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市金融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打算

今年以来,全市金融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紧扣“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工作思路,围绕市委、市政府“打好一个强攻战、实现五个新跨越”工作主线,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支撑。

一、2022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全面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一是存贷款规模跨上了新台阶。制定并由市政府印发《关于金融服务*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金融运行旬调度、月通报、季约谈制度。截至9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达到6091.94亿元,首次突破6000亿元大关。其中各项存款余额3165.87亿元,较年初增加363.44亿元,比年初增长9.1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7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各地市第六;各项贷款余额为2926.07亿元,较年初增加338.42亿元,比年初增长14.1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8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各地市第五。存贷款增量好于预期、增速在全省排名好于去年同期。其中工业贷款余额达到271.11亿元,较年初新增50.93亿元,增长23.13%。

二是企业上市取得了新进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升级工程的实施意见》,从税收返还、财政奖励、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等方面明确了扶持政策,其中对境内首发上市企业市、县(区)财政奖励1000万元。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家ipo上市企业(博雅生物、志特新材、新元科技),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74家江西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展示企业。施美药业正在江西证监局辅导备案,计划年底前完成辅导备案;广德环保和金晖锂电正在加速做好“新三板”转板北交所的前期工作,今年新增完成4家股改企业。先后召全市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升级工程推进会、“北交所上市冲刺”座谈会、全市股份制改造工作调度会,对企业上市工作进行再调度再加压。先后举办资本市场业务培训会、北交所上市冲刺”企业培训会、全市企业上市业务培训交流会等,邀请上交所、北交所、兴业证券等专家为我市拟上市企业讲解资本市场政策。调整完善了全市企业上市联席会议制度,压实了县(区)及市直单位责任,全市上下形成了加快企业上市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对20家重点拟上市企业实行“挂图作战”,倒排时间表,明确上市目标,分层级、分梯度开展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

三是平台优化实现了新提升。制定了《*市属政府融资平台优化升级实施方案》,全市共有政府融资平台一级公司25家。其中:市本级政府融资平台一级公司整合为2家(市国控集团、市数投集团),县(区)融资平台一级公司23家;全市共清理空壳平台公司5家,已完成注销5家,完成率达100%;全市融资平台公司信用评级达aa以上(含aa)8家,其中:评级aa+1家(市国控集团),评级aa达7家。1-9月,全市直接融资规模72.36亿元,其中:交易所市场融资33.05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22亿元,企业债券融资1亿元,其他融资16.31亿元。已在中基协备案的8支基金今年以来对外投资8158.81万元。

四是六稳六保凸显了真担当。配合出台了《关于有效应对疫情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关于全力做好“五一”期间“两不停、促消费”工作的若干措施》《关于全力稳住经济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等金融举措,印发《*市金融惠企政策汇编》、《*市金融产品汇编》。每月定期分产业链政银企专场对接活动,市本级先后组织召开省级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产融对接会、“商联信贷通”银企对接座谈会、“两业”银企对接座谈会、有色金属产业链产融对接会、农业政策性金融产融对接会、普惠养老领域贷款对接会等,今年累计召开县域专场银企对接会34场。深入开展“金融服务团进园区活动”,为企业提供“菜单式”惠企纾困政策及产品宣讲,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推动辖内金融机构精准对接受疫情影响企业融资需求,开辟信贷审批、线上服务“绿色通道”。截至9月末,全市银行业为遇困行业企业安排专项信贷额度49.33亿元、提供信用贷款51.47亿元、提供续贷41.23亿元、实施减费让利1879.98万元;保险业为遇困行业企业提供各类风险保障金额11.55亿元,减免费用13.25万元。全市担保行业在保余额92.17亿元,累计帮扶企业4274户,放大倍数为5.52倍,平均担保费率0.44%,累计减免担保费用3758.18万元。全市政府性倒贷基金总规模达到6.12亿元,累计帮扶企业2902户,累计帮扶金额261.18亿元,减免过桥费用1.2亿元。

五是保险保障发挥了强动能。险资入抚实现0的突破,新增险资入抚资金1.31亿元。8月末,全市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7.51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财险实现保费收入20.75亿元,同比增长22.66%;人身险实现保费收入26.77亿元,同比增长2.16%。推动农业巨灾保险落地,开展特色农业价格保险试点,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试点覆盖所有产粮大县,指导人保财险签出全省首单商业性水稻价格指数保险。1-9月累计为全市农户提供保险保障208.76亿元,赔付1.23亿元,惠及农户28.67万户。深入推进商业性医疗补充保险和贫困人口重大疾病补充保险等重点保险产品,风险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截至8月末,重特大疾病补充保险向47314人次赔付1.82亿元;“百万医疗”为11.54万人提供商业性医疗补充保险风险保障3505.11亿元,赔付2237人次金额1437.35万元。截至8月末,全市重点领域责任保险保费收入0.31亿元,保险金额120.91亿元,赔付金额168.73万元,小微企业保证保险业务为623户小微企业增信9810.4万元。

