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局开发扶贫调研(石)

搞好扶贫开发,实现共同富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加快山区经济发展,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是地方政府开展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为进一步理清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思路,我市组织开展了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提出了下一步加快推进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的建议和对策。

一、东阳市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市共有82.3万人,山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12.5%。全市2.2万户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2350元提高到目前的5146元;有75.5%的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四年工作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扶贫拓宽了贫困农户增收门路。近年来,我们坚持以项目为载体,通过政策支持、资金倾斜、技术服务等,大力扶持山区村和低收入农户发展特色产业。香榧、茶叶、小京生花生、高山蔬菜、毛竹、中药材逐渐成为山区发展的绿色产业和山区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仅去年,山区建成香榧基地2062亩,香榧复合生态经营1000亩,同时启动森太农林果发展有限公司香榧示范区、梦的农庄香榧精品园和利民枣业专业合作社青枣精品园建设工程,完成基地建设1180亩。

(二)搬迁扶贫优化了原山区群众的生存发展环境。自2005实施下山脱贫工程以来,全市共批复下山移民自然村20个共1347人,其中已验收10个村、431人;下达下山脱贫移民工程补助资金计划1599.5万元,按完成进度已下拨补助资金1188.5万元。

(三)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了贫困农户现金收入。至目前,全市建立了农民培训基地6个。四年来举办来料加工业务技能培训、农业产业化培训等培训400多期,培训人员6万人次,经过培训后转移就业1.2万人左右,其中培训低收入农户劳动力3200余名。

(四)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四年来,全市共下拨山区农村联网道路资金594万元,浇注了33公里的水泥路面,下拨山区农村饮用水工程资金1109.36万元,解决了37826名山区群众的饮用水困难问题;下拨2亿元村庄整治和农房改造资金,改善了山区群众的居住环境。

(五)“271”机制形成了全社会帮扶开发的新格局。积极推行机关部门和企业结对帮扶的“271”工作机制,即机关部门和企业领导每年联系走访帮扶村不少于二次,每年下结对村蹲点不少于7天,每年投入帮扶资金不少于1万元。全市共落实机关部门和企业帮扶结对村101个。四年来,每年有近百个部门单位的6000多名干部与1.6万户有劳动力且有发展意愿的低收入农户结对;有24家企业、24名农村指导员与24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进行了结对帮扶。在结对帮扶工作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一村一策一单位”的基础上,2011年起,我们进一步把帮扶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上,当年完成结对帮扶项目300个,结对帮扶资金1260万元。

二、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年来,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平原与山区群众的收入差距、富裕群众和低收入农户的收入差距仍然十分明显,扶贫开发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企业,充分发挥毗邻义乌“市场大市”的资源优势,积极搭建来料加工业务对接平台,引导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外贸企业面向山区发展来料加工业务,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改善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上实现突破。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关系民生的以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农民饮用水工程为重点的水利项目建设,以乡村联网道路为重点的农村交通项目建设,以农村电网改造为重点的农村电力项目建设。

(五)整合力量,在联络和调动社会扶贫资源上实现突破。要积极整合各种资源、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积极营造良好的扶贫开发工作氛围。继续扎实推进“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机制,推行干部联系卡、实行“保姆式”联系服务。进一步健全已建立的各项帮扶制度,加大舆论宣传,营造帮扶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