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与实践情势探析
浅析精准扶贫实践困境与对策
【摘要】
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是让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能够尽快脱离贫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手段。“精准扶贫”从提出到今天,已经有四年时间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在全面贯彻实施扶贫政策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困境,需要我们进一步对扶贫机制进行创新,从而完善精准扶贫。
【关键词】
精准扶贫;实践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
d66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17)011-0069-02
一、精准扶贫实践现状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尽管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几十年,社会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的贫困人口还比较多,由贫困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饥饿、疾病、社会矛盾等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发展,影响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扶贫工作一直都是我国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但传统的扶贫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难以满足当前扶贫的实际需要。以“精准”为核心,更加严谨地精准扶贫模式将成为我国解决贫困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手段。
目前,我国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需要脱贫,而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角落里”――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边远山区等地,无论采用何种扶贫方式,难度都很大,而原来传统粗放的扶贫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扶贫的实际需求: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扶贫工作有效开展的趋势下,我国数亿人口脱离了贫困,解决了温饱,现在正在奔向小康生活。而当下这7000多万的贫困人口的生存环境较之其他人来讲却更加恶劣、贫困因素更加复杂,脱贫难度相当大;其次,传统粗放型扶贫模式已无法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而精准扶贫的实施则能够对现有资源进行全面合理的使用;最后,扶贫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只有政府引导支持,聚全社会之力才能完成这项工作。因此,更加精准的扶贫模式才能够进一步实现扶贫政策的目标。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必须要有更加明确的思路,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措施,众志成城将脱贫目标全面实现,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位贫困群众。
二、精准扶贫实践困境
(一)缺乏统一标准
我国已经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近四年时间,基本上做到了全国推行,但要想7000多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任务非常艰巨,要想把这7000多万贫困人口在几年内解决贫困,国家要保证每年脱贫2000万,这就要求国家制定一个统一的实施标准,否则扶贫工作将会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而现实也确实如此,不同地区的贫困标准的划分不同,措施也不一样,扶贫工作没有真正深入下去,大部分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一直停留在宏观指导层次上,虽然部分区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一些细则在扶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2011所颁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对贫困治理的方式与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细化,在2013年颁布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促使很多地区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各种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实施的现状来看,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区域的实际情况,但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精准扶贫政策,一方面会影响到贫困对象的集中管理;另外一个方面,所形成的“各自为政”模式根本不利于精准扶贫工作上的统筹与交流。
(二)受传统扶贫模式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扶贫模式也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同时也影响到当前精准扶贫的开展。第一,传统粗放的扶贫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精准扶贫的精准定位,导致很多资金无法被有效利用,很多重要项目无法被有效开展;第二,传统粗放的扶贫模式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不仅忽视了贫困具体原因,更加没有对贫困户的识别,导致扶贫开发资源投入大,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第三,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也会影响到精准扶贫的效果。因此,传统粗放的扶贫模式无论是理念,还是发展模式都难以满足当前扶贫的需求。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3]温丽,乔飞宇.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的实践困境及其对策[j].长白学刊,2017,(3).
[4]李萍,李飞.精准扶贫实践中的重点难点与有效治理[j].理论学习,2017,(4).
[。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