实产生脱贫的内生动力,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值得我们深思。

一、农村成人教育对于推进“精准扶贫”的作用

(一)更新知识,转变旧有观念提到贫困,传统的认知主要涉及的是经济收入,不可否认,无可厚非。但是农村贫困人口的存在,与其说是经济贫困不如说是“精神贫困”。思维方式守旧,与时俱进的步伐缓慢;安于现状,进取不足的思想观念是导致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阻碍农村社会经济文化长远发展的绊脚石。当前,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人口“走出去”的越来越多,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能力,改善了条件,开阔了视野,但不能否认的是仍有不少贫困人口走出去的意愿不强,究其原因,就是靠、等、要的思维在作祟。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非一日之功,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尤其应当注重加强对贫困人口传统落后思维的引导,这是脱贫致富的“药引”,也是“牛鼻子”。依托农村成人教育开展多方面、多渠道、多维度的引导性培训,通过树立典型、解读政策等让农村贫困人口意识到要想脱贫首先在“自我”脱贫,思想脱贫,引导贫困农民树立自力更生、变革创新观念,不论从长远来说还是近期而言,这对于改善贫困人口的经济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均有重要作用。

(二)提升农业技术打造新时代农民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无外乎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客观条件,如地理位置、环境资源等,二是主观条件,如地区受教育程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等。众所周知,客观条件对贫困人口的影响远没有主观条件那么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的空间、耕地、能源不如发展教育,切实提高人口质量。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关键还在于扶持产业,发展现代农业,这就对农民的要求更高更多,文化素质、业务技能、行为观念等都要有脱胎换骨的提升。对此,农村成人教育的内容除了积极开展农业技术与管理经营的教育培训之外,还需在创新思维的塑造方面下功夫。农村贫困人口通过教育培训摆脱贫困的例子不胜枚举,大有人在,而且是实实在在的,由此可见农村成人教育对于“精准扶贫”的推动作用毫不含糊。

(三)提高技能素质,助力农民就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农村社会已经摆脱了传统同构性的社会状态,农民不再是原有意义上的农民,一般而言可分为务农、非农、兼农三种类别。同时,务农身份向非农、兼农身份的转化既是时代大趋势也是农民创收开源的渠道。当前,很多贫困人口首先存在心理障碍,不敢走出去,缺乏勇气,缺少冒险精神;另外更为重要的是走出去的职业技能缺失,俗话说,一技在手,走遍天下,这也是贫困人口难以走出去的主因,这也使得“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对此,农村成人教育不但要引导贫困人口“换脑”,变革思维转变观念,与此同时积极开展技能性培训工作不可或缺,尤为必要,这有利于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非农能力,进而拓宽创收途径。

二、以农村成人教育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农村成人教育资源整合度不高贫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拦路虎”,消除贫困是政府职责所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地方政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村成人教育活动。但从效果来说,难以让人满意。首先,资源整合度不高,“精准扶贫”工作合力不足。国家相关政策所涉及的农村成人教育的扶贫资金尽管存在,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例如,扶贫办、教育局、人社局等都有农民培训教育的专项经费,但是分散式工作、没有统一的规划导致资金利用率不高,部门分散进行,资源整合力度难以形成合力,效果有限。其次,农村扶贫工作条块性尤为明显。部门分散,各自为政,职责不明,项目交叉等都导致资源浪费,效果不佳。此外,农村成人教育相关的扶贫机制还不完善,导致部门之间的协调、分工不明确,缺乏统一指挥、统一规划的机制,例如农村成人教育属于我国教育相关部门负责,但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教育扶持资金则由当地的扶贫办具体操作,管理乱象丛生,扶贫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二)农民参与成人教育兴趣不高农村成人继续教育目的就是通过对农民知识更新、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提升非农技能、转变旧有观念,以便拓宽增收渠道,走向脱贫致富之路。当前,农民普遍参与成人教育的兴趣不高、动力与后劲不足。①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新知识的渴望不强烈,这是导致农民参与成人继续教育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当然部分农民传统落后观念根深蒂固,并没有意识到成人继续教育对于改善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环境、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生活质量有密切关联。②包容性不高、技能培训覆盖面较低、针对性不强,故而农民对于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③费用支出高实打实的给农民接受再教育带来了不稳定的影响。尤其是“读书无用论”的言论仍存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等都在动摇农民参加继续教育的信心,从根本上而言,有的农村人口没有意识到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再加上以往农村成人教育形式大于内容,吸引力与针对性不强,故而农民参与性不高情有可原。

(三)农民培训项目设置不合理社会发展日异月新,这就对农民成人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成人继续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提升农民的综合素养,这就要求农民成人继续教育接受的知识、技术等相关学习项目应该要符合且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从而让农民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有所收获,以提高农村成人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真正让贫困人口“改头换面”,才能真正体现精准扶贫的精准性的要求,进而让农民可以摆脱贫困的境遇。但是,当前许多地方农民在成人继续教育的培训项目设置方面仍然是问题不少。很大程度而言,农民成人继续教育要与市场产生最为紧密的关联。当前很多地方农民成人继续教育的学习培训,特别是项目设置方面不合理现象较为明显,大多倾向于家政服务、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学习培训,并没有切实对市场进行跟踪调查,也未能契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一味地片面的去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导致扶贫培训项目效果不明显,针对性不强。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1]刘建平,蓝红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教育改革探析———以人力资本理论为视角[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3(2).

[2]孙文中.创新中国农村扶贫模式的路径选择———基于新发展主义的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2013(6).

[3]余锦汉.反贫困视角下民族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策略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