(三)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引擎,全面激活金融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一是加快推进金融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今年以来资溪县创新的“两山银行”林权收储担保体系建设在全省范围内推广,2021年度全省高质量考核的绿色金融指标得分我市排全省第一。截至9月末,全市新增15家生态专属金融机构,全市生态产品类贷款余额达443.5亿元,同比增长38%。推动市政府印发《*市生态信贷通融资试行方案》,乐安县农商行在全省推出首单生态信贷通贷款50万元。农业银行创新推出全省“碳汇权益质押融资”和农业综合水价改革贷款业务,分别发放贷款90万元、1.2亿元。东乡农商行发放了全省首笔企业“碳减排”贷款430万元。建设银行发放全国首笔“湿地收储及修复专项贷款”3500万元。全市运用人行碳减排资金13.39亿元,位列全省第3,有力支持全市光伏、风电项目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指导市农投搭建*三农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并积极对接省“赣金普惠”平台,通过整合优质金融资源、企业信用数据、政府扶持政策,打造数字化、智慧化金融服务模式,构建地方征信体系。制定了《*市中小微企业“知抚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行方案》,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当年累计发放4.74亿元。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科贷通”县域全覆盖,当年累计发放贷款7.27亿元。创新推出的“高新贷”及“科创通”产品分别累计发放贷款1.21亿元和4400万元。全市运用人行科技创新再贷款5.7亿元,有力支持了20个科技创新项目发展。

三是加快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制定《*银行保险业2022年普惠金融行动方案》,推动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增量、降价、提质、扩面”。9月末,全市银行业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剔除票据融资)477.82亿元,较年初增长20.8%,高于同口径各项贷款增速9.63个百分点;贷款户数79955户,较年初增加14657户。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剔除票据融资)平均利率为5.32%,较年初下降0.29个百分点。市本级及东乡、南城设立的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已累计办理业务13452笔,成功发放贷款2323户、贷款金额13.3亿元。

四是加快推进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光大银行*分行筹建事宜已在总行过会,待银保监会批文下发后可正式开业运营,兴业银行*支行正式启动升格二级分行事宜,届时将实现全国股份制银行引进的新突破。此外,中信银行、广发银行及平安银行表达了入驻意向。太平财险*中支正式开业,全市保险机构达到26家,长城证券*营业部正式开业,全市证券机构主体达到10家。督促各县区融资担保公司做大做强融资担保业务,金溪县双创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被纳入第三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名单。

(四)以强化风险防范为抓手,全力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和生态

一是持续开展防非宣传教育。加大《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的宣传培训力度,全年常态化开展防范非法集资“七进”宣传和公益宣讲活动,重点围绕“6月防范非法集资集中宣传月”和“6.15”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日,采取多种形式、借助多种媒介深入开展防非宣传教育,推进防非宣传进农村、社区,进机关、企业,进校园、网络。全市累计开展“七进”宣传活动249场,覆盖11万余人,累计发放宣传单、手册、赠品16万余份,发送宣传短信38万余条。

二是不断健全风险防控体系。依托“赣金鹰眼”平台、银行机构资金异动监测机制、支付宝赣服通“非法集资随手拍”平台和全省统一举报热线12345等,充分发挥监测预警机制作用,完善落实举报奖励制度,加大对非法集资的预警排查。全市累计排查梳理金融放贷领域乱点乱象线索11条,其中:4条线索公安机关已立案处理,涉案人数约896人,涉案金额约33423万元。在全市范围内对“直存”类公司开展了排查,成功处置高新区、东乡区3家“直存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涉嫌非法集资风险,及时挽回群众损失127万元,防止了非法集资案件发生。持续打好*市化解非法集资存量案件风险三年攻坚战,截至目前,全市剩余陈案2件。

三是大力压降民间融资机构风险。对全市6家民间融资机构的开展现场检查,摸清全市民融存量业务规模,稳步推进存量风险压降。截至2022年9月末,全市民间融资机构业务存量规模25814万元,较年初48952万元,下降23138万元,压降47.27%。推动临川区民间融资中心于9月28日顺利兑付第3期本金10%共2488万元;截至目前,临川民融中心累计兑付本金40%共9952万元,切实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

四是强化监管规范发展。严格落实《江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规定,根据省金融局“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开展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融资租赁等地方金融组织现场检查、年审、分类评级等工作,加强机构监管。今年以来,劝退2家经营意愿不强且未长期未开展新增业务的融资担保公司,向2家违规开展业务的融资担保公司下发《监管意见函》;下发《关于做好全市6家小额贷款公司退出工作的通知》,对6家连续两年被评为c级且半年无法整改到位的小额贷款公司,已取消小额贷款试点资格。

二、存在问题

虽然今年全市金融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受我市经济底子薄、产业基础弱以及受疫情冲击,全市金融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一是练好“基本功”,夯实风险防范化解基础工作。认真宣传和履行《江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落实好国家《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加强条例学习贯彻和培训辅导。认真贯彻落实《*市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行动方案》,压实各方责任。加强金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常态化组织应急演练,严密防范区域性重大金融风险。加快制定对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影子银行及地方法人银行的风险防范预案,全面夯实风险防范基础。

二是织好“防范网”,强化防范化解风险机制保障。充分发挥市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等市级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定期开展“清街扫楼”排查行动,压实处非成员单位责任,加强对非法集资活动事前信息的监测预警,防早防小,防范于未然。充分利用全省“赣金鹰眼”非法集资预警平台,持续组织开展全市涉非涉稳风险排查行动,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的线索排查。发挥处非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单位季度风险研判会机制,对金融乱点乱象、涉非涉稳线索进行分析研判,商讨处置方案,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维护全市金融稳定。

三是打好“组合拳”,全力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风险。建立健全“宣传教育、监测预警、打击处置”三位一体的风险防范工作体系。持续加大宣传教育,重点防范非法集资风险,落实《*市防范金融风险公益宣讲团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工作方案》要求,全面开展防范金融风险公益宣讲。加强金融行业领域常态化监测预警,定期对非法放贷、非法证券期货、“套路贷”、暴力催收、“逃废债”等涉黑涉恶行为进行摸排打击,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推进海峡交易所股改事宜,持续开展清理整顿交易场所和民间融资机构专项整治。加大陈案处置力度,今年要重点完成2件以上陈案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