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经验材料

一、狠抓村级组织建设,增强村级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近两年来,对该村广大党员和村组干部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并集中抓好整改,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和村组干部的政治素质和致富能力。最重要的是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以增强服务功能为重点的经营体制建设,以民主管理为内容的村级制度建设,真正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章办事”。一是利用村党员活动室等阵地,对党员、村组干部普遍进行一次理论宗旨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典型示范教育和科学实用技术培训,并积极组织党员开展“三查”(查政策法规观念、全局观念、群众观念)“三评”(民主评议党员、党员评议支委、支委评议支书)二是对村组干部普遍实行“四帮”:即帮助集中排查遗留疑难问题,帮助改进工作方法,帮助开拓致富门路,帮助搞好整章建制,使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小组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经济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中来,使村支两委的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素质一是制定完善村规民约。通过倡导“做文明人,建文明村”的一些举措,使村民群众主动改变了一些陈规陋习,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巩固基础教育。两年来,共救助失学儿童48名,并形成长效帮扶机制,使这些儿童能够顺利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三是兴办夜校,帮助村民提高科学文化知识。专门在村里开办了夜校,利用远程教育等手段组织瑶族同胞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文化知识,多次举办了科技培训班,从县、乡有关部门请来科技人员,给他们讲授金银花栽培、沼气使用、旅游接待等科学技术。通过举办夜校和科技增训班,使村民的文化、科技、法制水平、思想观念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2、积极发掘,开创花瑶特色旅游业。两年来,扶贫工作组紧抓花瑶特色民俗文化,把发展旅游业当作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万元修好了进村1.2公里水泥公路,到7组的2.5公里砂石路,建好了游道、寨门、对歌台。投资30万元,建好了5个畜水池,搞好了全村人畜饮水工程。投资50万元,修建了融教学、文化活动为一体的村综合大楼,配备了电脑、大屏幕投影等高档设备,为发展崇木凼的教育提供了良好场所,为提高村民素质创造了条件。投资30万元,对全村50栋危旧房进行改造、搬迁。村集体办起了“农家乐”,可一性接待游客开餐60多人,住宿20多人。全村实施农网改造,开通了39门程控电话,安装了移动通讯直放站。二是景点绿化美化。对进村公路进行了绿化,在古树林中添置了20条石凳和2套桌椅,在游道旁的石壁上雕刻了“崇木凼”、“花瑶人家”等大型石刻。三是成立民俗表演队。聘请专业人士,培训了业余导游员队伍、民俗表演队伍、花瑶工艺品制作队伍。地方特色浓厚的“拦门酒”、民俗表演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各方游客的高度肯定。通过积极发掘,崇木凼村开创旅游兴村的新局面。

四、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巩固基础组织创造条件2003年以前该村集体经济基本属于空白,村支两委开展工作举步维艰,自扶贫工作组驻村扶贫后,十分注重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当作一项重要工来抓。一高寒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经验材料高寒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经验材料是积极组织村民开垦张家冲经济场150亩土地,种植金银花,承包给个体户,每年可为集体增加收入1.2万元。二是利用旅游开发为村集体增加收入。如开设“拦门酒”、篝火晚会表演等旅游节目,仅此两项就可为村集体收取管理费5000元以上,此外,村集体办的“瑶家乐”在餐饮、住宿等方面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崇木凼村在开发式扶贫的工作机制下,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脱下了“贫装”换上“新颜”,实现了全村群众稳定脱贫,并形成了以中药材和旅游两大产业发展的大好局势,成为该地区脱贫致富路上亮起的一颗璀璨明珠。

高寒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经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