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建生态示范县奔小康致富路
经验交流建生态示范县奔小康致富路
竹溪县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坚持经济合理性、生态适应性、技术可行性相统一的原则,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托优势谋发展、突出重点扩规模、兴办产业增效益,初步实现了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的规划目标。基本达到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优化配置、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山川秀美、社会繁荣、人民富裕的目标。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统筹规划。
⒈加强领导。成立竹溪县生态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副县长和分管财贸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常设工作机构),全面负责生态农业县建设项目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技术指导和督办检查工作。各乡、镇相应成立领导组织机构,拿出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生态农业建设。
⒉强化激励机制,配套制订各项优惠政策。重点制定招商引资、市场培育、产品营销、人才培训与引进,实用技术推广普及,环境建设与保护等优惠政策,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⒊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抢抓一切发展机遇,在项目、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
⒋全面开展生态农业乡(镇)、村的创建活动。全县统一制订生态农业乡(镇)、村标准,分年度编制实施方案和分配规划任务,逐年进行达标验收,对实现生态农业乡(镇)、村建设目标的给予奖励。
(二)大力引进和推广生态农业技术。
⒈选用优良品种。
根据当地生产情况,茶叶选择早芽、中小叶类品种的福鼎大白、福安大白、乌牛早、白毫早等为主要品种;桑树宜选用高产杂交桑良种,以湖桑⒏国产桑为主要品种:板栗宜选用晚熟大粒品种的大红袍、罗田板栗为主要品种。
⒉高规模建设。
茶园严格按照米米的行距,开挖深、宽各米一米的种植槽,并采用双行条播;农村能源按“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栏)的模式建设;桑园按×尺规格种植,留公分的高度进行统一定干;板栗基地按×尺米的规格控立方米的种植窝,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⒊推广立体间套和多熟间套套种模式。
利用房前屋后闲散耕地,樱桃魔芋、葡萄生姜及草—猪—沼—茶(果)等模式,开展立体种植,进行多熟间套。
⒋实行生态环保技术。
推广四位一体模式的沼气池,节约能源,减少森林资源消耗;在沟边、坎上、树下种植绿肥、牧草,减少水土流失;实行立体间作套种,建设高效经济林,使覆盖率提高到以上;在茶园行间及作业道旁栽植遮阴树,营造防护林带万米,道路绿化公里,全面治理水土流失,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坚持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做到水利设施、农村能源、防护林网、公路交通、服务体系相配套。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我县的基础在农业,优势也在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我们的根本出路。示范县建设运用生态农业技术,实行综合治理,改变了当年资源缺乏、能源紧张、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水土流失及土壤退化等不利因素,绿化了荒山、净化了空气、美化了环境,实现了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获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三、取得的经验。
经过年来的生态建设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三条基本经验。一是领导重视,思想统一是生态示范县建设的根本保证,年来,我们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目标管理机制得一全面落实,形成了上下齐抓共管的环保工作格局。二是注重实际与实效,规划具体可行是生态示范县建设的基础,为保证生态示范县建设规划的可行性,我们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各乡镇实地进行测绘,拿出基本建设方案,经县委政府反复审定,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规划,为生态示范县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措施到位,狠抓落实生态示范县建设的关键。建立健全生态示范县建设的各项保障机制,实行领导负责和区域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突出工作重点,强化督办检查,确保了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