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评论员文章:四论进一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这项政治任务——一论深入推
进生态文明建设
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2015-05-06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后,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全面部署,对于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生态文明,有三个层次的认识,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也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紧紧跟上发展升级的大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奋发有为,我们才能乘势而上,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同时建设美丽中国。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人民群众对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生态的需求更为迫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60多次谈生态文明,强调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仅仅当作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毋庸讳言,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生态文明建设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抓紧抓好。
从本质上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变革,必定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调整。生态文明所强调的协调发展,为我们实现后发优势提供了有利契机。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将生态文明的成效作为衡量现代化质量的重要指标、判断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
1生态资本转变为发展资本、以绿色产业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我们完全可以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深入持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一定能完成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赢得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推动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二论深入推进生态
文明建设
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2015-05-07
人民日报评论员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并将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从“新四化”到“新五化”,这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内涵,也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路径。
现代化的进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明的转型。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今天的中国,无论是着眼新老环境问题交织的挑战,还是瞄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都必须加快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让“绿色化”与“新四化”协同推进,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绿色化”包括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要求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也包括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要求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绿色化”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化和明确化,也是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责任。
推动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观念的转变是前提,利益的取舍是关键。体现在实践中,就是要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
2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而是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新路,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当然,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实现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也必须久久为功。在这一进程中,既需要中央的顶层设计,更需要基层的躬身践行;既需要政府部门的倡导垂范,也离不开企业、个人的多方参与;既需要价值层面的引导动员,也需要制度体系的规范约束。只有思想上与时俱进、行动上干在实处,让“绿色化”实现“常态化”,才能保持经济系统的“绿色增长”,提高社会系统的“绿色福利”,扩大生态系统的“绿色财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有人说,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将是一个崭新的绿色现代化。用“绿色化”来推动生产、装点生活,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必将因此而更加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凝聚中国社会的“生态共识”——三论深入推进生态
文明建设
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2015-05-08
从“随手拍”拯救家乡的河,到抗雾霾制定“行动计划”;从地球日“熄灯一小时”,到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今日中国,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共识度正在提升、公约数正在形成。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是要让广泛的“生态共识”转化为积极的“生态行动”。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一、社会价值优先的经营理念,完善治理结构,加强绩效考核,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要建立健全两个效益相统一的评价考核机制,形成对社会效益的可量化、可核查要求。要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不断优化国有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环境条件。
会议强调,改革越是向纵深发展,越是要重视思想认识问题。要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看大局、明大势,深化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自觉站在改革全局的高度,正确看待局部利益关系调整,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形成推动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把方案质量放在第一位,坚持问题导向,抓实问题,开实药方,提实举措,每一条改革举措都要内涵清楚、指向明确、解决问题,便于基层理解和落实。要把好改革方案的主旨和要点,把准相关改革的内在联系,结合实际实化细化,使各项改革要求落地生根。要集中力量做好督察工作,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要严肃问责。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出席,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