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调研材料
正确认识扶贫与旅游的关系,切实做到以扶贫促旅游、旅游带扶贫
——关于市如何利用扶贫开发工作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调研
市2009年班学员
市地处集中连片贫困的武陵山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元帅领导建立的湘鄂边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也是全州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全市国土面积3972平方公里,辖10个乡、3个镇、3个办事处,有172个行政村、34个居委会,总人口79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等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境内气候宜人,植被丰富,生态良好,素有“中国硒都”、“鄂西林海”、“华中药库”、“天然植物园”的美称,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评定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与兴安岭、横断山脉齐名为“中国三大后花园”。境内奇峰异石、溶洞飞瀑、佳林名卉,形成了雄、奇、秀、险、幽、绝的旅游资源。同时,恩施市是一个“大杂居、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是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民族风情浓郁,“恩施女儿会”被誉为“东方情人节”,恩施耍耍、傩戏、灯戏、扬琴以及山民歌、土家吊脚楼、摆手舞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发展。
近几年来,我市将旅游产业纳入与工业经济、新农村建设、中等规模城市建设并重的“四大”重点工作之一,并将大峡谷、女儿会、玉露茶作为全市“三张名片”进行打造。扶贫部门如何
-1旅游业有利于突显资源特色,创造可观的综合效益。如恩施市已开发建设的乡村旅游景区如芭蕉侗族乡民族风情寨所属的高拱桥村、梭布垭石林景区内的后池村以及沐抚大峡谷景区范围内的营上村、木贡村、高台村等10余个村均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另外如三岔乡莲花池村、白杨坪乡洞下槽村等等一批以打造建设新农村为重点的休闲示范小区也已凸显生机,这些村大都是优美生态景观与产业发展结合较好的自然村落。这些乡村,以当地旅游资源为依托,借助各种外部力量来扶持当地旅游业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使贫困乡村资源特色更进一步彰显,资源价值进一步显现,大大增强了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从而实现了群众脱贫致富。
2、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乡村旅游植根于农村,旅游需求直接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发展的机会。旅游把更多的商机带到了群众的家门口,带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太阳河乡大块村为例,通过到梭布垭石林旅游观光的游客对水果的需求,带动了该村以桃、李、枣等淡季水果为主的优质水果种植,种植面积达到1200亩。同时,大力发展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建成了高山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600亩。养殖生猪2000头。2003年4月,该村40户农户自筹资金建成集中连片魔芋基地200亩,户平达到5亩,亩产值达到4000元。
3、乡村旅游有利于吸收剩余贫困乡村农业劳动力就业,促
-3封闭开发到开放开发的转变。随着山门打开而涌进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使大山的封闭和禁锢被彻底打破,以旅游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四是旅游业生态效益最好,实现由破坏性开发到可持续开发的根本性转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群众的环境意识普遍增强,增强了思富、想富的意识,坚定了走依靠旅游脱贫致富之路的信心和决心,实现了由被动扶贫到自觉参与的转变。
二、市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主要做法
1、明确思路,优先发展乡村旅游主导产业。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引导。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不是一项单纯的扶贫部门和旅游部门工作,而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的重大工程,地方政府应将其当成一件大事、要事、急事去落实,需要从深层次认识其战略意义,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要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作为扶贫工作的新抓手、农村全面建设小
-8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旅游技能培训和教育,消除农民对服务工作的顾虑,端正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当前,扶贫开发已进入全面攻坚的重要阶段,如何调动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如何降低返贫率,充分利用旅游在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搞脱贫致富,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具有相当的可行性,由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扶贫开发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切实做到以扶贫开发促旅游经济升温,以旅游发展推动扶贫开发工作不断上新水平。